分享

利率市场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探讨

 鹤鸣于野2021 2012-05-21
作者:格林期货研发中心 孙二伟  2012-5-21 0:00:00  来源:原创  浏览:93

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的利益驱动和风险约束机制,来增强企业对利率变动的反映程度。
    要根据资金供求状况,逐步调整利率水平,使利率能较好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就是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市场化建设。在金融领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成为金融改革的核心,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利率市场化主要理论观点
   
    在主要关于利率对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中,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与金融抑制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力最大,由相关理论指导的实践也最多。
    麦金农在1973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低的实际利率水平和有选择的信贷分配等金融抑制现象。在金融抑制的环境里,一方面,过低的存款利率抑制了人们的储蓄愿望,造成资本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利率的限制,借款者可以按照很低甚至是负值的利率得到贷款。金融抑制造成的严重价格歧视和市场分割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这也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根本原因。爱德华·肖指出,金融抑制会导致生产要素产出率低下、腐败现象滋生以及金融市场萎缩。麦金农和肖主张,为了刺激金融增长,应该实行利率自由化的金融改革措施,他们认为放松利率管制是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的实质,使利率能真正反映资金这种资源的稀缺性。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始了利率自由化。
    与麦金农和肖的理论针锋相对的是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理论,该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有限,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实行利率管制。人为压低利率有助于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维持银行业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产生于发达经济体的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利率等价格信号会发挥调节和引导作用,促使市场参与主体相互之间最终达到供给的“瓦尔拉斯均衡”,即市场出清状态,实现金融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事实上,在金融工具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率管制只会让银行业经营状况恶化和资源配置扭曲,试图通过利率管制来维持银行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已经难以实现。
   
    我国利率政策纵容了粗放式发展
   
    金融抑制事实上在我国一直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利率管制纵容了经济的粗放式发展。我国利率管制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我国的二元制经济结构。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实现工业化和加强经济基础建设,国家除了实行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价格差以外,还对利率实施管制,实现农业部门(资金积累和储蓄部门)对工业部门(资金使用和投资部门)的补贴。这是二元制经济结构的重要特征。二、对国有企业的扶持。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虽经历了内部改造(包括承包制、责任制和包干制等)、产品价格的市场化、产权改革等不同阶段,但保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一指导思想从来没变。长期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补贴是一直持续的,方式也是多样的。自始至终,利率管制都起到了实际上的补贴作用。从银行贷款的投向来看,大部分贷款都投向了国有企业。通过存贷款利率管制,一方面压低存款利率,保持较低的贷款利率,实现储户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另一方面,存贷款之间的较高的、稳定的利差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保证。结果是,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没有显著提升但贷款资源一点不减,银行继续粗放发展模式但利润一直大幅增长。三、维持出口导向政策。2000年以来,为了维持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政策,出口企业通过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资金成本获得了相对于国外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这实际上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环境和资金对外国消费者的一种补贴。
    我国的利率政策往往成为为政策服务的工具,扭曲了资金价格自然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利率管制既不公平,也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以利率约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命题就是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市场化,即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不是改革本身存在问题,而是市场化改革不够深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一直以来表现为粗放式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产要素市场化不充分,要素价格对企业约束不够,难以起到对要素的优化配置作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水平,当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外部压力(人口、资源、生态和社会等),粗放式增长的经济模式将越来越难以为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经济结构也将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变化,动态地保持调整、优化和升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就是一个市场深化的过程。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市场化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确定了利率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经济宏观领域表现为全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微观领域表现为企业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内涵式增长。利率市场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利率是资金价格,同其他要素价格一样,是市场稀缺程度的反映。在商品生产领域,当企业面对某种资源要素价格上涨不断侵蚀利润时,企业会节约对该要素的使用或者提高该要素的单位生产率,从而达到新的盈亏平衡点。如果该企业生产效率低于社会平均生产效率而无法承受要素价格上涨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该企业会逐渐退出。于是,要素就不断向生产效率高的企业集中,从而达到价格约束对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作用。资金价格也是要素价格,同样应该起到对企业优胜劣汰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主要要素价格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但管制最多、最严厉的仍然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在这样的利率环境中,稀缺的资金得不到有效配置或者错配,宝贵的资金流向低效率的企业当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为空谈。而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资金只会流向高效的企业,低效企业不可能得到资金。因此,从利率对经济发展方式约束上讲,只有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优化资金配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形成有效率的资金价格体系
    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都处在一种价格体系中,体系中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都将影响该商品价格。金融市场是一个复杂的资金价格体系,在该体系中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银行间交易市场、回购市场等。这些不同市场的资金价格构成了利率的市场体系。如果利率能够充分反映各市场间供需状况,在套利机制作用下,企业在各个市场上融资成本和收益基本上相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资金才能在价格作用下不断从低效率市场流向高效性市场,最终达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平衡状态,实现资金优化配置。
    在我国,尽管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步,除存贷款利率外,大部分市场的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但正是存贷款利率的管制特别是存款利率上限管理扭曲了整个市场定价机制。(1)作为部分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利率,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使得其他市场化的金融产品利率也在非自由化的要素市场前提下获得的,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需。(2)低水平的存款利率下,Shibor、回购利率、央票发行利率、国债利率等基准利率也会被市场压低,从最底层影响金融市场利率产品价格。(3)贷款利率高低受阻于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在低资金成本下,商业银行面对特别优质企业的贷款基本按照贷款利率下限执行,依然能取得稳定的利差收入。存款利率上限管理扰乱了整个资金市场的价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大型商业银行,导致金融效率低下。
    3.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应由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引导。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利率价格体制不健全,价格传导机制不畅通,致使央行在货币政策调控上多采用数量型调控(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而较少采取价格型工具(利率)。通过数量而不是价格工具进行的货币政策调控,短期确实可以起到对通胀的调节作用,但却与经济结构转型的目的背道而驰。在一定程度上,长期的利率管制阻碍了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工具效用的发挥,弱化了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意图的力度。因此,从改善政府调控的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利率市场化制度建设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的市场主体。我国利率传导机制不完善的一个基础性原因是企业作为利率调节的对象产权不明晰,预算约束软化,行为不规范,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必须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走向市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的利益驱动和风险约束机制,来增强企业对利率变动的反映程度。
    第二,利率市必须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和健全的市场制度下产生,否则,形成的利率难以成为反映市场供求的均衡利率。同时,对于一些竞争可能的失败者,要有配套的制度性安排,要考虑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第三,逐步调整利率水平。我国的利率体系包括再贴现率、再贷款利率、准备金存款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等。要根据资金供求状况,逐步调整利率水平,使利率能较好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
    第四,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我国金融各市场发育不平衡,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债券股票发行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市场监管不完善,金融市场利率功能扭曲。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