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言大义”意义深?---易被误解的文学常识(15)

 青春藤 2012-06-15

“微言大义”意义深

         ---易被误解的文学常识(15)

 

     在很多地方都会看到“微言大义”一词,有人就解释为“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其实这种解释是不太准确的。“微言大义”出自《汉书·艺文志》,原句为“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颜师古注释为:“微言,精微要妙之言也。七十子,谓弟子达者七十二人,举其成数,故言七十。”微言大义即指圣人隐含在语言中的深远微妙的意义。

 

  说到“微言大义”,不得不提到“春秋笔法”。旧说是孔子编写了《春秋》,事实上他只是对鲁国史官留下的档案进行了删订,并重新编撰。《春秋》行文极为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条文不过四十余字,最短的仅一二字。正因为简短,所以用词颇为斟酌,体现了微言大义。这种行文方法往往要求用词准确,选词谨慎,在对事件的性质、情形和结果的描述中,往往会流露出作者的态度。貌似客观的记录,实则有褒有贬,可以看出作者的倾向。春秋笔法的表达方式,则是把价值判断寓于看似平淡的语句之中。平淡的背后,是深思、再思、三思后的定论。

 

  例如当时吴、楚的国君,都已自称为王,这对于维护宗法制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孔子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孔子在“正名”的思想指导下,在《春秋》中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对这些诸侯竟敢僭越天子专用王号的谴责。这就是孔子隐含在文字中的“微言大义”。对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评价:“《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