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教之父 冯德全访谈实录

 sch1958 2012-05-30
早教之父 冯德全访谈实录
2010-08-27 

记者:近年来“冯德全早教”在国内外声望极高,许多家长读您的著作爱不释手,新闻媒体也常常报道“冯德全早教”的育儿成果。请问到底什么是“冯德全早教”,它对培养孩子有什么重要意义和作用?

冯: “冯德全早教”就是素质教育从 0 岁开始的实施方案,也叫“0—6 岁优教工程及实施方案”。所谓“0 岁”就是孩子的周岁之前,也就是胎儿期和吃奶的乳儿期叫 0 岁。

    为什么要从 0 岁开始科学育儿?任何生物的成长都是前一段的质量决定后一段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的,植物的幼苗影响一生的生长量和收成。你看,农民种庄稼多么重视秧苗,水稻要薄膜育秧,棉花用营养钵育苗,蔬菜要大棚

催芽,连小鸡小鸭也要科学育雏,难道人才的幼苗、智慧的嫩芽只要任其自然生长就够了吗?难道数千年前养儿育女是喂奶、换尿布、抱抱、亲亲、逗逗、玩玩,今天的育婴仍然只要那一套吗?

    记者:您说得真好,孩子是“人才的幼苗、智慧的嫩芽”,照理说那就更要对他们进行现代科学技术的培养才是!那么,您的实践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冯:我认为人类研究自身的发展太不够了。你看社会上有多少研究所:大熊猫研究所、金丝猴研究所,至于农科所、林科所遍布全国城乡,当然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胎婴幼儿研究所甚少,难道养育孩子还不如大熊猫、金丝猴吗?所以,我于 20 多年前在湖北大学、武汉大学创建了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退休以后又在湖北成立了儿童潜能开发研究所,用人类学、生理学、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最新成就,研究科学育儿。实践证明,素质教育从 0岁抓起,真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和异乎寻常的特殊作用。

    40年前我也没有想到早教会创造如此惊人的奇迹,它大面积普遍提高了儿童素质,还能从中培养出类拔萃的冒尖早慧儿。这些早慧儿,第一次见到他们简直使你吃惊得目瞪口呆,你看这些都是他们的照片和有关报道……

    你看这些孩子有的是奥林匹克竞赛选手;有的是大世界吉尼斯记录创造者;有的是少年大学生、少儿中学生、幼儿小学生等等,他们都是三四岁脱盲,五六岁广泛阅读。你看这张照片,他是我跟踪最早、时间最长的突出典型——湖南株洲的刘俊杰,他经过母亲徐明老师的胎教和早教,健康活泼,2 岁脱盲阅读,4 岁读小学三年级,9 岁上了高中,12 岁考上华中科技大学,15 岁考上清华大学硕士生,18 岁又考上美国斯坦福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朱棣文教授做他的导师。

    记者:真的不可思议!那么,这些孩子是不是天生的神童呢?或者说是因为父母的遗传素质特别好?

    冯:当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近亲遗传特别优越,完全是 0 岁开始素质教育的结果。要说遗传,只能说人类亿万年进化积淀下来的巨大遗传潜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发,这种宏观遗传是大得惊人的,开发出来就是人的智慧的根本。父母的“近亲遗传”也是存在的,但在人类宏观遗传的巨大潜能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日本发明家协会会长、著名早教专家井深大同我讨论时我们有同样的共识。

    记者:早期教育有这样大的威力,若能普及开来,对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那么,“神童”的培养是否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大影响力呢?

    冯:要说明的是“冯德全早教”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神童”,而是为了大面积普遍提高每一位孩子的素质,连先天不足的弱智儿也在早期教育之列。当然,培养天才、英才也是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希望,但更重要的是把个别“天才”作为儿童智力可以早期开发出来;儿童优良性格可以早期培养出来的证据,从而大面积提高全体儿童的素质。我的老顾问、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老院长于光远先生就非常赞成这一观点。

    记者:听您这么一说,我也明白了许多道理。现在请您具体谈谈“冯德全早教”的原理和理论吧。

    冯:说实在的,广大父母是我的老师,给我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素材,我2010年所总结出来的“冯德全早教”10大理论和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应当奉还给他们。

“冯德全早教”的第一大理论是“早期教育促进人脑发达论”。我们知道人体所有器官中人脑是最重要的器官,因为人体的其它器官都比较无能,许多还不如动物。如体力,人不如牛;速度,人不及马;在水里,连游泳健儿也比上鱼的灵巧;在天空中,人体不能飞翔,只好望鸟兴叹……但是,人类为什么还是地球的主宰,是万物之灵呢?是因为人有世界上最高级的物质——大脑,所以恩格斯把人脑产生的心理功能称之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

    人体的发育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脑部优先生长,五、六岁大脑基本成熟,跟成人水平相差无几了,而其它器官,如心、肺、骨骼、肌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要达到基本成熟则要 15 年呢!所有的孩子,脑的生长五、六岁基本成熟,但并不是一样的发达,因为成熟并不等于发达。所以,有的人聪明绝顶;有的人愚不可及。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原来人脑的发达需要两种营养:一是食品营养,二是精神营养,因为脑子既是肉体之躯,又是精神活动的器官,没有食品营养和精神营养双重作用是发达不起来的。这就是人脑器官的特殊性,也是人聪明与否的奥秘所在。

    记者:原来人的精神生活,也就是精神营养能促进脑子发达使人聪明,怎样证明这一点呢?

    冯:就像人的肌肉是怎样发达的,你看健美运动员、举重运动员的肌肉最饱满、最结实,它需要两种营养,一是食品,二是青少年时期——肌肉发达期的运动。所以我们说,肌肉在其发达期的运动中发达;人脑在其生长期的使用中生长。生长都有一定的时节和一定的条件,人们都称赞“雨后春笋”,有谁看见或赞美“雨后秋笋”的呢?原来,人脑的发达也有时节,要在脑的发达期用脑。

    科学家还通过实验作了解剖生理学的说明:把刚生下的同一窝小白鼠分成 A、B 两组,A 组的小白鼠住在有吃有玩、有声有光的环境中;B 组的小白鼠住在只有吃,但没有玩具、没有声和光的环境中。然后,解剖它们的大脑,发现 A 组的白鼠其脑的份量重、体积大,神经元长得饱满,“突触”也非常多;而 B 组的白鼠其脑的份量轻、体积小,呈萎缩状态,神经元几乎不长。由此可见,即使是老鼠的大脑其生长和发育也离不开丰富的精神营养,何况
人的大脑呢,那就更需要充足的精神营养了。

    记者:人是智慧的动物,从小要得到丰富的精神营养那就更重要了,是吗?

    冯:你说得很对,确实儿童丰富的精神营养就更重要。我们当然不能用人的婴儿像小白鼠那样做试验进行比较,但傻子、智能低下者,其精神生活贫乏,一辈子很少用脑,他们死后经解剖其脑,可以同样看出脑处于萎缩状态。可见生命现象中“用则进,废则退”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孩子生下来就要诱发他用脑的兴趣,多听、多看、多想,孩子天天快乐用脑,脑子就越用越灵活,越用越发达,越用越聪明。


记者:按您这么说,那么孩子用脑是不是越多越好,强度越大越好,精神营养越丰富越好呢?会不会把孩子的脑用坏?

    冯:这里我们首先要分清什么是孩子用脑。只有激发孩子的兴趣他才真正用脑;强迫孩子学习,他是不会用脑的,他只会心不在焉、吵闹或逃跑。但如果我们用生活游戏的方法激发孩子玩和学的兴趣,他不但喜欢用脑,而且脑子是用不坏的。因为:第一、目前大多数家庭育儿的精神营养远比物质营养少,孩子大都处于精神饥渴状态,他们最需要快乐的脑运动,这种运动又能促进身体健康;第二、婴幼儿有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只吸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拒绝一切不感兴趣的事。外部的信息一旦超越了脑的负荷或令其厌烦,他会立刻关闭“注意”这个门户,接着打呵欠、吵瞌睡,最后睡着了,会彻底把自己保护起来。大自然给幼小的生命都有这种保护机制,你看山上的竹笋,小时候长有厚厚的壳保护着,等长成了笋子后壳才慢慢脱落,人是万物之灵,他的小生命更有这种保护能力,你尽管可以放心!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的确很受启发。现在请您谈谈“冯德全早教”的第二大理论吧!

冯: “冯德全早教”的第二大理论即是“早期教育开发人类巨大潜能论”。人的潜能之大,中外学者有大量的论述。如美国费城人类潜能开发研究所所长格仑.多曼说:“正常的婴儿出生时都有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那样的天才潜能,聪明和愚蠢同是环境的产物。”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老院长于光远说:“不要看不起小孩,我认为人的智力发展所能达到的可能性,远比己经达到的要强得多……如果在生理上保养得好,在心理
上又教育得法,许多小孩都能培养成早慧儿。”

    记者:我也常听人们说人的智能潜力大得惊人,但到底有多大的潜在素质呢?

    冯:当然,现在谁也不能做出十分精确的估计,不过我可以提供“模糊数学”的材料给广大父母和儿童工作者以启发,扩充我们的想象。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们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说,仅仅人的记忆能力,如果获得充分的发展,而且一生好学不倦,能记住美国国会图书馆内两千万册图书知识的 50 倍。这当然是一个启发极大,令人深思的模糊数字。

    然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的一段话,更令人吃惊,发人深思。恩格斯说“……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动物祖先从虫豸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样,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的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近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从这段话推想开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从单细胞生命体发展为地球上最复杂、最高级的物质——人脑,自然界经历了亿万年的进化,而在人的母体内,受精卵细胞(也是单细胞)发展为人脑却仅为 9 个来月?我想无非是因为人的精卵细胞内储藏着人类遗传的巨大潜能;为什么从动物祖先进化到现代人,自然界也经历数百万年的岁月,而只有动物心理水平的婴儿到具有现代智力水平的少年却只要十几年?孩童的智能发展,为什么能用短短的时间,走完自然界从动物到人的漫漫长路呢?无非也是因为人的婴儿个个潜藏着人类历代遗传至今的智慧。所以无怪乎科学家们惊呼:人的潜力大得惊人,可惜绝大部分脑神经元早期即被闲置,以后再也发挥不出功能来了,实在是整个人类的遗憾!

    非常可惜的是,我们一般人的潜能却没有充分开发出来,现在世界心理学界一致公认,我们一般人的智力潜能仅仅开发出 3%-10%,大部分处于埋没状态,而且错过早期开发,一辈子都将被埋没浪费,不可挽回。

    记者:人的潜力如此之大,而又未被充分利用,真是太可惜了。

    冯: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我经常在夜里静静地回忆自己的童年,旧社会我生长在浙江农村一个贫苦家庭里,物质生活、食品营养匮乏不用多说,精神生活、心理营养更是非常少。虽然我也有母亲的慈爱、父亲的期待,也有许多儿时的乐趣,如拔笋子、采野果、钓鱼、摸螺蛳,看长辈们种田、养蚕,有时还能看“社戏”等等,但总的来说,我的童年大多数时间是在枯燥无聊中游荡度过的,不知道浪费我多少金子般的年华。至于 3岁前我回忆不起来的婴儿生活,那肯定是空虚得只有“天知道”了!我想,我的童年如果常有参观、游览、听故事、做手工、唱歌、跳舞、画画、做小实验、智力问答、识字阅读、接触外语等精神活动,我今天肯定能大有作为。我常为自己童年的许多失落而遗憾,甚至可怜起自己来了。

    记者:我们所有人的童年,本来都可以发展得更好是吗?

冯:是的!这是肯定的。童年是人的一生生根催芽的时期,根深才能叶茂花红,“根”是“本”,才叫“根本”。

    不过,我们也不必过分悲哀,更不要埋怨父母,相反应当十二分地感激和怀念他们。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给了我们大量的自发早期教育,我们才长大成人,发展为今天的水平。

    你想,我们来到人间,父母就要抱我们,对我们说话,逗我们笑,教我们走路。我们每天生活在人群之中,时刻能听到人类的语言,天天看见人类的行为。这些不自觉的早期教育,还是让我们社会化了,成为了一个社会人。但如果一个人连这一点自然的早期教育也被剥夺了,那就要发生悲剧了,我们今天也不可坐在这里讨论和思考问题了。



    记者:爸爸、妈妈爱我们的这些行为,逗逗、玩玩也算是早期教育吗?

    冯:是的,而且是非常好的早期教育。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本质上就是给受教育者信息、影响,使他们获得经验,建立或改变行为的过程,这种教育对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加以科学化就足以为创造美好人生和塑造优秀人才奠定基石。教育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就是上课、听讲、做作业、考试那一套,那只是某一种教育形式而已,而且这种形式并不都适合婴幼儿。早期教育主要是环境影响,生活教育,游戏活动和爱心,这种教育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家长都逃不脱、躲不掉。你不是对孩子有意识的、自觉的早期教育,就是无意识的、自发的早期教育;不是科学的、正确的早期教育,就是不科学的、错误的早期教育;不是把孩子教好,就是把孩子教坏;不是给孩子“人的教育”,就是给孩子“野兽的教育”……

    记者:您说得真奇怪,难道世界上还有给孩子兽性的早期教育吗?

    冯:有的,那是人类中个别的现象,至今已发现 30 多例由野兽抚养长大的婴儿,他们的人性潜能几乎全部被埋没了,这是早期教育最大的悲剧。如上个世纪 20 年代,印度发现的两个女“狼孩”阿玛拉和卡玛拉就是一个例证。当她们回到人间时,科学家对她们进行了恢复人性的训练,其结果人的潜能几乎都开发不出来了。她们不肯穿衣,没有人的羞耻感;不吃熟食,也不吃五谷杂粮,专门要吃生肉、生鸡,腐烂的肉也吃;不肯睡床,也不愿意盖被子,喜欢趴在地下睡觉,也不怕冷,并且是白天睡大觉,晚上活动,半夜里还爬到户外嗥叫;不会站立,更不能直立行走;不会说话,连人的声音也不会发,而且不会笑。她们之所以人性被埋没,是因为在脑的生长发育期,失去了人类生活的环境影响,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早期教育所致,相反而适应了狼的生活,她的人性潜能也就自然泯灭了,再也无法补偿。

    所以早期教育完全能塑造一个人,或者比较充分地开发人的潜能,或者部分地开发人的潜能,或者全部地埋没人的潜能。科学技术发展到 21 世纪的今天,再不能让我们的孩子留下他们的潜能未能被充分开发的遗憾,要抢在最佳期科学地开发。

    记者:人的潜能如此之大,我想这是人类进化亿万年遗传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但要充分开发它还不容易。冯教授,您觉得充分开发人类巨大潜能的主要阻力是什么?

    冯:你这个问题说得很好,我也常常想,人们为什么不去充分开发人脑这比南极大陆更丰富的资源呢?我认为一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滞后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二是陈旧腐朽的观念束缚着教育的创造。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半个世纪前,社会流传着孩子生下来紧紧打包的陋习,包得象一支蜡烛,我们浙江人叫做“蜡烛包”。现在“蜡烛包”早已废除,因为它束缚了小儿神经肌肉的发育,影响血液循环,还剥夺了孩子用四肢探索、接触事物的机会。但社会上许多育儿的传统偏见,却好比是一个“精神蜡烛包”,束缚着孩子“第二生命”的发育,我们也要把孩子从“包”里解放出来才是,这些“精神蜡烛包”是:

    “课堂偏见”:人们老以为学习就是上课、听讲、做作业那一套,那只是人的一生中学习的某种形式而己。婴幼儿的学习形式主要是环境熏陶、游戏活动、亲情对话和生活中学习以及养成各种良好习惯。有这方面的良好早教,足以培养出一个“天才”来。所以早教要在建设环境课程、游戏课程、学科活动和家教课程上下功夫,千方不要什么都搬进课堂去讲。连认识老母鸡也去“上课”,难道世上的知识都要课堂上走一遍才算学习吗?

    “理解偏见”:中小学生和成年人认识事物总爱理解记忆,经过反复解释,要求一次理解深透。于是婴幼儿教育也要什么都理解,反对机械记忆,认为那是死记硬背,这就严重违背了规律。要求孩子死记硬背固然不好,但先记忆后理解是婴幼儿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孩子的一切认识都是从获得印象开始的。他们从没有语言(当然不会理解)到获得语言,全靠机械记忆和情境领悟,几个月的婴儿记住妈妈的时候,连妈妈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教孩子认识妈妈。

    孩子小,学说话的效率是最高的,人们总是他懂也教,不懂也教;孩子呢,有意表达也说,鹦鹉学舌也说,从来不要求“彻底理解”,这样经过一两年他却学得那样好。教孩子说话,没有一个家庭是教一句、理解一句、巩固一句教出来的。把人当作教育装配流水线上安装零件那样“教育”,就是中小学教育也是错误的,何况婴幼儿呢?正确的早教就应当从“对牛弹琴”,激发兴趣,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开始。这是一种“渗透性”的教育方法。

    还有“难易偏见”。我们成人往往用自己的难易观强加给孩子,所谓“难”的,千万不能教给孩子。其实,婴幼儿的眼里完全不知道“难”与“易”为何物,他们只知道“有趣”就喜欢,敏感的事物就接收,“厌烦”了就一概拒绝,也从来没有困难感、义务感、责任感和作出意志努力。所以,只要孩子爱看、爱听、爱做不论是什么都能教,他们先学走路就先会走,先学游泳就先会游,压根儿没有想过游泳比走路难;他们又是先学外语先会说,先学汉语先会讲,从妈妈肚里那个黑暗的世界来到人间,也压根儿不知道哪种话是外语,哪种语言是国语。

   另外,还有一种偏见,即“早慧早夭偏见”。社会流传着“太聪明的孩子会影响健康”的说法,例如婆婆警告媳妇说:“你不要教我小孙子了,聪明过头了要短命的!”人们还总认为学习是“苦”事,休息才是轻松快乐的。所以,一概反对孩子学习,不能苦了孩子。其实有兴趣的玩中学是快乐的活动。

    孩子的学习就是有兴趣的玩,任何孩子都不能强迫学习,没有一个是强迫学习而聪明起来成为早慧儿的。学得有趣、玩得有益才能吸引他,使他快乐、充实,使他有事可做。这样兴致勃勃的学和玩,怎么会影响健康呢?所以,聪明的孩子更健康。

    总之,人类只有真正重新认识婴幼儿,才能精心养育“第二生命”,使之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人的潜能,把它充分地释放出来。人的潜能比南极大陆的丰富宝藏要深厚得多,要珍贵得多,也容易开发得多,每个家庭、父母、幼师、保育员都是探宝者、掏金者,关键是都要重新认识婴幼儿,抢在“最佳期”精心养育天才的“第二生命”


记者:冯教授,教育还有“最佳期”吗?最佳期接受某种教育,效果是否特别好,怎样确定最佳期呢?

    冯: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冯德全早教”第三大理论。“素质教育的最隹期理论”。据我长期研究人的一生受教育影响的最佳期,是人脑迅速生长发育的 0—6 岁,也就是人生早期。

    记者:社会一般认为受教育最重要的是青少年儿童时期,因为大、中、小学才能给他们大量的文化知识,帮助他们走上社会呀,怎么婴幼儿反倒处在教育的最佳期呢?

    冯:认为上小学以后的教育最重要那是传统的老观念,是人类认识的误区而己。我们先来讲讲教育最佳期是谁发现的,是怎样发现的,你就能理解婴幼儿确实处在教育发展的最佳期以及最佳期的特殊重要意义了。

    奥地利有位动物学家叫劳伦茨,他长期观察研究动物的行为。劳伦茨的动物实验场所里饲养了许多动物,其中有灰天鹅,一次,他在观察小天鹅破壳出生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它们从蛋壳里爬出来,首先看见什么动物就把什么动物当妈妈,如果出生时老天鹅在眼前,它就喜欢老天鹅;如果是老母鸡孵化它们出壳,它就跟着老母鸡走;假如出生时只有劳伦茨在看它们玩,那么小天鹅就把劳伦茨当妈妈了。劳伦茨走到哪里,他的身后就跟着一群摇摇摆摆的小天鹅,劳伦茨去游泳,小天鹅也跳进水里,并且亲亲热热地啄他的头发、胡子。所以,人们给劳伦茨取了个绰号,叫“长胡子的鹅妈妈”。

    这件事使劳伦茨发现了“新大陆”。他又做试验,禁止小鹅出生时别的动物去接近它们,小鹅再也不要妈妈了,即使老天鹅去它也不理睬了,经过反复试验,都是如此。于是劳伦茨把动物出生后最初的日子里能学会“认母”的这种现象称为“母亲印刻期”,错过这个时期再也不能印刻了,也是不可弥补的。

    以后人们做了大量的类似实验,证明印刻期是存在的,如小鸡的认母期是 6天,小狗学会挖洞期是 7 天等等。人们又把这类现象称为“敏感期”。劳伦茨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世界,因而他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

    记者:这真是一个有趣而迷人的课题,那么人有没有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呢?

    冯:人的发展和教育的最佳期肯定是有的,许多心理学家都在研究这个课题。如有人说你要成为钢琴大师必须 5 岁前开始训练,要成为小提琴大师 3岁前必须接触等等。这些并没有定论,仅供参考而己。而有些方面世界心理学界的认识是趋向一致的,如形成母子情结的最佳期是半岁前,人的智能发展的最佳年龄正好和性格养成的最佳年龄是一致的,是人脑的生长发育期 0—6 岁,而不是上小学以后。

    为了印证最佳期理论,我作了许多调查:

    养鸟专家说,并不是所有呜禽的歌喉都是那样婉转动听的,同样是白燕、画眉、黄莺等,它们只有从小同呜叫好听的老鸟关在一起长大,才能学到同样婉转的啼鸣。

    养猫专家说,你想让猫长大后特别爱捉老鼠吗?那么在小猫很小的时候喂它吃生的老鼠肉,小猫吃惯了老鼠肉(这也是早期教育)长大了就专爱捉老鼠吃。

    我调查了国内许多著名戏曲演员和杂技演员,不论是豫剧常香玉、越剧徐玉兰还是杂技演员夏菊花等等著名演员,几乎都是六龄童、七龄童。

    我查阅了中日围棋名将的简历发现了一个规律,那些九段、八段棋手个个都是 5岁前学会下围棋的,几乎没有例外,而如果等到青少年再去学围棋,要想成为八、九段大师恐怕是下辈子的事了。

    我还查阅了世界许多发明家的童年故事,发明家童年时代都爱动口提问、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例如,爱迪生特别调皮爱提怪问题,又喜欢做实验;牛顿小时候会做机器玩具、制风车等;米丘林 3 岁就跟着父亲在果园劳动,8 岁学会果树的嫁接,一生为人类创造了 1600多种果树新品种;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创造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发明火车挂勾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等等,都是因为早期生活和游戏为他们播下了发现、发明的种子,随着年龄增长和后续教育的成功,才生长得亭亭玉立、枝繁叶茂,结出累累果实。



    记者:那么,怎样从现实社会中理解教育最佳期的重要性呢?

    冯:观察现实社会能说明教育最佳期的事例实在太多了。

    例如,孩童时代常听音乐,就能变成音乐迷。他的耳朵就特别灵敏,听音阶极准,节奏感极强,甚至能分辩出一个交响乐队演奏时不同乐器的音色。而如果一个人的整个童年在音乐沙漠中度过,那就糟了,他听不准音阶,一唱歌就跑调;没有节奏感,一跳舞就踩对方的脚。这就是错过了教育最佳期的“音盲”,很难弥补。

    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事例是最佳期学语言,那就太神奇了。孩子生下来,一两年的时间能不知不觉学会任何一种方言,把母语学得惟妙惟肖,没有一个健康孩子学不准本地话的,而错过了最佳期的成年人,在孩子面前真是望尘莫及,自愧不如。我本人就是一个例子,我是在大脑定型以后的 15岁,从浙江老家去到武汉定居的,50 多年过去了,今天仍然说不准武汉话。我的武汉话,武汉人听了有时会发笑,而我的普通话,仍然深深地带着 50 年前烙下的浙江口音。

    我们还应该高度警惕,人的发展如果错过了最佳期是不可逆转的,也就不能弥补了。

    记者:看来,最佳期教育确实重要,但人们为什么总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上小学以后的事,社会也只重视大中小学的教育,这一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

    冯:这确实有深刻的认识原因和社会原因。

第一,人们没有认识到早期教育追求的是长期效应。0—6 岁所受到的教育,其效应是潜在的,它将在以后的人生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眼前没有多少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人们对缓慢变化的事物,感觉总是迟钝的,对最佳期的教育往往视而不见。

第二,社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人们认为大中学生离社会就业不远,是出人才的捷径,最愿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小学则是其次,至于婴幼儿还只是“学龄前”的孩子,既不是学习的年龄,又远离为社会作贡献的时候。因而,早教的地位不但不如大中学生,甚至不如成人教育和老年大学。这是社会和家庭的短视心理。

    我们应当大声疾呼:婴幼儿最佳期的教育是投资小,收效最丰的事业,早教是人生和人才的奠基,幸福的人生和高素质人才怎么也离不开它,正如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怀特博士所说:“如果一个 3 岁的幼儿,在与学术上有关的各方面迟开窍 6 个月或更多一些时间,那么,他就不可能在以后的学业经历中获得成功。”

从我 45 年的教育生涯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的确如此,最佳期接受的教育,终身受益。我常说,孩子的时间是黄金,成年人浪费一天是两个半天而已,而孩子无聊地度过一天则会影响他今后发展的一个阶段。

    最佳期受高雅音乐熏陶的孩子,一生都爱美好的音乐;最佳期爱涂鸦画画的孩子,长大了就爱美、爱艺术;最佳期爱提问的孩子,长大了善于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最佳期发展了视觉语言,会识字阅读,那就终身以书为伴,善于自学钻研……总之,孩子最佳期的生活和所受的教育能造就一个人、一代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

    这里我要为所有父母们念一段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的名言,他说:“我认识到人类美妙生命力这一存在,提出育儿国策问题。孩子出生就开始教育的国策,若能在世界各国实行的话,世界在 30 年后就会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全人类早日实现在世界范围内从孩子出生就开始教育的国策,我将为实现这一夙愿而度过每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