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题画诗赏趣 画上题诗,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多为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艺术见解,或咏叹画中之意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清代画家金农绘就的一幅《梅花》,画面中寒梅疏影横斜,古干虬枝,欺霜傲雪,自题道:“东邻满座管弦闹,西舍终朝车马喧。只有老夫贪午睡,梅花开后不开门。画家借梅抒情,以梅花独立寒霜的风姿,来抒发自己不随流俗的高洁志向,从而增强了情景相辉的艺术效果。 北宋著名花卉画家赵昌画了一幅《寒菊》,文豪苏东坡为其作了一首题画诗:”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苏东坡在诗中通过对菊花外形、色泽和品质的赞颂,使赵昌所作的《寒菊》图有了深一层的内蕴。 清代扬州画派李鳝画的《鸡冠花》,从其画面看,并无独特之处,可他却在画中题诗:”笑君博带峨冠立,俯首秋风不肯啼“。借助诗的想象,给画面注入了活力,不仅使鸡冠花人格化了,还隐喻了画家孤芳自赏的心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善画竹,长诗文。他在一幅《墨竹图》中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题画诗不仅丰富了画面的意境,也倾吐了画家对群众生活的关心,读来感人至深。 著名画家唐云泼墨作画,挥毫题诗,颇有见地。他曾作《荷花图》,并在画上题诗云:“白荷花气袭人清,玉露无声月正明。昨夜浮槎香海去,秋心今向笔尖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拍,给人以画能明目、诗能悦耳的美的享受。 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一生爱梅,在他笔下画的最多的也是梅,他曾用诗和画赞梅赏梅胜地超山,在一幅《梅花》画中题诗云:“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画家借助题画诗把自己的痴情梅花的心境,流露在画面上,表现出画诗相辉的艺术效果。 享有书画实践家和理论鉴定家之誉的谢稚柳,在其所作的《牡丹图》中题诗云:“富贵黄家未足珍,江南野逸愿为邻。岂有梦中传彩笔,自商落墨染朝云”。这不仅是对牡丹的赞美,也是作者多年探讨湮没已久的落墨法的流露,诗画交融,令人回味。 妙趣横生的“钱药”方 唐朝贤臣张悦仿照《神农本草经》写有一验方,名为《钱本草》。 文曰:“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至非理则伤身。此既流行,能役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因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而合宜谓之义,使无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之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智伤身,切须忌之”。 此文文笔精湛,妙趣横生,以钱喻药,充满警示,为世人留下了一剂服“钱”治欲良方,读来大受裨益。有不人只钱“味甘”,但忽略了其“大热”、“有毒”、之人,不顾一切大采贪服,结果招致各种灾祸,甚至病入膏盲搭上生命,教训是沉痛的。 劝世人应把钱看的轻淡一些,多加珍重身体,学会用“道、德、仁、义、礼、智、信”七种驭钱方术,炼成一服良药,久而服之,做到心情坦然,健康长寿。
有一种幽默叫改古诗 清代王士稹《带经堂诗话》上载有这样一件真事。明朝的北京,冬天天气很冷,一些官宦貂皮做成套,套在官帽上以御寒,名曰帽套。一官员乘马会客,有对面骑马者把帽套掠走。转天到官署述说此事,同署的某公改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句赠给他:“昔人已偷帽大半去,此地空余帽套头。帽套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空悠悠”。从皆大笑。 还有一首名诗《神童诗》,也是家喻户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在明代,由于奸臣严嵩胡作非为,民间把此诗改为:“天子重权豪,开言惹祸苗。万般皆下品,唯有奉承高。少小休勤学,钱财可立身。君看严宰相,必用有钱人”。把一首读书立命的诗变成了绝妙的讽刺诗。 有一首数字诗常作为学生的启蒙诗,浅显且有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抗战时期,贵州公路交通状况极差,有人写诗道:“一去二三里,停车四五回。抛锚六七次,八九十徘徊”。前些年有人套改此诗,描述北京的乘车:“一去二三里,红灯四五回,停车六七次,八九十人催”。颇具趣味。 李煜的这首《虞美人》词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为之怃然乃至潸然泪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回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前些年还是福利分房,有些人多吃多占,于是有人填词道:“天气燥热何时了,一夜睡多少?杂院本来就无风,更兼全家挤居斗室中。士子分房说优待,盼得朱颜改。身无立锥怎不愁,那厢新房却空半拉楼”。读来心头别有一种滋味涌上来。 元宵灯联妙趣多 北宋时,有个官员镇守扬州,有一年元宵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录唐诗句子作了一副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观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少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父子,皆才思敏捷,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节,张府照例张灯结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灵机一动,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相传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在路上遇到一名秀才,两人谈的颇为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月,大明一统“。那位秀才立刻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的年号,朱棣大悦,秀才得到封赏。 清朝浙江吴兴人闵鄂元自幼善对,有一年元宵节,他随父亲到毛尚书家做客。毛尚书家张灯结彩,主宾击鼓传花,唱和宴饮,好不热闹。席间,毛尚书雅兴大发,提议以元宵为题作联属对,以助酒兴。是夜恰逢乌云遮月,星光暗淡,有一幕僚即景为一上联云:”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山河生色“。这则上联出了之后,满座高官名士苦思冥想,却最终没人能对,闵鄂元听鼓声阵阵,不禁文思涌动,随口吟出一则下联:”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此下联一出,满座为之拍案叫绝。
粽子联 端午食粽有一副佳联,流传至今。 据传,清代文学家李调元,有一年端午回家,进厨房发现一锅粽子,刚要拿起吃,被他的三嫂拦住。三嫂知五弟文思敏捷,就随口说出一句上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并声称对不出下联不能吃。这上联连用三个“五”字,加之有个“讨”字含有贬意,有为难、讥笑之意。 李调元很不高兴,刚要赌气离开,忽又见到厨房中有油糍粑,便伸手去抓,又遭三嫂阻拦,说:“这糍粑是我昨晚熬夜到三更,舂米做成的,如果对不上,还是别吃”。 李逵调元听三嫂这样一说,急中生智,对出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字字对仗工稳,且用“偷”字报了“讨”字之仇。三嫂深感钦佩,但还佯装不满。李调元也觉语出不恭,两人相视而笑,各自更换一字云:“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三更三点三嫂檐下舂糍粑”。最后,李调元终于喜得香粽而食之。 | 中秋赏月联 古往今来,每逢中秋,文人墨客便三五相邀,对月酌酒,赋词作对。 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残玉笛到三更。 据传,此联乃道光年间官至翰林院编修的进士俞樾所作。“三潭印月”是杭州西湖著名的八景之一。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据传,此联出自清朝时广东东乡才子宋湘。由于全联文采互映,机巧多多,从而成为传世佳作。 篷破船装零碎月;墙倒屋进整齐风。说到咏月联,最为奇特的要数郑板桥这幅对联了。月有“朗月”、“弦月”、“娥眉月”之说,然而到了郑板桥的眼中,又增加了“零碎月”。郑板桥是自嘲自已的窘境,因为此“月”正是破篷而入船舱的中秋之月光。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苏小妹随兄东波及佛印和尚泛舟赏月。小妹随即出句:“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佛印和尚也不示弱,他先是仰望天上之明月,接着又俯视舟边之江水,再看看身边美貌的苏小妹,立刻对出下联。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把酒对玉宇琼楼,莫辜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这是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撰写的一副平湖秋月联。上联写日景:云影、波光、红蓼、白苹,一副艳丽的西湖秋景图,独具韵味;下联写夜色:月到波心,清风徐来,把酒对饮,如在琼楼玉宇之中。纵观全联,文辞优美,意境深远。 玉镜静无尘,照葛岭苏堤,万顷波澄天倒影;冰壶清濯魄,对六桥三竺,九霄秋净月当头。这幅风景名胜联,由官至巡抚的满族人德馨所撰写。“平湖秋月”的胜景之夜,玉镜高悬,湖平如镜。皓月清辉之下,葛岭、苏堤、六桥、三竺等胜迹则显得更加绚丽多彩。联语既赞美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平湖秋月”,又联想到葛洪炼丹、苏轼筑堤等美丽传说。 东南西北巧入联 清乾隆进士刘风浩当年进京赶考,得中探花,但因其貌不扬,乾隆皇帝还要当面试他的才学,于是出上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刘风浩略加思索,从容应对,吟出下联:“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乾隆以“东西南北”四方星斗为题,天子天象,题出的巧!刘风浩以“春夏秋冬”四季花卉相对,对得颇妙!尤其是尾巴翘的精彩,“探花郎”语带双关。 清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曾为扬州桃花庵撰联:“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这副名家笔下的联语,的确非同一般。让月“登台”,叫风“入座”,真是别出心裁,拟人另高一筹。此联借“风”“月”,抒发作者在艺术上兼收并蓄,在风格上相互媲美的宽阔胸怀与高超见解。 一次,宋湘西行至某省,当地名士会文,席间有人出对,联云:“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下足”。宋湘知其用心,不慌不忙对出下联,曰:“南龙北跃,一江鱼鳖尽低头”。下联出口,满座皆惊。宋湘自远方来,某省文士竟以“凤凰”自夸,反将客人比作“东鸟”实在太不敬了。宋湘有勇有智,舌战群儒,自比“南龙”,而将对方比作“一江鱼鳖”,骂的痛快淋漓。联中多处作比,巧嵌“东西南北”,对比鲜明,生动形象,非常感人。 人生哲理联 苏州古建筑“明善堂”有联云:“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天宽地莫若宽厚待人”。这副明白晓畅的妙联,上联说的是重视文化教育,下联讲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明善堂”的名称颇为吻合。 清乾隆进士、陕西布政使唐俗仲冕曾撰一书斋联,云:“克已最严,须从难处支克;为善必果,勿以小而不为”。他对自己要求尤为严格,毫不含糊,对今人处世颇有借鉴意义。 民国时期有个正直的知识分子阮印长。他把居室命名为“游天阁”,为其题联极富做人的道理:“七分时读书,二分时教书,一分时著书,呼吸往来无止息;自由心修已,平等心待人,博爱心接物,行藏显晦有因缘”。 有一副刻在苏南黄道婆祠中的楹联云:“自紊乱中理机杼,不经曲折,怎见平展;在纵横间分经纬,能忍浮躁,可织美锦”。此联给人生的启示,远远超过黄道婆的织机艺术。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只有历经曲折,摒弃浮躁,才能拓展锦绣未来。 越南领袖胡志明有一副自勉联曰:“自供清淡精神爽,处世从容日月长”。联中“清淡”、“从容”二语高度凝聚了修身养性之道,又以“爽”、“长”二字作点睛之笔,写出了“善为国者必先治其身”的生活真理。
理发店对联趣写春秋 当你须长发乱,路过理发店门前,看见这么一副对联:“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你一定乐意入此店修容正面。 有些理发店的对联与时代的政治特色密切相关。相会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为理发店写过联语:'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有些文绉绉的味道。后来翼石达开作了修改:“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何?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更加富含挑战色彩。 辛亥革命时,某剃头铺挂出反清对联:“握一双拳,打尽天下英雄,谁敢还手?持三寸铁,削平大清世界,无不低头!”一语双关含义深。 抗日战争时,重庆某理发店贴出爱国对联:“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报,负此头颅!”读之令人扼腕长叹,催人抗日救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理发店对联展示新内容:“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由手推平”。意谓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各方面破旧立新,“而今迈步从头越”,理发也“从头做起”,多有意思。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有理发店对联如春风拂面:“巧手创发型,区分男女老幼;笑脸迎顾客,不论远近亲疏”。如此和气待人,顾客入门皆觉暖,你能不感到温馨入怀吗?另有一副理发店对联也是颇具特色:“几代佳技发型美,染技美,吹技美,烫技美,美中有美;多年深功手艺精,刀功精,剪功精,洗功精,精益求精”。 从“剃头铺”到“理发店”,原始简陋的两面镜子和几把椅子、剃刀、剪刀、手推剪,只求单纯剪短剃光,到“发廊”、“发屋”和“美发厅”,再到如今的“美发美容中心”,一个美字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理发店名称和门前对联内容的变化,也是一页页生动的社会发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