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越来越高,现在就请专家为大家解答什么是心力衰竭,患心理衰竭后应注意哪些方面? 心力衰竭又叫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简称心衰。是一组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损害引起的心输出量减少或心室充盈升高。临床上以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心衰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心力衰竭严重危害心脏病人的身心健康。 心力衰竭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心力衰竭是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或)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节段性如心肌梗死;弥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卜心房肥大和扩大,心室重塑继以心室舒缩功能低下逐渐发展而成。 心力衰竭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引起心衰的病因很多。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疾患、细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表现。此外,各种感染如肺炎、心律失常、水电解质紊乱、过度劳累、激动、治疗不当(强心药物不足、过量)、妊娠、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气候急剧变化等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轻重程度不一,临床表现不同,轻者仅活动时感觉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咳嗽;较重者出现尿量减少、夜尿多、下肢水肿、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运动耐量明显下降、动则气喘,发展到严重阶段,患者不能平卧,下肢及全身浮肿,即使休息状态下亦感心慌、气短、胸闷、憋气等。其中呼吸困难是心衰的重要症状,其特点是自觉呼吸费力,但又无呼吸系统病史。起初仅仅是在体力劳动较剧烈、上楼、走上坡路时出现。 心力衰竭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明了,目前比较明确的是:①心力衰竭从适应发展到适应不良,以致进行性恶化。②心脏组织自分泌、旁分泌的激活,心肌能量耗竭致使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心肌细胞组成的质的变化致使心肌细胞寿命缩短。血流动力学异常仅仅是心力衰竭的结果,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不能改变心力衰竭的预后。 心力衰竭的治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去除病因和诱因。 病因治疗在心衰中占重要地位,若对引起心衰的原发病能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则可明显的改善预后。诱发因素的治疗主要是积极控制或去除心内外的感染病灶,纠正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 2.减轻心脏负荷。 注意休息;适当使用镇静剂;控制饮食,包括进餐的种类、数量、次数、热量的控制、钠盐的限制等;合理使用利尿剂;合理使用血管扩张剂增加心脏收缩力,改善心功能。 3.抓住治疗时机 心力衰竭是心脏病的危重表现,主要特点是病情变化快,且有并发症突然死亡的意外,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人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因此要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一但患有心脏病就应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及时请医生明确判断是否已有心力衰竭,通过积极的防治,避免或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严密观察病情,如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症状:突然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或急性肺水肿症状:气急、紫绀、粉红色泡沫状痰、两肺布满湿性罗音等等,应及时送医院抢救,切勿延误治疗时机,引发不必要的危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