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吴
祖宗:泰伯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舜帝有虞氏。
2、是颛顼帝的名臣吴权的后裔。
3、《通志·氏族略》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氏。”即吴国始祖泰伯、仲雍的后代。
4、出自夏代著名弓箭手吴贺。这其中又以第1支的影响最大。传说泰伯兄弟本该在古公禀父去世后继承王位,但是,他们认为弟弟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有君王之材,就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由季历传给姬昌。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的念头,泰伯、仲雍便逃到偏远的东吴荆蛮地区,断发纹身,与当地人一起生活。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泰伯来到荆蛮,自号“句吴‘和“攻吴”。荆蛮人被他的义举感动,纷纷前来投靠,有千余家之多。吴国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由此还可知,吴姓与周姓原本是一家。从泰伯开始,传到19世孙寿梦时,开始称王,国势日渐强盛,领土不断扩张,直至浙江嘉湖和安徽等地。古代的吴国即是吴姓的发源地。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中被越王勾践攻灭的吴王夫差,正是泰伯的后裔。吴国当时的属地范围,在今江苏无锡一带,并由此不断向四处延伸,发源于江、浙一带的吴氏,此后很快繁衍到邻近的齐鲁之间,扩散到山东境内,据《元和姓篡》载,凡山东吴姓汉人,大多是寿梦第4子季札的后代。另有一种说法指出舜的妻子被封在虞地,而虞与吴音相近,其子孙因此得姓。(《姓氏急就篇》)如果照这样来说,则吴姓的起源就还要早于周代了。
郡望:
1、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2、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3、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4、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
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