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折叠 我曾经到外查找“折叠”究竟是什么,所得非常有限,只能一知半解。 (1)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陈微明注解:“折叠者亦变虚实也。其所变之虚实最为细微。太极拳劲往往用折叠,外面看似未动而其内已有折叠。进退必变换步法,虽退仍是进也。”(陈微明著《太极拳术》) (2)《太极拳全书》(44页)说:“这种折叠的做法是,在运动到尽头,将要做下一动作之时,如下一动作是要往下和往前行,那末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式,这样就与下一动作的劲很自然且呈曲线缓和地连接上了。” (3)在顾留馨著的《太极拳术》一书中(81页)说:“‘如封似闭’这一式子……第一动是合、虚、蓄、吸,第二动是开、实、发、呼。(注)这种劲由内换的练法,也就是胸部大小肌的‘折叠’(配合外部的动作,胸肌作上下、左右、大小不等的弧形,叫做‘折叠’……)……所以单从外形手足上来讲解‘折叠’和‘转换’,也是不全面的,不是内动支配外动的,不是内外统一性的,不是整体性的。”(请参看原文) 此外,有把“折叠”解作“衬垫”的,如衣之有衬肩,裤之有衬腰一般。 以上所引关于“折叠”的文字解说,只能给我们一个简单的,局部的认识,还不能很好地用来指导实践。 根据《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说“往复须有折叠”来看,“折叠”在太极拳中不是个别动作,而是带有普遍性的拳术要素。因为太极拳套路是一个不断蓄发、开合、往复的过程,既然是“往复须有折叠”,那末“折叠”就会不断出现,可见“折叠”对太极拳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耍贯彻始终的。 今天,陈正雷老师提出“胸腰折叠”一语,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折叠不仅在套路中是全过程的,而且在拳势中也是全面存在的。人体结构,主干是包含胸腹部的躯体,其上部有两上肢,其下部有两下肢,“胸腰折叠”就是上肢、下肢都有折叠。牵一发而动全身,折叠便成了无所不在的太极拳要素。 但是在太极拳的理论文章中,却很少看到关于“折叠”的详尽论述,深感遗憾。笔者不揣谫陋,试把这个问题作一探索,以期抛砖引玉,不当之处,尤望批评指教。 上述引文第(1)项,陈微明所说“折叠者,亦变虚实也”云云,道理是对的,可惜深入而未能浅出。 第(2)项引文所说“这种折叠的做法”,是从外形来说明的,也就是在“往复”之间加上一个小动作,以达到劲力圆转而不断,这个小动作的要领,似乎就是拳论中所说的“欲左先右”等等,比较容易理解。 第(3)项引文所说的“胸肌作上下、左右、大小不等的弧形”,是从体内来说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对“折叠”由外到内的思考空间。 折叠举例 现在举几个例子,来具体说一说“折叠”的演练: 例一按照上述引文(2)所介绍的做法我们以杨式太极拳的“如封似闭”为例:吸气,两掌收至胸前,“先向上一折”(弧形)同时放松胸肌随两臂外旋,呼气,两掌“再往后一叠”,向前按出,同时放松胸肌随臂内旋。这样就是在“如封似闭”的蓄发之间,既在外形上加入一个折叠,又在内里旋转胸肌作为“衬垫”(即顾留馨说的“折叠”)。在作上述两上肢动作的同时,根据内外相合、上下相随的要领以及一动尤有不动的原则,还须相应作下肢动态的配合。 例二《42式太极拳、剑》——书中:“17掩手肱锤(①~③略)④重心右移,上体微右转,两臂外旋,肘内合,左掌摆至体前,掌心向上,高与肩平,右掌变拳,屈臂合于胸前,拳心向上。(折叠,下见“按一”)③重心左移,上体左转,转腰顺肩,成左弓步;右拳旋转向前方冲打,左掌后收……(折叠,下见“按二”) (按一):吸气,放松两侧胸肌随两臂外旋亦作弧形外旋,转腰,右胯后收。(欲放先收,意含折叠) (按二):气沉丹田,猫腰沉裆,右胯与右肩略后收蓄足劲即向前发力冲拳。冲拳时呼气,放松右胸肌,内旋作折叠;右胯的后坐与前奔,亦是折叠(即动力转换)且必须与整体紧密配合,冲拳才有整体劲,即所谓劲起脚跟(气沉丹田入两脚底后的反弹),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或称之为“绵里裹铁”。 例三杨式太极拳“云手”:云手的演练形式不赘述。扼要言之,当右手由左向右划过胸前时,吸气(胸肌外旋);由右肩前向右下按,呼气(胸肌内旋)。按至右胯侧再呼气并稍向后画弧,旋即吸气划向胯前;同时右胯随右手画弧同转一圈,即随腰边转边左移。另一方面,当吸气时左手正开始处在胸前由右向左划,与上述右手动作相同。这样两手交替各划转一次,合起来,腰胯内的画弧便连成一个“∞”字形的轨迹。(如果没有这个“∞”字形的衬垫,腰胯的移动就成为直来直去。)这个“∞”字形与“胸肌所作弧形”,同一性质,都是以外引内,以内衬外,都是折叠,都是衬垫。 关于折叠的语言表述,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太极拳是一动无有不动的,所以贵在领悟,举一反三。 折叠的本质 认识事物,要通过现象看清本质,才能更好地把握它,利用它。折叠的现象,一种是可见的,就是在拳势的蓄发之间,加一个如上述引文(2)所说的“折叠”。为什么要这样加一个动作呢?一方面在虚实转变时,避免直来直去,使形式圆满,变转灵活,无凸凹处,无断续处,劲力不断,气机顺畅。另一方面,这正是“导引”手法,可以以外引内。折叠的另一种现象,是内在的,不可见的,只能自我感知。如上述引文(3)中顾留馨所说的“劲由内换”的胸肌折叠,以及腰胯肌所作类似的转动,这种转动,其实主要是得气感,要下一定的功夫才能感觉到。 再从“三调”,即调身、调心、调息来看,与折叠是完全吻合的。所谓调身,就是使身体处于练功状态,不论是站、坐、卧、动等各种功态,共同的特点就是放松,而折叠是必须在放松中运作的。第二是调心,是心静用意,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用意是有层次的,初学时意念主要用在手脚外表上,随着功夫的深入,意念由表及里,得气以后,更感兴味无穷。也可以说,折叠主要是意功。第三是调息,是使呼吸与势开合,蓄发密切配合。初学者顾不上,不能勉强。架子走熟了,就要逐渐由点到面使呼吸与拳势相配合,开吸合呼,蓄吸发呼,久之自然融合成一体。特别是折叠的变转虚实,都是处在呼与吸的交替瞬间,一点也不马虎。 或许有人会说,太极拳是内家拳,本来就具备“三调”,你特地把折叠拿来说事,有什么意思呢!说得很对,但是对于内家拳当今的爱好者有几个人能真正懂得呢?太极拳体操化,练外不练内,是一般的通病。所谓“练”,就是一定要“动”。练内功,就是要身体内部动起来。今天把折叠着重提出来讨论,就是要把人们练拳的注意力从外引向内,引向内动。同时,折叠本身的内含以及对健身的意义,也是值得探讨的。 以上的讨论,是关于“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这句拳论的前半句的探讨,至于后半句“进退须有转换”,其实和前半句一样,也是“亦变虚实也”,也是“劲由内换”,仅仅是修词上作些变化而已。陈微明“虽退仍是进也”一语,道尽玄机。 结束语 当我们认识到折叠的本质是一种气功运动,而折叠又是太极拳的一种要素,我们就找到了太极拳如何内练一口气的途径。强调放松的气功态,强调用意关注内动,强调呼吸与拳势的密切结合,就能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注)顾留馨在其书85页上写道: 附带说明,本书所说的开呼合吸,在某些太极拳书上说成为“开吸合呼”。看来似乎矛盾,实际上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 开呼合吸——是以内收外发为开合的标准。内收为合(吸),外发为开(呼)。 开吸合呼——是以胸廓的扩张与否为开合的概念。胸廓扩张的动作为开,反之为合。 (因笔者采用的是后者,故加注)没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