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台的逻辑

 七洲同心 2012-06-21
 2012-6-20 10:59阅读(4027)

《制台见洋人》是清末小说集《官场现形记》中一篇文章,其中把制台对洋人谄媚的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但在我们阅读之余,是否考虑过制台的思维逻辑?笔者以为制台行为背后实际透露着一种管理思维,即话语权管理法。所谓话语权管理法是指把行政资源向有话语权的阶层或是个人重点倾斜。

理解话语权管理法的前提是要区别行政管理与制造业的不同。笔者此文中的制造业可以广义拓展到粮食生产、产品制造诸多方面,其特点是工作效果反馈可以完全市场化,即粮食有没有销路,商品质量如何通过市场经济都可以反映出来。但行政管理的对象都是普通大众,其管理效果只能通过广大群众的意见反馈。而同时所有群众并不是都愿意反馈意见,或者是不可能所有意见都能同时表达,正是这种资源广泛,渠道稀缺的事实造成了独特的话语权现象。话语权是指行政管理对象中有意愿表达意见,并且其意见能够反馈到行政体系高层的表达权力。表达权本属于人人都有的普通权力,但由于渠道限制和一些人为干预因素,所以上升到话语权时就成为一种特权。话语权成为特权的同时也自然成为行政系统所青睐的对象,制台在文章中对洋人的表现就是一个例证。

上文中通过对行政系统产品特殊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话语权管理实际上是任何行政系统都无法规避的一种管理现象,即古今中外的行政系统都要把行政资源向话语权阶层倾斜,但这些行政系统的优劣之分在于其社会结构中拥有话语权的阶层组成不同。根据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笔者把话语权阶层的组成分为三个阶段:身份制、能力制、代表制。

仅仅因为拥有某种身份而具有话语权的属于行政管理中的最原始阶段。《制台见洋人》中的洋人即是因为洋人的特殊身份而在满清的行政体制中取得话语权,虽然此洋人是某国领事,但所有通报的人包括制台本人都不是因为领事而格外重视,只是访客是洋人的身份已经足够了。制台接访后还特别修改了以前吃饭从不见客的铁规定,并一再强调:“我吃着饭,不准你们来打岔,原说的是中国人。至于外国人,无论什么时候,就是半夜里我睡了觉,亦得喊醒了我,我决计不怪你们的。·······以后凡是洋人来拜,随到随请!记着!”如果我们因为制台谦卑的语调和行为而嘲笑其奴颜媚骨就是缺乏对行政系统的了解,其实制台的行为在今天的官场和商场中都存在,只是改了个名字叫执行力。但如果仅以洋人的身份而得到如此的行政倾斜才是管理中真正的悲剧,因为身份制的话语权会使行政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行政资源向话语权阶层倾斜,行政效率肯定可以大幅提高,但其代价是有可能牺牲公平,而身份制得到的话语权必然不具有代表性。还是以文中洋人领事为例,此洋人来见制台只关心为什么制台会在其领馆附近杀人?身份制天然决定了只能由某一阶层的小部分人拥有话语权,它可能是血缘关系组成的贵族阶层,或是种族、种姓之类组成的特殊阶层,总之身份制的话语权注定只能使公共的行政资源为其利益小集团服务。

所谓能力制阶段意味着话语权突破了身份限制,而与个人的能力相结合。此阶段最大特点是掌握话语权的牛人都是自己拼搏的结果,实践生活中可以表现为报社记者、论坛版主、意见领袖之类。能力相对身份绝对是进步,能力制至少不会站在本阶层的利益小团体角度,能力制最大的进步是把话语权与自身努力结合在一起。试想如果是身份制,既然血统能决定话语权,谁还会额外努力呢!但能力制同样有其局限,因为能力而获得话语权的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权力而自我膨胀,所以能力制最大的障碍是话语权拥有者把自身利益夹杂在话语表达之中。

代表制就是目前为止对话语权最好的应用。话语权本身即是对行政资源的调整,但只有话语权足够合理化才能对行政资源配置有促进作用。代表制不但打破了身份制的阶层局限,而且防止了能力制的个人权力滥用,代表制体现了话语权存在的最基本意义,即实施话语权人群只有最代表最广大人民,行政资源的倾斜才能最大地发挥实际效用。

此文通过满清时代一个制台的言行表现出行政资源在官僚系统中的定位,总体目的是对制台的崇洋媚外有个管理体制的解释,核心意义是告诉所有人:体制中行政官员有其特殊的思维逻辑,解读的重要性永远超过对其嘲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