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风雨祭武训(一)

 昵称503199 2012-06-19
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天,山东堂邑县的一个大户人家的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褛、形貌丑陋的年轻乞丐。这个乞丐时而唱着乞讨的段子,时而装扮成猪狗的模样,时而又学驴叫。由于表演技艺不够娴熟,引得围观的人一阵阵哄笑。而他丝毫不以为意,用沙哑的嗓子唱道:“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旁观者当中有人识得此丐的,纷纷摇头:“乞丐还想兴修义学,这不是痴人说梦么?”


这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这个乞丐的名字叫武训,他是当时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乞丐。然而这个平凡的乞丐,却以一番最不平凡的作为,名垂青史为后人称扬。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载入正史的,大概只有武训先生了。山东自古出圣人, 曲阜的孔子称为至圣;邹县的孟子称为亚圣;泰安的师旷,弹琴弹出治国安邦的道理,称为乐圣;除了他们之外,我把武训庄严地列为我心目中的圣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比其他圣人更值得我鞠躬。武训的事迹对中国近代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影响甚巨。在他死后五十多年后,因他而起的那场狂卷中国知识界的暴风骤雨,更令今人感叹历史风云的诡谲无常。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从一代大儒梁启超为之书写传记的字里行间,仍能依稀读到武训义丐乞讨办学的辛酸与悲壮----------


     武训者,山东堂邑人。三岁丧父,家贫,行乞度日,饮食必先奉母,人称孝乞。七岁复丧母,

昼行乞,夜绩麻,得一钱,即储之,日惟以两钱市粗馒自养。数岁,得钱六千,邑有富家某,颇自

好,训肿门求见,阍者挥之,不去,予以钱,不受,主人恐其扰,不敢见。训长跪于门外不去,不

得已见之,乃伏而请曰:丐者有求于贵人,贵人必许我。主人曰:若欲乞钱耶?对曰:丐者非向贵

人乞钱,乃以钱托贵人耳。丐者有钱六千,愿藏之贵人家,取其息。一年之后,以子为母,贵人其

许我?主人以其数之无多也,许之,乃拜谢而去。此后丐所获盈一千,则持往富家。如是者十年,

子母相权,几及百千,曰:今乃可以稍行吾志矣。于是僦庙为学舍,招窭人子学焉,聘宿学主教授,

奉修脯必丰,或鄙不就,则长跪不起,必得请乃已。每开校,必盛馔飨教师,不自为主人,请邑之

有声望者陪燕焉,或不愿往,则长跪不起,必得请乃已。朔望,輙诣校省视。教授勤者,则拜谢之。

有惰者,则长跪,垂涕泣不起,教师咸敬惮之,靡敢惰。学生有辍业嬉者,亦长跪以哀之,学生亦

相戒不敢怠。行之数十年,弟子卒业而去者,不可胜数。训日以两钱粗馒终其身。

     训为人,身肥短,貌寝陋行乞至八十岁,未曾妄费一钱,而所创学校,至三十余所或劝之娶,

执不可。铢积寸累,惟以兴学为事。殆所谓奇节瑰行,得天独厚者欤!


生于清道光十八年的武训,原本没有名字,他和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原本都是那种“穷得连名字都没有”的贫民。因在家族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武训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个赐名,在他老年时,朝廷为嘉奖他的兴学义举而给他取名为“训”,以示朝廷对他创办义学来训导贫苦学生的支持和鼓励。


武七自小家境贫苦,7岁丧父,随母乞讨为生。每次随母亲路过学堂,幼小的武七都要驻足良久,他总是为里面的朗朗读书声深深吸引。然而这在当时的武七上学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已。14岁后武七到大户人家当佣工,经常受到欺侮。辛辛苦苦干完三年,到了领工钱的时候,大户人家伪造了一本假帐,欺武七不识字,谎称所有工钱早已支度完毕。武七据理争辩,却被诬为讹赖并遭毒打。气得他口吐白沫,大病一场,在破庙里一连三天不食不语。思量之余,武七方悟以往受尽欺辱,皆因吃了不识字的亏。他想周围象他这样的穷人还有很多,如果不念书,穷人永远没有出路。于是他萌发了兴办义学的念头。


一旦建立了自己的目标,武七便以贯穿其一生的苦行和执着来实现这个目标。自古以来,学堂除了官办,就是民间殷实人家集资兴办。以赤贫之身而兴义学之举,旷古未闻,其难度可想而知。一个乞丐,不图名,不为利,抱有这样的大志,固然值得佩服,然而,这个志向对他来说是不是过于远大?可以实现么?


咸丰九年,21岁的武七开始着手实施他的办学第一步:到各地去行乞集资。从那时起他就带着一个破碗,一根竹杖,走遍了山东的都市乡村。他头发脏乱,面目污黑,烂衣遮体,但却很快乐,一边走一边唱着自己编的歌谣,四处乞讨,边乞边佣。几年下来,这个苦并快乐着的乞丐,足迹所至,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每次讨得较好得衣物和饭食,他就设法卖掉换钱。而自己只吃最粗劣的食物,边吃还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他有时还象个江湖杂耍艺人一样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等节目,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以取赏钱。他还将自己的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以获得别人的施舍。那些富家子弟觉得他的行为不可理喻,就耍弄他说:“你让我打一个耳光,给你一文钱,如何?”武训答应,每被打一个耳光,便兴奋地高唱:“一文!”


武七白天乞讨,晚上纺线绩麻,边做活边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在农忙时还经常给富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各种歌谣唱给众人听。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信史,以获谢礼和佣钱。在被打了无数个耳光,承受无数次羞辱之后,在他年迈苍老的时候,武七终于积少成多,存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由于他居无定所,钱款无处存放,就打算找一富户人家来存放。他打听到本县有一位举人杨树坊,为人正直名声很好。武七觉得这个人值得信赖,于是跑到杨府求见。由于他是乞丐,主人拒而不见,他便在大门口一跪就是两天,最后终于感动了杨举人。武七把乞讨积钱兴义学之事原原本本叙述一遍,终于感动了杨举人。杨举人不但答应了帮他存钱,并且表示要助他办学。武七就这样边乞讨边办学,到他晚年,不但办了三所学校,而且购置了千亩土地,使学校可以有稳定收入,为贫寒儿童提供足够学资和衣食。他本人却未取分文,未获一利。在那个妻妾成群的年月,他终身未娶。


武训是简单的,也是真实的。简单到让人无法理解,真实到使你惭愧汗颜。他由己及人。他自己不识字,被人愚弄的屈辱是刻骨铭心的。虽然他是个叫花子,一贫如洗,但一点也不感到自不量力。在他看来,只要有能力积攒一个铜板,就迟早会堆成一座金山。他透过茫茫黄沙,隐约看到了高坡上矗立的校园;透过寒夜里的点点星光,他看到了灼人的太阳。其实他自己就是太阳!


他了解富人的习性,他们是不会轻易施舍给穷人,哪怕只有半文银两。所以他赔笑脸、练杂耍,高举义学旗帜,以自己的尊严来换取人们的同情和欢心。在这点上,武训无疑又是聪明的。


武训的壮举,西方神话中有一个神做到了,他就是西西弗斯。一个是神一个是人;一个是被迫无休无止不舍昼夜地往山上推巨石,一个是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乞讨。从某种意义上,武训演义了一段世界史上亘古未见的撼人心魄的东方神话。事实上,武训本身就是一个神话,一个解脱国人精神枷锁的神!他的降生,身负了上天的旨意,给多灾多难的国人带来了甘醇的精神食粮。虽然善良朴实的他们饥寒交迫,虽然忍辱负重的他们内忧外患,但是他们依然顽强地生息繁衍,依然奋起抗争着残酷的命运,就像天公永远毁灭不了大地,雷雨永不能湮灭万物一样,仁爱和意志的力量永世不会消亡。


有一天,武训乞讨办义学的故事传入英租界。英总督感到了一阵阵从未有过的恐惧和震撼。他重新审视了一番世界地图,仰视着面前这只昂首挺胸的雄鸡,喃喃自语道:这个人使我看到了一个不死的民族,我们永远不可能战胜它!西方人对于孔子,更多的是尊敬;而对于武训,则完全是恐惧!


在同西方的较量中,中国从来就不缺乏气壮山河的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然而,某些传统观念,又使我们常常对于自己的同胞英雄缺乏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或极尽苛刻奚落之能事,或粗暴鞭挞令人齿冷。同样令人遗憾的是,武训相对于国人,从一开始他就像是一个“怪物”。他整日所面对的是无情的蔑视和嘲弄,还有一点点可怜兮兮的怜悯和施舍!这是这个民族的悲哀!

 

更令人悲哀的是,直到今天有很多国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要么羞涩地遮遮掩掩,要么含含糊糊地回避。对于一芥贫弱农夫,你让他怎么与世俗和权威抗衡?如果我们不能置身于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就真的不能够设身处地的想象那种压抑、屈辱和痛苦吗?难道我们在面对武训悲天悯人、心系苍生的博大胸怀时依然会无动于衷吗?偌大的民族,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永远微不足道,永远不屑一顾。更何况,如今的中国是一个讲究现实、热衷享受、追逐财富的时代?对于武训这样的历史人物的荣辱,早已无暇顾及。教育问题,一个关系国民素质、更关系民族未来的大问题,现在却被轻描淡写地当作对国人的福利施舍,以至成为少数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如此,谁还敢保证历史的悲剧不会再续演……?

 

我常常在深夜里想像,想像这个肮脏、低贱和愚昧的山东老人,想像着他是如何从一个穷苦农民走上光辉的圣人之路。后来朝廷知道了这件事要嘉奖他,对于他来说应该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但却被武训拒绝了。我想这不是高风亮节,他仅仅是个农民,实际上是个比农民还要低贱的乞丐。他之所以有了这种淡泊,应该归功于这三十余年的行乞生涯,在受人凌辱,遭人耻笑,被人轻贱的苦长岁月里,他对人生终于参得比较清楚了。《武训传》的主题歌唱道:“谁启我愚?谁济我贫?大哉武训,至勇至仁”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从这三所义学走出来的状元秀才从来都不记得,他们能够有机会成为斯文人,乃是受一介愚昧村老之恩惠。穷极必则思变,有人变得溺志沉沦,有人变得残暴粗鄙,有人变得淳厚豁达。世道使然?良知使然?人性使然?


1951年,电影《武训传》受到了无情的批判,可称得上是开国第一文化冤案。到1986年才平反。这么多年里,武训名誉扫地。平反后的20多年又过去了,武训不但没有被人们想起,反而被人们遗忘得更彻底了。这是中国教育史的悲哀,是中国人精神的悲哀,是后人的罪过,后人要为自己的罪过受到报应的。从对待平民教育的始祖武训的态度,我不得不对国家的教育未来充满了忧虑,我的民族,我为你的冷漠哭泣。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一定是一个可怜的民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