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電部於1982年5月20日發行誌號為T.72的《藥用植物(第二組)》特種郵票1套6枚,見圖。分別是:
(6-1)4分 萱草
萱草,百合科單子葉植物,別名諼草、忘憂、宜男等。花色淡黃、橘紅等,六至十二朵,六、七月開,呈喇叭狀,極富自然美。
萱草,在我國有幾千年載培曆史,最早文字記載見之於《詩經》中的《衛風》。後來,曆代文人多吟詠,曹植為之作頌,夏侯湛為之作賦,唐宋明清李白、溫庭筠、韋應物、蘇東坡、黃山穀、孟郊、高啟、姚永概等詩人都寫有萱草詩。
萱草的栽培在漢代以後就很普遍了,不論是在黎庶人家,還是在貴族豪門,都有她的蹤跡。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說明:“萱草本作諼,諼,忘也。詩雲:‘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謂憂思不能自遣,故欲樹此花玩味,以忘憂也。吳人謂之療愁。董子雲,欲忘人之憂,別贈之丹棘,一名忘憂故也。
李九華在《延壽考》中雲:嫩苗為蔬,食之動風,令人昏然而醉,因名忘憂,此亦一說也。”原來,由於諼字可作忘字講,文人墨客們就附會為忘憂草了。
據《群芳譜》記載:“春食苗,夏食花,其雅牙花的跗皆可食。但性冷下氣,不可多食。”所謂“嫩葉可為蔬”,在許多書籍中都有說明。
特別是淡黃色花的萱草,俗稱黃花菜,又叫金針菜,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幹果蔬菜珍品。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C,蛋白質、脂肪、天門冬素和秋水仙素等;還富含鈣、磷、鐵、胡蘿卜素等人體所需物質。在它含苞待放時將花蕾采下,蒸熟曬幹保存,吃時在水中泡開即可。
(6-2)8分 貝母
貝母,百合科植物,有清肺化痰、止咳功能。形態多年生草本。鱗莖扁圓形。莖高40~60cm。葉輪生或對生,中上部的葉常兼有互生,線形,長9~15cm,寬2~6.5mm,先端不卷曲或稍卷曲。花1~3朵,紫色,具淺色小方格, 頂花具葉狀苞片4~6,先端及卷曲。外輪花被片長約3.5cm,寬約1.5cm,內花被片稍短而狹,蜜腺窩在背麵明顯凸出。蒴果寬倒卵圓形,具圓棱。花期5~6月。生境分布生於林下、草甸或河穀。
(6-3)8分 烏頭
烏頭,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高50~120cm。塊根通常倒卵形或紡錘形, 常兩個連生。莖直立, 通常單一。葉互生,具柄;葉片近五角形, 長4~8cm, 寬3~9cm, 掌狀三全裂達基部,全裂片再一至二回羽狀深裂成線形或線狀披針形的小裂片, 小裂片寬1~3毫米, 先端銳尖,上麵無毛或稍被毛,下麵主脈隆起, 無毛。總狀花序單一或分枝,花序軸及小花梗密被貼伏的短柔毛;小花更長0.6~3cm,中部具2枚鑽狀線形的苞片。花左右對稱,花萼淡黃色,常帶淡紫色的網脈, 外密被淡黃色短柔毛,盔瓣舟形,先端突出呈喙狀,喙部以上向內凹陷, 側瓣寬倒卵圓形,底瓣窄橢圓形。花期8~9月, 果期9~10月。生於灌木叢中或高草叢中。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等省區。
該植物主根名為“烏頭”或“川烏”。烏頭含有烏頭堿,有劇毒,但經加工炮製後,毒性減低,中醫學上用作溫經散熱、止痛藥,性大熱、味辛,主要治風寒濕痹、寒疝腹痛等症。側根加工品為“附子”,商品形態為片劑,按規格不同分布白片,黃片、順片等,附子功能為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主治:亡陽虛脫,肢冷脈弱等症,現主要調供配方、製藥、冬季進補等。
(6-4)10分 百合
據《本草》記載:百合一名強翟,此物花葉根皆四向,故日翟;一名蒜腦語、因其根如太蒜,其味如山茵。百合地下莖為鱗莖;末代羅願的《爾雅冀》載:小者如蒜,大者如碗,數十片相累,狀如白蓮花,言百片合成也。因此取名百合。
我國栽培百合曆史悠久,漢代醫藥名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已詳述其藥用價值。百合的營養成分大部分是澱粉、蛋白質及脂肪,另外還有生物堿。曆來被認為是滋補佳品。
根據藥理研究,百合有良好的止咳作用,並可以增加肺髒內血液的灌流量,改善肺部功能。百合也有一定的鎮靜作用。中醫將百合入藥使用,主要也是用在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的經常咳嗽或久咳的人身上。
百合性味甘微苦,平。主治:潤肺止咳,清心安神。治肺癆久咳,咳唾痰血。熱病後餘熱為清,虛煩驚悸,神聲恍惚。腳氣浮腫。據《別錄》記載:除浮腫腹脹,脾滿、寒熱、通身疼痛及乳、咳痹、止涕淚。可用於治療肺熱、肺躁咳嗽、勞嗽咯血、低熱虛煩、驚悸失眠等症。
(6-5)20分 天南星
天南星為天南星科植物。藥用部分為幹燥塊莖。秋、冬二季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及外皮,幹燥。產於我國大部分地區。
藥材特征:呈扁球形,高1~2cm,直徑1.5~6.5cm。表麵類白色或淡棕色,較光滑,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有麻點狀根痕,有的塊狀周邊有小扁球狀側芽。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麵不平坦,白色,粉性。氣微辛,味麻辣。
主治: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用於頑痰咳嗽,風疾眩暈,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生用外治癰腫,蛇蟲咬傷。
(6-6)70分 芍藥
芍藥是一種毛茛科植物,又叫做離草,是多年生草本。每年4~5月開花,色澤鮮妍絢麗多彩。古人評花:牡丹第一,芍藥第二,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因為它開花較遲,故又稱為“殿春”。
然而,芍藥被稱為女科之花,並不是因為它的花美,而是因為它的根好。芍藥的根仍稱為“芍藥”,是著名的中藥材。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醫藥著作《本經》裏,已有芍藥的名稱記載。南北朝傑出的醫學家陶弘景開始把它分為白芍、赤芍兩種。
它們不同之處在於:赤芍為野生品,入藥以原藥生用,其功用長於涼血逐瘀;白芍為栽培品,經刮皮、水煮、切片、曬幹而成,功效長於補血養陰。其中尤以浙江出產的芍藥,品質最佳,稱為“杭白芍”。
古方以白芍為主要藥物的數以百計,如“桂枝湯”用芍藥和肌表之榮衛;“黃芩湯”用芍藥和腹中之榮氣;“炙甘草湯”用芍藥補血脈之陰液。
在婦產科臨床上,芍藥更是得到廣泛應用。例如:白芍配熟地──肝腎並補。用於血氣虧虛之症,可少女發育偏遲,月經推遲,經量少而淡者,用“四物湯”,取芍、地為主藥。常用熟地30克(脾胃功能不佳者改用炭熟地),炒白芍12克,大補陰血,益腎生精。白芍配當歸──補血和營,兼以安胎。臨床對於血氣不足,氣血失調,經常二藥等量相配,養血補血,和血斂肝,使營血充盈。對氣血不足所引起的胎動不安,也常取當歸10克,配白芍10克而用之、每能取得滿意效果。芍藥配川芎──守中有動,血暢氣化。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盛者,必須用酸的東西來使它收斂,白芍味酸,號為斂肝之液,白芍與川芎各用9克(二藥均微炒),對氣機不調,月經先後不均,來潮不暢者,能鼓舞氣化,調整月事。如經期量多,則用炒的白芍12克、炒川芎4.5克。 芍藥配柴胡──最得益於“逍遙散”這一古方。古人認為婦女以血為本,常不足於血而有餘之氣,若情誌不遂,木失條達,肝失柔和,則肝氣橫逆,脅痛寒熱等症最為多見。“逍遙散”以白芍養血以涵其肝體,配柴胡辛散以順肝之勝。
臨床上,我們還常以此二藥配香附、八月紮、鬱金、烏拉草、桔葉等用於經前乳脹、乳房小葉增生及肝鬱乳汁不行等,都甚應手。 此外,臨床婦科還用赤芍配製大黃及清熱破行之品,治療急慢性盆腔炎;用白芍配白術治療肝、脾二髒失職所致的崩漏,月經過多;用白芍配杞子,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芍藥以其養血斂陰,補而不膩,柔肝緩中,止痛收汗等功用,在中醫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婦產科方麵。
可以說,芍藥是婦女一生的常用藥,不愧為女科之花,婦女之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