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孩子上的“二八现象”

 晚霞生辉 2012-06-12

教育孩子上的“二八现象”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如果我们很好的解决了孩子的学习动力问题,使孩子变的“想学”了,那么在之后解决“会学”的问题上就会比较轻松,孩子会“不用扬鞭自奋蹄”。即使有些方法上的问题,只要稍加指点,都很容易接受。就像一部汽车,动力很足的时候,提高驾驶技巧不是很难的事。

反过来,如果孩子的学习欲望没被激发出来,根本上的动力不足,那家长就要费九牛二虎的力气去解决“会学”的问题,甚至长期会耗在这个问题上。就像一部汽车,发动机没劲的话,你再有多高明的驾驶技术也施展不出来。

用“二八定律”来描述就是,如果家长用80%的心思解决了孩子的“想学”问题,那之后只需再花20%的精力去指点一下“会学”的问题;相反,如果家长没解决“想学”的问题,那将意味这你的80%的时间和精力还要跟孩子周旋在“会学”的问题上。

对学校老师而言,而前者则属于“育人”的范畴,后者属于“教书”的工作。魏书生当班主任的时候,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在全国各地开会做报告,但他带的班状态始终如一。诀窍就在于他把“育人”的工作做到了极致。

 

让孩子吃苦好?还是立志好?


前一段,深圳南山一间中学想组织学生包飞机去贵州农村访贫问苦,以便让深圳这些泡在蜜罐子里的孩子们,受一点苦难教育。但因为收费的问题,被一些家长抱怨投诉,搞的沸沸扬扬,最后事情没有办成,反而惹来一世界的议论。其实我很能理解学校的用意,面对现在的学生,老师最头痛的是问题是,他们普遍缺乏学习动力,或者是学习的欲望不强烈,打不起精神来。学校想通过一些活动来激发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源究竟在哪呢?怎样才能把孩子的学习动力调动出来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简简单单就能说清的,有孩子的家长要耐五分钟的心,仔细听我从人性的深处来分析这些问题,并注意看我提出的解决办法。

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性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一是动物性;第二是社会性;第三是自主性(也称自觉意识)。因为人源于动物,所以人性的第一部分就是动物性。动物性掌管着人性的本能部分,比如食欲、*等。动物性的特点是,能量很大,但容易满足。在动物*望得到满足之后,人就容易陷入被动、懒惰的状态。这就像所有的动物,只要喂饱喝足,就什么也不想干一样。非洲的狮子不到饥饿难耐,决不会去抓哪怕从身边走过的猎物。由此可知,懒惰是人的本能天性之一,只有经过教化的人,才能有意识的摆脱天生的惰性。对此,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说“人来自动物界的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这就决定了人永远要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永远需要战胜自己的阴暗面。”。

当然,如果能够利用动物性的能量做孩子学习的动力,那力量又是非常巨大的。比如,每天孩子不做完作业,就不给饭吃,那娃娃的学习就根本不用家长操心。但这只能假设。现在的爹妈能做到不把饭喂到孩子嘴里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让孩子挨饿?!怎么敢想?这应该是孩子乡下的爷爷或者是太爷爷们早年念书的动力来源。

但是,人毕竟又不是普通的动物。人活在人类特有的社会里,所以,人性的第二部分就是社会性。每个人,从生下来时的纯生物人,会被逐渐教育成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特征的社会人。譬如,把一个婴儿放在美国家庭教育,他就成了美国人;放在中国家庭就是中国人;放在非洲部落里长大,那就是部落一员。孩子们关于道德、传统、礼仪、法制等方面的学习,都是属于社会化教育的范畴。

就像人的生理需求一样,人也有社会性的心理需求,如人对于社交、尊严(面子)、归属、爱的需要。这些方面如果得不到满足,那人的心理也会很难受,跟吃不饱饭的感觉也差不多。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就是从人性的社会性层面入手的。比方说告诫孩子,学习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大学不好就找不到好工作,没好工作就没钱,没钱万事都难,最终还被人瞧不起,所以要好好学习。接受了社会化教育的孩子一般都能明白“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可以说,人性的第二部分——社会性因素,不仅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使孩子愿意用功学习的动力来源之一。

但如果孩子无需努力就能够拥有财富(家产万贯),就能够很有“面子”(爸爸是大官或老板),或者孩子觉得学习太费劲了,太苦了,要选择“淡泊名利”。这些时候,仅靠社会性来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学习动力,作用就不大了。对这些孩子而言,学习就为赚钱或是赚“面子”,那根本就没这个必要。还没打游戏更让我爽。

中国近二十多年在经济上的爆炸式增长,使很多家庭彻底摆脱了缺钱的状态。这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菜根谭》里讲“利乃忘志之媒”。钱多的家庭,很容易使孩子陷入没有追求、没有志向的颓废、散漫状态。深圳原著民里大量出现的“四不”青年就是例证。怎样使富裕家庭的孩子保持旺盛的学习欲望和上进心?这就需要请出人性的第三部分——自主性来了。

自主性是指人不只是适应、顺从环境的社会性动物,人还有创造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自主性强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能力。人生最终的幸福感,源自于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这也是李嘉诚、盖茨他们还拼命工作的原因所在。当我们也把孩子的这部分能量调动出来,那他们不论家境如何,都会产生旺盛的学习激情。在这方面,有个已经富裕了几百年,并且没有贫困地区,但大家依然好学上进的国家——瑞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瑞典不仅是世界上最富的十个国家之一,而且执行高福利政策。光凭国家提供的福利,瑞典人就可以过的很不错。但这种长期的福利政策并没有导致瑞典国内懒汉充斥,民众不思进取,学生不爱学习。原因就在国家从小就鼓励国民要有志向和梦想,要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去做自己最想做、最擅长的事情。并鼓励国民要敢于冒险,勇于创新,不要害怕失败,因为有优厚的国家福利会给大家保底。在这种国策的引导下,瑞典是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高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对瑞典人来说,财富不是丧志的根源,而是向前奋斗的物质保证。

瑞典政府的做法,从人性理论来看,就是调动和激发出了人的第三性——自主性,让每个人都尽可能树立远大志向,并放胆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一个人的心中一旦有了志向,那他的行为就立刻充满激情,这样的人在生活学习中从来不乏上进的动力。

宋代有个叫王曾的年轻人得了状元,周围的人向他祝贺说,你此生衣食无忧了。王青年回答说“曾,平生之志不在温饱”。后来他当了一朝宰相,是个很有作为的人。家庭教育也要达到这个目的,要让孩子拥有“平生之志,不在温饱”的大气魄和大格局。当孩子有了理想与追求,他就会摆脱动物性和社会性的束缚,愿意向更高的人生目标挺进。要让孩子有发自内心的强烈欲望,这是摆脱颓废,激发学习激情的根本出路。

我历来认为用贫困教育(或吓唬)孩子都不是好办法,因为对那些“聪明”的孩子,顶多就起个“珍惜现在”的作用。而对那些“不聪明”的孩子来说,除了庆幸自己的运气好以外,反而可能会造成他们保守、畏缩的小家子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