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出塞》杜甫

 银河一星 2012-06-21

前出塞

前出塞   
前出塞

这九首诗写的是什么?是战中的众生象、百相图,从皇帝老官儿的好战写到底层士兵的报国,从剿灭敌寇的胜利写到对封功行赏的蔑视,惟有或多或少的亲经实历,惟有点点滴滴的目睹耳闻,才能将万花筒般的实景活脱脱的描摹出来。

作品名称: 前出塞
创作年代: 唐朝
文学体裁:
作者: 杜甫

作品概述

  【作品名称】前出塞
  前出塞绘图

前出塞绘图

[1]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杜甫
  【作品体裁】

作品原文

  前出塞九首
  其一:
  前出塞汉语注音版本

前出塞汉语注音版本

[2]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3]

注释译文

注释

  1.挽弓:拉弓。
  2.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
  3.长:长的箭。
  4.擒:捉拿。
  5.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
  6.列:分立,建立。
  7.疆:边界,领土。
  8.苟:如果。
  9.制侵陵:制止,侵略。制:制止。侵:侵犯。陵:这里同“凌”,欺侮的意思。
  10.岂:难道。
  11.当:应该。
  12.亦:也。

译文

  用弓就要用坚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首领。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4]

创作背景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

作品鉴赏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该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前出塞

前出塞(2张)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该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5]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唐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