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壮暮翁题画诗的风调

 遗韵斋 2012-06-20

谈壮暮翁题画诗的风调

谈壮暮翁题画诗的风调

谈壮暮翁题画诗的风调

谈壮暮翁题画诗的风调

谢小佩

论证诗与画的关系,历来有“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画可融诗乃为奇,诗堪入画方称妙”等叙说。在一幅画上,题上诗句,通过文字的抒写,来补充和增强画境的情意,二者互相倚重,互相映发,将诗画的艺术性契合一体。

题画诗既然有鲜明的形象性,它所被赋予的描绘特性,使形式和内容更紧密关联;便有“画写物外形,诗传画中意”的更高的协调,以及更亲切的交映成趣。

壮暮翁抛尽毕生心力于绘事,擅书画,精鉴赏。一方面他是学富五车,喜用诗画的形式来表现其性情;另一方面是为寄托与抒发他的思想精神。

“诗言志”,这是传统的诗的主旨。所谓“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性情的。纵观壮暮翁一系列题画诗的先后行程之迹,大都是对其所画的景物从形象到精神作高度的概括和提炼;或者是对古代画学与技巧的感叹和品评。其艺术思想清明独立,发真实情状于生动描绘;其作品笔精墨润,是形神兼全的超妙高境。在其题诗气盛而富有风骨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清俊爽朗、超出尘表的质朴风调。

这里选了壮暮翁的几首题画诗并附图来举例加以分述:

◆ 冬雪图

(作于甲申―1944年,35岁;题于甲寅五月―1974年,65岁)

群山相环抱,突兀洁白彻。随宜爱景光,况此射眸雪。

用写山真骨的风格来点染江山素裹,添其壮丽之色。这里的“环抱”呼应出“山”随画活的感觉,好像它们真的压在面前一样。“群山”的情态,相对“光”与“雪”的清冷空蒙,是势状雄峻。墨彩俊秀、浑然天成。画山有北宋的笔法――以突出的主干线条来确定山的轮廓与凸凹的部分,而着色浅绛――即山的某些地方多点子、线条的皴笔,是体貌多样的画格。

▲ 题画

(甲寅―1974年,65岁;庚申夏日1980年,71岁)

放笔婆娑水漾波,冥蒙破墨乱云窝。支离病体催衰白,剩有微茫屐印多。

以淋漓的水墨写清润平远与苍茫深重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一种内含清俊的意趣。纵然是“病体”,但仍有“微茫”,是一片含蓄浩阔的情景。这里的“乱”晕染了“云”为诗留的画外意境。

这是以“破墨”为表现形式的平淡趣高的老来手笔,骨体豪纵,笔迹劲爽。技法上并不突出以表现山的凹凸的主干线条,而是以光润的水墨烘染为主。山头明洁错落的淡墨苔点迥然不同于巨然破笔浓墨错落的苔点,描写小树木用或短或长的条子和墨点;可以追溯这是江南画的异体,已自辟了门庭。

◆ 写荷

(壬戌夏―1982年,73岁)

微风塘上夜如何,翠扇邀凉露几多。正是莲房消酒醒,为赊月色迓凌波。

通过这画里的景物所组合而成的诗,体现的是“莲房”的“风”、“露”清姿和“翠扇”的风神意态。强调了“夜”间“月色”的温静气氛,是一种敦厚而秀美的风调。

此图为壮暮翁后期之笔,采用以工兼写的技法。图上奇崛有势的石体,法度严谨而气势纵放。用笔坚而凝厚,圆而略长的皴笔;秀润的笔墨,使其格调老健中带有温润轻淡。写荷的风韵,柔媚清腴;写荷的杆子,笔势劲利,昭示了一种特殊的风貌和笔墨个性。

▲ 游栖霞山

(丙寅深秋―1986年 77岁)

石窟峥嵘历劫灰,栖霞林密隐崔巍。秋意渐深风片厉,入山端为冷红来。

这儿的首句和末句分别采用了李贺“秦王饮酒”中“劫灰”的诗典和“南山田中行”里的“冷红”一词。全诗由一个“冷红”来点缀红叶盛装的深秋,又用“劫灰”喻灾难后的遗迹。由情幽趋向兴远,是气格高爽的风貌。画技采北宋大家之长。写侧面的山势,圆劲的点子皴,刻意地表达了山的质的一面,水墨淡彩的晕染,笔势烂漫;写树扩展了江南画的情性,是渗透了真景所产生的,是为真实所创的骨体,也是自然流露的意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