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件件事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远上寒山石径斜 2012-06-13
——省金融办驻陈各庄村工作组记事  

    □本报记者解丽达 本报通讯员雷爱军 李玉鸿

    6月初,三河市陈各庄村一条长3公里、宽4米的环形公路正式竣工。当地老百姓走在宽阔平整的道路上,亲切地称这条路是“致富路”、“连心路”。

    不少村民感慨,省金融办驻村工作组驻村以来,村里发生了许多喜人的变化。

办实事,解难题

    稳压器、三轮车、手电筒,这几件毫不相干的物品,在陈各庄村却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说起这些,曾担任村委会主任10余年的该村新任党支部书记李友志一脸无奈:村里的旧变压器没法满足高峰用电需要,老百姓就是买了稳压器,冰箱、空调也基本上是个摆设;全村11眼机井接近报废,老百姓浇地时只好买三轮车拉“地龙”(浇地用的扁水管);村里道路坑坑洼洼,没有路灯,晚上出门就得拿手电筒……

    “摸准了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找准了村里的薄弱环节,才能有的放矢进行帮扶。”(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省金融办副主任、驻村工作组组长甘中达说。

    2月11日入村当天,他们便召集村干部开了一次座谈会,经充分了解村情,找出了陈各庄村面临的突出困难——— 集体几乎无收入,公益事业无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于是,他们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帮扶计划。

    过去,陈各庄村仅有一眼饮水井,且水质较差,供水量不足。从百姓急盼的问题入手,工作组决定先为百姓新打一眼饮水井。不久,一眼深203米的机井打好了,并铺设了400米管道,配套装上了供水消毒设备。

    6月10日中午,一走进村民高兰琴家,就闻到了饭香。“现在用电热锅烧饭,省事,还快呢。”高兰琴说。

    陈各庄村过去只有一台老旧的100千伏安变压器,近年来村民家里增加了不少电器后,电压却跟不上了,一锅水要烧上40多分钟才能勉强烧开。工作组将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列为民生建设工程的重要一项,联系有关部门新装了一台200千伏安变压器,更新了600米低压线路,彻底改变了村民用电难问题。

    过去只能当摆设的电器终于能用上了,家家户户必备的三轮车也闲了下来。65岁的村民高连金告诉我们,村里原来很多机井都快报废了,浇一次地要用几百米的“地龙”,还得有个三轮车才能把“地龙”拉到地里,浇一次地要忙活一天。现在,工作组为村里新打了5眼机井,铺设了地下防渗管道,每隔40米就有一个出水口,浇地再也不用犯愁了,三轮车自然就没有多大用处了。

    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卫生室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短短几个月,工作组所做的件件实事,都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强班子,富百姓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许多村民都在认真填写一张小小的卡片——— 这是驻村工作组自制的联系卡片,叫“知民卡”。“知民卡”里公布了驻村工作组全体成员以及村“两委”干部的联系电话,村民可在上面填写目前家里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办理情况,每月反馈给工作组。“光办几件实事远远不够,重要的是强班子、强村子、富百姓。”甘中达介绍,他们组织开展了“连心共促”活动,力争“党员同心、群众连心、共促发展”,将全村分为责任区、片,村“两委”联系5个区,村民代表联系16个片,26个党员分别联系一个低保户、困难户,形成了一个党群干群密切联系的网络体系。

    为给百姓开辟致富路,工作组召集全村能人开了一次座谈会,论证了几个可能开展的项目,希望能人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陈各庄村尽管距三河市区较近,但却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针对村里种植结构单一的问题,工作组请来了农业科技专家,为农民讲课培训,教大家如何种植适宜、高效的经济作物。“没有新型的农民,就不可能有新型农村。要想使帮扶取得长效,必须从农民素质抓起。”甘中达告诉我们,现在他们正在开展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制定村规民约,还将开通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以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实用技术、道德修养等素质,帮陈各庄村彻底拔掉“穷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