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退的哲学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6-18
有这样一则故事:1996年春,瑞典登山运动员克洛普和另外12名登山者一起攀登珠峰。在距离珠峰峰顶仅剩300英尺时,克洛普没有跟其他登山者一起登顶,而是选择独自下山。峰项近在咫尺,克洛普为什么转身而返?原因在于他预定返回的时间是下午2点。虽然仅需45分钟就能登顶,但那样他会超过安全返回的时限,无法在夜幕降临前下山。与克洛普同行的另外12名登山者,多数登上了峰顶,不过却因错过了安全返回的时间,全部葬身于暴风雪。几周之后,克洛普等待天气好转、时机成熟再次出发,顺利登上珠峰并毫发无损地返回。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感到无比震撼,一方面震撼于大自然的无穷威力以及违背自然规律、做事急于求成招致的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另一方面震撼于克洛普既勇于冒险又敬畏自然,既追求成功又留有余地的生活态度。同时,我们见微知著,透过事物表面,感受到故事背后精妙的进退哲学和高超的人生智慧。
2   有人说,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可以从日常的一切活动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的确如此,丰厚的哲学思想使我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关于进退问题的哲学思考。儒家的“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我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的“功成、名遂、身退”启发我们关照自我、明哲保身。领悟儒道的真谛,无论顺境逆境,不管失意得意,学会淡定,懂得放弃,能进则进、当退则退、以退为进、进退自如是中国人崇尚的人生最高境界。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生在世,追求进步、向往成功,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乃人之常情,是社会规律和自然法则。能进则进、积极进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必要途径。只有如此,才谈得上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果我们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就会浪费生命,错失良机,影响事业的发展和自我的实现,社会也会从此停滞不前,人类的存在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能进则进,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一种大气魄。
    然而事物的发展永远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前行,在反复中演进。凡事都要历经跌宕起伏、经过百转千回,最终才能走向成功。不管为人还是做事,工作还是学习,一味地进不仅不切实际,而且难以为继。面对机遇决不意味着可以不顾一切,一味乘胜追击。成功是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仅不能成功,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孰不知,水满则亏、月满则溢、盛极必衰、衰极必盛乃是自然规律,繁荣的表象之下,往往潜伏着巨大的危机。越是顺水顺风,越应懂得放慢脚步,必要的时候,不妨抽身而退。功成、名遂、身退的典故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从帮助越国打败吴国之后泛舟西湖、不知所终的范蠡,到功成不居,自动解除兵柄,选择急流勇退的曾国藩。乍看令人唏嘘扼腕,感慨英雄再无用武之地,实则以己之退,保全身家性命,换得家国安宁。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如果人生陷于僵局,则更应该懂得放弃。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眼前的目标一时难以实现,前方的道路可能是万丈深渊,择机而退不失为上上之策,不仅能够保存实力,还会为再次前行积蓄力量。当退不退,表面上看是坚强、是执着,是百折不挠的勇气,是永不言败的信念,但结果却往往并不尽如人意,有时甚至由于不留余地而导致一败涂地。当退则退是一种大胸襟。
   当然,退不能毫无原则,不能超越底线。进要有方,退要有度。如果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知难而退、临阵脱逃,甚至意志崩溃,万念俱灰,这不是应有的退却,而是消极逃避,心理脆弱。如果面对威权和恐吓,抛弃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明哲保身,沆瀣一气,这更不是应有的退却,而是自甘堕落,丧失良知。真正地退应是对客观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之后主动做出的理性选择,符合事物的发展方向,属于顺势而为的明智之举。正如谚语所说:拳头只有先缩回来,再打出去才能更加有力。真正地退是暂时的退却,是如列宁所云的“退一步,进两步”,是以退为进,是韬光养晦,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再次整装前行,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一种大智慧。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其高度而在于其宽度,人生的宽度往往取决于心灵的韧度和进退的尺度。一味求进,只进不退,人生会如紧绷的琴弦,随时都有可能断掉。当进不进,不思进取,生命的意义就会黯然失色。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论顺境逆境,不管入仕出仕,不纠结于一时的得意失意,能进能退,并把握好进退的时机和分寸,进则天下,退则田园,在成败之间、达济之间从容地转身,做到进退自如,这是一种大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