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

 龙之港湾 2012-06-06

2012年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

1、而

(1)表示并列关系。—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并且”。如:

A、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表示并列。黑色的皮肤,上有白的斑纹。)

B、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

C、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    (忧愁患害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

D、舍鱼而取熊掌  《鱼我所欲也》    (那么(我就)舍掉鱼,而得到熊掌。)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A、然得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表示承接。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

B、野芳发而幽香  《醉翁亭记》(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

C、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A、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表示转折。但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

B、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则》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译为“着”“地”。或不译。如:

A、吾恂恂而起。(表示修饰。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C、面出而居  《愚公移山》

D、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5)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A、富而可求也。(表示假设。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2、之

()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如:

①具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渔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陶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②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③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到蜀州上任。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②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3)用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放下锄头走到田埂上去,久久叹气惆怅。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③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土地出产)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20课课文“之”的用法

1、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2、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3、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4、两埃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相当于“的”)

5、轻伯夷之义者(定于后置的标志)

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若

(1)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如:

A、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B、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

(2)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如:

A、若毒之乎?  ()B、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3)用作动词。译作“像”,“好像”。如:貌若甚戚。(好像)岂若吾乡邻。(像)

(4)译作“及”“比得上”。如:

A、“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如: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4、其

()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B当其租入。(他的。可以用蛇抵他的租税上缴)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如:

A、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  《醉翁亭记》

(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啊。)

B、退而甘食其土之有。(自己的)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A、视其否。()

B、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C、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

3、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如: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这种,指捕蛇可以抵税这件事)

()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A、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表示反问语气)(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难道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恐怕这是不识好马呀。)

()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不能养成良好道德品行,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

 

5、以

()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送东阳马生序》(因此(因为这个原因),人家都愿意借书给我)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A、何以战  (靠、凭借)    《曹刿论战》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驱使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A、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向我询问当今天下的大事。)(拿当今天下的大事向我询问。)

B、悉以咨之  (拿来)  《出师表》  (都拿来问他)

()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A.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B、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他叮嘱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送东阳马生序》(家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A.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B、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以至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A、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水底石头翻卷过来而露出水面)

()“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先帝不(认为)嫌我地位低微,见识浅薄,降低自己的身份。)

B、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本来就已经够奇怪这件事了。)

6、于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A、吾祖死于是。()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A、余将告于莅事者。()(我打算告诉主管的人)

B.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鱼我所欲也》

D.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恒、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

A、苛政猛于虎。()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C.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D、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5)到。如:积于今六十岁矣。()

 

7、为

()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吾亦为之。(做。译:我也尽力而为)

②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做。译:如今我继承干这差事已有十二年了。)

③非人死精神为之也。《订鬼》(变成。)

2、以为,认为。

①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认为。译: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译:如今的形势人家好像是

切肉的刀和案板,我们是鱼肉,好有什么说的呢?)

()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被。译:国家和自己都灭亡了,被天下的人耻笑。)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被。译: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⑧赢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

死的很多。)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接受这些俸禄)是为了美丽的宫室,妻妾的侍奉,

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吗?)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天却为了美丽的宫室而接受了;)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为别人谋而不忠乎?  (替。译;替别人办事不是尽心竭力呢?)

4、对,向,跟。

①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对。译:没有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啁o)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为与其他词组成固定结构

1、以为:动词“为”与动词“以”,组成动词性固定结构,表示让人做某事或担任某个职务。可译为

“任用……为()”,“认为……是”,把()……制成()

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但是捕到这种蛇,把它晾干,用蛇肉干制成药饵。或: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

 

倒装句的类型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状语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二、定语后置

l、在中心词和定语后置。例如: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三、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四、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译: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礼物?)

(3)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译: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4)用“之”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例:①何陋之有。正确语序:有何陋之?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文言虚词汇总表

 

]

代词

问之客曰(代词,代这件事)//登轼而望之(齐军)//公与之乘(曹刿)// 愿借子杀之(他,指代“北方侮臣者”) k.Com]

他(们)、她(们)、它(们)

又数刀毙之《狼》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令辱之(指代吴广 )// 杀之以应陈涉(指代当地长吏) // 又数刀毙之(狼)

这、这种、这些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人皆有之(这种思想) //吾既以言之王矣(它,指代这件事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助词:的

于厅事之(的)东北角。《口技》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水陆草木之花//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忠之属也(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无义)//  行道之人( 的 )// 臣之弟子禽滑厘   //   为楚造云梯之械() //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之所以:……的方法) //   于厅事之(的)东北角。《口技》

动词:去、往

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孟浩然之广陵

不译、无义(助词)

期年之后(时间词后面,不译)// 公将鼓之(语气助词,无意义)//  怅恨旧之( 无义)//何罪之有(无义)//臣以王吏之攻宋(无义)//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倒装标志

宋何罪之有?《公输》 //    何陋 之有?   

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无丝竹之乱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满井游记》//  吾妻之美我者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不译)

音节助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给、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向、对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为了、为着

向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因为、由于

 项为之强(《童趣》)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贤能为之用《隆中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茅屋为秋风所破  // 贤能为之用 (被)//   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表反问或感叹的语气词,“呢”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做动词:

 好为《梁父吟》(唱)// 为坛而盟(筑)//酿泉为酒(酿造)//以弱为强者  (变成)//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天下为公 //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谓为信然( 是)//  俱为一体 // ……为天下富//此为何若人//为与此同类(是 )

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

雕刻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制造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作为

 以丛草为林(《童趣》)//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全石以为底//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作为)//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作为)

做、

今为宫室之美为 之(做,接受 ) //  为忠善者

1、表并列关系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窥镜而自视 //  舍生而取义者也//   泉香 而酒冽(《醉翁亭记》)(表并列)

2、表转折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由是则生而有所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 宋无罪而攻之(表转折 )

3、表顺接(承接)关系,译:而且,接着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蹴尔而与之 //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 

4、表修饰关系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童趣》)

5、表因果关系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醉翁亭记》)//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1、它(他、她),它(他、她)们

父利其然(《伤仲永》)//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代五柳先生)//或遇其叱咄(代词,代先达)

2、它(他、她)的、它(他、她)们的

必细察其纹理,(《童趣》)//其西 南诸峰《醉翁亭记》 //稍稍宾客其父《口技》// 策之不以其道  //下视其辙(齐军的) // 公问其故(战胜的)// 卜者知其意(代词,他们的)

3、那、那里、其中的

神游其中(《童趣》)//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4、大概

其恕乎?(《论语》)//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5、表期望、命令或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6、这

其诗以养父母 //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代词,这)//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代词,那些)

7、难道

其真无马邪(《马说》)

因为

此独以跛之故(《塞翁 失马》)// 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以中有足乐者 // 以其境过清 //  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 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凭借

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以此夸能 //  以此自终 //  何以战(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依靠)//以天下之所顺(  凭借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

徐喷以烟(《童趣》)//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以军中多务 // 以衾拥覆 //  祭以尉首(用 )//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    以牒为械(用)

用来

杀之以应陈涉( 用来 ) // 将以攻宋(用来 )

以丛草为林(《童趣》)//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  因以为号焉//    全石以为底//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必以分人(把)//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把 ) // 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

认为

自以为大有所益// 不以疾也  //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臣以王吏之攻宋 

 

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经)  //  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

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以致)//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作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 (拿) 

成为

卒之为众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卷石底以出(而 )// 俯身倾耳以请

家贫,无致书以观  //  以光先帝遗德 (来,表目的)//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表结果)

按照(根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策之不 以其道

这样(代词)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公输》   

……的样子

怡然自得(《童趣》)//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但是(连词)

然,胡不已乎?( 《公输》)//  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 //               然,胡不已乎//  然臣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作词尾:表……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满目萧然

动词:是,对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能谤讥于市朝  //  其一犬坐于前 //  忘身于外者 (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在)

 皆朝于齐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到)//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

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受地于先王 (从 ) // 起于鲁(从 )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  贤于材人远也《伤仲永》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皆以美于徐公

假借于藏书之家  //  胡不见我于王(向

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你、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于是、就、这才、却、反而、才、只是、就是

乃重修岳阳楼。

竟然、竟

乃大惊  //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的人(东西、事情)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者不可得兼( …的东西)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的人 )

……的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是;是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个;样(用在数词后)

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

同”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同”也”,强调语气 )

……的地方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成年男子

此庸夫之怒《唐雎不辱使命》

丈夫

其夫呓语《口技》

那;这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语气词,放在句首,表将发议论。不译。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鹓雏发于南海《惠子相梁》

并且

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语气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始一反焉  又何间焉 (呢 )

 

怎么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里

且焉置土石

 

在那里

无陇断焉 //   惧有伏焉(在 此)

 

从这里

不复出焉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跟从

隶而从者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也( 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

然而不胜者(这样 )//然臣子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然而)//吴广以为然(正确)//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 )

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是 ) // 乃入据陈(才 )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3、怎么:安得广厦千万间  4、哪里:安知鱼之乐也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 起 )      4、成年男子的通称, 人(荷担者三夫)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shǎo 1、一会儿(少时)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饮少辄醉) 4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完成(已遂述数行)2、就、于是(遂逐其师) 3、因而(恐遂汩没)

  1、地方( 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军队驻扎的地方)   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所以

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 矣) 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 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用来之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动心忍性)

 1、说(谓为信然) 2、对(谓先主曰) 3、是(太守谓谁) 4、认为(予谓莲)5、商量(舍人相谓曰) 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7、命名(太守自谓也)

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凭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 4、因此(因以为号焉 )

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给(蹴尔而与之)

1、自己(并自为其名) 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 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 相当于“……的样子” :怡然自乐// 翼然临于泉上

1、即使 。例,虽有千里之能 // 虽不能察 //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 。例, 风力虽尚劲 //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专题讲练

[考点展示]

    常见文言虚词指使用频率较高的以下12个词:之、以、而、于、其、乃、则、者、也、夫、然、矣。这些常见虚词的考查,以教材、教参上的典型用法为主,重在学生意会。

[考点聚焦]

    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式,主要有:

    1)选出与题干中虚词用法和作用不同或者相同的项;

    2)选出所有选项中同一虚词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项;

    3)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理解进行正误判断;

    4)分析句子中虚词的用法;

    5)注明虚词的读音和朗读语气。

    复习重点:对课内常见的文言文虚词作重点掌握。

    复习方法:对同一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类掌握,通过比较辨析加强理解,通过强化训练形式解答技能,要多结合语段语句进行整体把握与感知,不可搞机械式的分析。

[示例]

  1.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肉食者谋                           辍耕陇上

    B. 出淤泥不染                       则熙熙

    C. 苛政猛虎也                       汉阴

    D. 物喜                              谓之“文”也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了“之”“而”“于”“以”四个常用虚词,涉及到多篇课文的句子,可谓点多面广。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判断比较能力,只要弄清D项中“以”都是“因为”的意思,即可迎刃而解。参考答案为D

    [回顾与反思]选A者,不明确一个为代词,一个为动词。选B者,不明确一个表转折关系,一个表修饰关系。选C者,不明确一个相当于“比”,一个相当于“到”。

  2.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当余从师也

    B. 戴朱缨宝饰

    C. 岂他人过哉

    D. 坐大厦下而诵《诗》《书》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之”字用法中的两种:A项中“之”字的作用是舒缓语气,其余三项中“之”均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

参考答案为A

    [回顾与反思]不能正确选A者,表明对“之”的上述两种用法分辨不清,应着重进行归类训练。

  3. 下列各句中的“者”与例句中的“者”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经纶世务,窥谷忘反。

    A. 苟慕义强仁皆爱惜焉。

    B.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

    C.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皆我有也。

    D.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分两步:第一步,弄清例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定要准确。第二步,将例句与备选句子中同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进行比较,要注意仔细辨析,不能似是而非。本题A项中的“者”与例句中的“者”用法相同,指“……的人”。

    参考答案为A

    [回顾与反思]不能正确选A者,表明对“者”的意义和用法分辨不清。“者”作代词,可指代不同的人、事、物。B中的“者”指代“……的风光、景致”,D中的“者”为助词,用在表示假设的词语后,可译为“……的情况”,也可不译。

 

[中考热身]

  1.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1)例句:杂然前陈者

    A. 广起,夺杀尉

    B.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C. 荆国有余于地不足于民

    D. 佣者笑而

    2)例句:宋何罪

    A. 肉食者谋                                  B. 辍耕垄上

    C. 何陋                                     D. 怅恨久

  2. 选出加点词的词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 恢宏志士                       醉翁意不在酒

    B. 舜发畎亩之中                    忧患,死于安乐

    C. 先帝不臣卑鄙                    属予作文记之

    D. 其喜洋洋                       同予何人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如土石何(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B.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动词,可译为“到……去”)

    C. 衰(表并列,可不译)

    D. 长勺(表处所,译为“在”)

  4. 下面句子中“其”的意义属于“它(的)”的一项是(   

    1)其中往来种作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屠自后断其股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