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在揭开宇宙奥秘的道路上阔步迈进

 关心明天 2012-06-05

人类在揭开宇宙奥秘的道路上阔步迈进

澳大利亚科学研究部长克里斯?埃文斯与新西兰科学与创新部长史蒂文?乔伊斯今晨零时过后喜出望外地联合发布新闻——全球最大的平方千米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将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3国共同建设。这不仅表明澳、新、南非的地理优势把它们推向射电天文学的前沿,更预示着人类正在揭开宇宙奥秘的道路上阔步迈进。

  平方千米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科技工程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天文学国际合作项目。平方千米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将耗资19亿澳元,由20多个国家和机构共同出资。项目于2016年开工建设,跨度为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3国,计划总共安装碟形天线3000座,每座直径15米,有效接收面积为一平方千米。整个项目于2024年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射电望远镜的3000座碟形天线将与一台超大型计算机组连接,其精确度将比现有射电望远镜高50倍,速度提高10000倍。天文学家们期待通过平方千米阵列射电望远镜探测宇宙大爆炸后第一代恒星和星系形成时发射的电磁波,揭示磁场在恒星和星系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探测暗能量产生的种种效应,并希望能接收外星生命发出的无线电信号,以期从射电天文学的角度回答人类尚且不解的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根本问题。

  射电天文学是通过射电天文望远镜接收到的宇宙天体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来研究天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一门学科。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某些产生非热辐射的天体不发出可见光,光学波段探测手段无法发现它们,但这些天体往往发出强烈的射电辐射,这种无线电波能通过光波透不过的星际尘埃。因此,用射电探测方法就能“捕捉”到这些天体。

  射电天文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不仅是光学天文的补充,而且开辟了天文学科中一个崭新领域。在射电天文诞生以后,人类才初步认识银河系星际尘埃遮蔽的广阔宇宙空间。射电观测技术无论在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方面,还是在成像技术方面,都不亚于地面光学手段。20世纪60年代的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等四大天文发现全都是射电天文学的成果。

  平方千米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选址决定由平方千米阵列组织25日在阿姆斯特丹会议上宣布。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中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荷兰等国家为平方千米阵列组织成员。参加项目初期选址的有澳大利亚、南非、中国和阿根廷4国。地理条件和电离层不稳定等原因给中国和阿根廷留下极大的遗憾。澳大利亚始终为花落自家而不遗余力地争取。在阿姆斯特丹会议之前,澳大利亚已为获得该项目做好4个方面的充分准备,包括建设波西超级计算中心、建造默奇森射电天文观测站、成立射电天文学国际研究中心、与新西兰联手行动。

  澳大利亚的始终不渝以及澳、新两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最终不负两国的努力。从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的荒漠到新西兰的南岛,数千碟状天线将为人类揭开宇宙奥秘而仰天矗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