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新课标高考化学试卷分析材料 化学备课组 一.新课标高考试卷的特点 2012年高考化学试卷结构都没有变化,保持平稳。化学部分试题选择题难度中等,但是大题部分计算量偏大,考生在时间紧张的理综考场上做好这些题目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今年高考新课标卷的鲜明特色如下:①考点知识覆盖面广泛,如核磁共振、ksp、杂化轨道等新亮点涌现;②考试深度适中,试题的命制遵循“难度适中、灵活多变”的原则;③加强对考生的理解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④化学计算的分值比例控制得当,化学计算贯穿各个大题,量大但不难;⑤突出化学基本理论与概念的考核,力求知识面的宽广;⑥有机化学知识的考核力求“稳中不变、难度适中”;⑦避免了高难度的推断与理解,无机化合物知识难度系数下降;⑧注重“立足教材,回归教材”的重要特色,许多命题与教材实例紧密相连。具体分析如下: 化学题目的第7题、第8题属于实验基础和化学基础知识,是考生能够得分的题目。第9题考察的是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说法正误问题,这是非常经典,非常传统的题目,这个题目的四个选项在近五年的高考题目中都以原型形式出现过。从2007年—2009年宁夏卷和2010年、2011年近五年新课标中曾经选择题中考过四次同分异构个数问题,第11题考查溶液中离子问题,难度适中,注重基础。第13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知识,元素推断,突破点也比较明显,比如,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当然x是碳元素。工业上采用液态空气分馏方法来生产Y的单质,单质y应该是氧。总体看化学选择题部分考察的比较基础,都是核心考点,也是考生应该掌握的,题目很传统,没有怪题,不偏。 化学大题部分整体难度较大,计算量偏大、内容新颖。化学26题分值14分,用到交换树脂,考察酸碱滴定及其相关计算。需要学生能理解离子交换就是将氯离子置换成氢氧根,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来滴定氢氧根,从而可以计算出样品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考察两个非常类似的反应,用铁粉和盐酸反应可以生成氯化亚铁,铁粉和氯气反应生成三氯化铁。离子方程式书写和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有一定难度,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第27题分值15分,考察到实验室制备氯气的方程式,考察到盖斯定律和热量计算,计算量大。该题同时考察平衡相关计算与判断,计算平衡常数、比较反应速率大小、判断平衡移动等,通过浓度时间图像给出大量信息,考察考生提取图像信息能力,考察反应速率反应平衡等核心考点。28题考察有机化学内容,溴苯的制备,溴苯是苯的同系物,也是考试中有可能会考察的内容。有同学对有机化学不重视,认为有机化学都在选考部分考察,认为该题超纲,其实该题属于边缘题,可能对于没有选修有机化学的同学来讲有些不公平,但是该题目的难度并不是非常大。选考部分,化学与技术最简单,有机化学和物质结构板块难度相当。 新课标卷为新课改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根据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新高考将逐步从知识的误区走出,力求考核对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的掌握。实验技能的考核虽在今年的新课标卷中没有得到体现,但它必定是新课改教学的主流方向,新课改的不成熟决定了新课标卷不能大胆地设置化学创新试题,但这是今后的高考化学命题 通过分析看出,今年化学得高分不容易,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计算能力,灵活的应用能力。今后考生备考时一定抓好基础,重点研究核心考点,通过定时练习切实提高分析能力、运算能力! 二.面对新高考我们在复习中的应对思路 (一)教学整体思路 1.把握命题方向,精读高考考纲 绝大多数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已熟悉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新课程教学模式,然而更多地是没有掌握新考纲对命题形式和要求做出的解释,这些是直接影响学生备考的关键依据。提高教学效率、指导学生走知识捷径,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精读高考考纲。新课程高考命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组织上都较大异于以往的高考,一线化学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新课程考纲,才能准确把握命题核心,真正带领学生做到考试上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注重知识线索,发挥主体优势 从新课标卷的高考内容组织上来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力求知识广泛、内容丰富、运用知识灵活应变,这就要求一线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帮学生组织知识线索,将高中化学知识形象生动地巧妙连接起来。最大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的能动作用,成功地调动学生的求知动力和知识的拓展。 3.关注stse与科学探究 新课改理念中明确强调,将科学素养与探究性知识学习为主导作为新课改理念的核心,因此,科学探究实验能力的培养及自主探究学习就成为了新课改的主要任务,而化学stse试题正是此种要求下的特殊题型。纵观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理综化学试题的命题形式,发现许多的试题都与情境介绍、信息材料密切相关,这正是“知识来源于教材,灵活应用于实际”的生动体现,stse试题灵活将高中化学基本知识包含于材料介绍中,巧妙地考察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时代的主流。广大的一线化学教师应力求在平常的训练中不断提高stse试题的训练力度,增强考生的应试能力。 总而言之,高考为国考,高考新课标卷也是新课改的风向标,广大一线化学教育工作者应从中分析总结经验,不断在实践中努力攀新高。 (二)具体复习策略 第一轮复习策略 第一轮复习时间为2012年8月~2013年2月底,按章节全面复习基础知识,以考试说明为纲,以教材为本,全面复习,打实双基,消灭知识盲点。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使之系统化和深入化,把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学科知识网络。目标: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章节过关。 第一轮打实双基,消灭知识盲点,做到“细、低、全”。“细”是指复习全面的基础知识点,不遗漏教材知识和考试说明中的基础知识;“低”是把握中下难度,不偏离教材内容,不随意“挖深、挖宽知识”,不脱离学生实际,不超越教材基本内容;“全”,要针对全体学生,尽可能地使全体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双基。 主要方法是采取章节过关和小专题相结合。具体如下: 1.整合教材 科学安排 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形成单元。此整合教材组成单元复习的方法,能有效地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促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注重基础 落实细节 注重基础要突出教材。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进行深入地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即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逐一地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推知一种盐的水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推测某一反应是否发生;根据化学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知道如何促进或抑制某一反应的进行等。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介绍,它们往往是高考考查的盲点。 注重化学主干知识,突出复习重点。高考要求的化学主干知识为(25条): (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律、周期表(3)分子结构、晶体类型(4)化学反应与能量(热化学方程式)(5)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6)电解质溶液(PH、离子方程式、水解、电解等)(7)氧化还原原理的应用(8)典型的非金属卤素(9)氧族元素(10)氮族元素(11)碳族元素(12)碱金属(13)镁铝铁(14)同分异构(15)烃及其衍生物(16)糖类、蛋白质、油酯(17)有机合成材料(18)物质的量及计算(19)化学式和结构式计算(20)方程式计算(22)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操作 (23)实验室制法(24)物质的检验、分离、推断(25)化学实验设计。 注重规范、落实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书写和表达的正确、规范,决定高考的成败。要加强化学用语的落实训练,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作业练习,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强化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小分子不掉;强化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位于左边的正确书写。要训练培养尽量用化学语言(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要严格化学计算的步骤,要求运算准确,有效数表示规范。 3.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思维能力是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复习教学要注重发展思维。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创设复习教学的情景,积极思维,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要按知识结构的框架自己完成;对例题的分析、讲解,要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分析思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要精心选择记忆模仿、迁移应用、推理创新、空间想象、评价最优、计算快准的练习题,训练和发展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层次。 突出化学复习方法的指导。第一轮复习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要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化学学习方法,复习掌握化学知识,提升学科四大能力。 强化解题能力的培养。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作为典型题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指导和总结,加大练习力度,严格答题要求,及时反馈、矫正,使解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落实到位。 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第一轮复习应根据掌握知识的情况,多穿插一些小专题,侧重训练、提高某种单项能力,如: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无机元素化合物性质推导、化学计算基本方法(一、二、三、四)、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设计、仪器设计、操作方法设计、有机同分异构体推导(限制条件与不限制条件)、有机分子式确定、有机官能团推导等等。对于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第一轮复习不可涉及过多,以免要求太高,一时达不到,挫伤学习积极性。 第二轮复习策略 第二轮复习的时间为2013年3月初~4月底,主要任务是进行专题复习,突出主干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加强能力训练。目标:进行专题复习,突出主干知识。 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使之能熟练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1)将各部分知识按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重点训练审题、分析、归纳能力。 专题设置:(1)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非金属专题(3)金属专题(4)无机推断专题(5)有机推断专题(6)化学实验专题(7)图表题专项练习(8)电化学专题(9)化学计算专项练习(10)信息题专项练习。 第二轮复习备考的基本思路 ⒈知识点的完善化 要把这些分散的、不全面的知识变成集中的、全面的知识,使之较为完善。例如,复习苯酚的化学性质,在“苯酚”的有关内容中显性的有3条,隐性的有1条,再通过对苯酚的结构进行分析,又可知苯酚应具有苯和醇的某些化学性质。因此,在复习苯酚的化学性质时至少完善为:①酸性②取代反应③显色反应④氧化反应⑤还原性⑥与Na的反应⑦酯化反应。 2.构建各章节的知识网络,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主要是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就是将具有某项属性的分散知识,集中到一起,构成“集成块”。如把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常见气体的制取、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等进行“集成”。专题训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构建知识主线,比如,掌握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从下列几点方面进行把握:与非金属单质、与水、与酸、与碱、与某些化合物的反应,其活泼性如何等。 第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查漏补缺 1.对照考纲,查漏补缺 第二轮复习中查漏补缺是相当重要的。在复习时,要对照《考试大纲》中的每个知识点展开联想,发现自己不够熟悉的知识点或知识盲点,要认真研读课本的有关内容,结合复习弄清、弄懂,按“考试大纲”的要求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 2.将知识串成线、连成网,将课本读薄 在查漏补缺的同时,要适时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抓住每一章内容的重、难点,找出每一章知识的关联点、延伸点;然后将知识的关联点串成线,就这条线上的每一个关联点展开联想,将所有与这关联点有关的知识扩展开来,画成图、列成表,形成知识面。最后,再将所有的知识面连结起来,形成知识网。这是一个将课本读薄的过程,知识经过这样梳理,学生复习时,将大大提高效率。 3.反思 在复习时,让学生做题后进行题后思考,探究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考查的技巧有哪些、解答的思路是怎样的、自己在什么地方不甚清楚;这道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采用其他解法如何解,比较哪种解法最佳;这道题若变一下题目的条件,应如何解,变换一下题目的问题,又该如何解答等等。 第三轮复习策略 第三轮复习时间为 2013年 5月初~6月初,属于回归课本、知识和谐阶段、能力协调阶段。复习宗旨:合卷仿真,分科评析,回扣教材,查漏补缺,错题过关,静悟反思,应试指导,调整心态。目标:回归课本、考前热身。 一方面回归课本、冷静思考,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套题训练,弥补知识缺陷查漏补缺,并强化代答题的规范性和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要求:(1)再次研读《考试说明》;(2)重视实验;(3)再次回归教材;(4)及时纠错。 套题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每周安排一套套题训练,并安排专项训练。专项训练有:选择题专项训练、推断题专项训练、实验题专项训练等,把这作为考前的热身运动,以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在这一轮复习中做到:(1)潜心研究试题,把好选题关;(2)编制创新试卷,把好模拟关;(3)严格答题规范,把好细节关;(4)后期阅读教材,把好指导关;(5)调整心理状态,把好心态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