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村出了59位宰相

 淮南玉 2012-06-05
 一个村,一个家族,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多人,称其为中华第一村,毫不夸张。这个村就是位于山西运城市,闻喜县的宰相村--原名“裴柏村”。

    裴氏家族中在学术领域有成就者,也是宛若群星,很值得推崇的。如西晋裴秀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地图学家,与欧洲学者托勒密被誉为古代世界地图发展史上东西方相辉映的两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制图六体”,即分率(比例),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形),方邪(角度),迂直(曲直),为后世地图绘制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裴秀之子裴顾,是西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当时崇尚“庄老”、高谈“玄理”的情势下,独树一帜,提出“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变化之基础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其子裴驷、曾孙裴子野分别著有《史记集解》、《宋略》等不朽之作,被称为“史学三裴”。隋代裴矩所著《西域图记》,详细记述了西域14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及民风,对研究我国隋唐时期西北社会状况有重要价值。隋代的裴世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率隋朝政府使团出访日本的人,为发展中日邦交做过重要贡献。还有东晋小说家裴启、北魏文学家裴伯民、东魏诗人裴让云、唐代史学家裴光庭等等,英杰辈出。

     裴氏碑廊,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其中的《裴鸿碑》,魏隶合一,书法稳健,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 568),是裴氏现存最早的碑刻。《裴镜民碑》,由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楷体,既近颜风,又含柳意,端庄凝重,笔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此外还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谱序碑17通,为氏族遗物之精华。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裴氏宗祠(又称晋公祠)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历朝历代都有重修,现仅存前殿、后殿、状元坊等建筑遗迹。裴氏碑廊,几乎是中华书法石刻的百科全书,原有古碑数十通,在史学和书法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著名的有“裴鸿碑”(镌刻于北周武帝天和三年即公元568年)、“裴镜民碑”(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书写)和“平淮西碑”(唐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军机大臣祁儁藻书写)。这些珍贵的石碑在流传了千百年后遭遇劫难,仅存“平淮西碑”实在令人扼腕。所幸的是,东眷裴氏第76代孙、当时的族长裴富仁冒着生命危险,把全部六卷《裴氏世谱》用油纸包起,偷偷地藏于村中大槐树的树洞中,才使这一研究裴氏最宝贵的文字资料幸免于难,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裴氏家谱无异于史书。裴氏在历史上频频入主相府,屡屡担任大将军,公侯人才辈出,官吏不断涌现,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据说裴氏后代若没中秀才不准进祠堂,由于严格的家训,以及对学的重视,裴氏屡出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和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之士。这是裴氏推崇孔孟儒学的结果,这也是裴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基础。

  一个村,出59个宰相,是个奇迹,但任何奇迹都不是凭空而来的,相信村里的后来人也会同样出色,因为他门一直坚守着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传承着中华的优秀文化。这样的环境,相信还会出“宰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