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盼望告别“功利读书”

 学习公子 2012-05-23
盼望告别“功利读书”
2012年05月21日09:21
 
  每年的“世界阅读日”前后,有关读书的话题总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这样的结果难免令人担忧。对于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仅因为它是人类伟大的智慧结晶,而且还在于它是民族的遗传基因,生长在亿万民众的细胞里,流淌在血液中。而中华文明得以一代代延续,弥久不衰,恰恰因为是对读书传统的坚守。

  但是当下,浮躁的时代导致阅读质量下滑,读书渐渐悖离了它原本的初衷,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世俗化:少年时期,在巨大的升学、择校压力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被各种补习班所挤占,阅读埋没在大量的教辅书中,透着枯燥和乏味;成年后,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为钱、为名、为各种功利性的目的依然被动阅读着。书店内,注会考试、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职称等级考试等辅导用书放置在醒目的位置,教授“办公室政治”和人际权谋的职场成功学图书愈发畅销,各类考试培训“名师”备受追捧……读书被掺杂了太多的丧失本源的元素,那种基于拓展思维、升华境界的“内驱性”主动阅读似乎渐行渐远了。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电脑网络、智能手机提供了海量的电子读物,阅读方式更加便利,但是阅读数字化,也让人们受到了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和“速食”阅读的冲击。在浮躁焦虑社会心态蔓延下,人们的读书很难再保持一份率性和恬淡。

  因此,面对整个社会的物质日渐富足却道德滑坡,也许我们常常悲哀一些民众身处价值多元的环境中缺少理性思考,迷失了自我,陷入盲从和偏执;时常感慨在这个缺乏“大师”精神风标的年代,一些专家和学者丧失了捍卫学术底线的良知,而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勇气,但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些可能正是缺少了潜心阅读的结果。

  其实,真正的阅读是读者源于自己的兴趣,抛开世俗功利,心无旁骛地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心灵交流,是一个愉悦快乐的过程,也是一个我们自我完善的历程。同时正如一位读书人所形容的,读书是聆听智者的独白,读书是与心灵契合者的对话,读书是打开心灵世界的钥匙。少一些功利性,我们才易在书中读出豁达,读出乐观,读出智慧,读出人世间的真善美,也许这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来源《中国人大》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