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独具的青岩古镇
秋风萧瑟,霏雨朦胧,我们一行三人由贵阳市区驱车古镇青岩。 青岩本是大将山脉南端的一座山,因山崖呈黛青色,故名“青岩”。 一踏上青石铺砌的青岩街面,古镇的灵美神秀就扑面而来。 青岩石材资源丰富,取用方便。镇上建筑物多以石材为料,石片当瓦、石块垒墙,青石铺路。石屋高低错落有序,石路纵横交错,整个石城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大树下,青苍苍一片,在袅袅雨雾中若隐若现。 青岩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城墙逶迤,城楼巍峨。城墙城楼原本是土城,几百年来,经多次整修扩建,至今全是石砌城墙、石砌街巷。 弯曲悠长的青石街,具有西南民族特色的各种小饰品琳琅满目;全部青石修建的古建筑画栋雕梁、飞角重檐。定广门上由巨型方石垒成的城墙头,风化的石头透着暗红,城砖早已古老,布满青苔,墙缝上的枯藤野草,在秋风中颤抖。赵理伦百岁坊上的石狮尾朝上头朝下,其状就是“猛虎下山”。 猛然间,一座石墙灰瓦、飞檐翘角的建筑挡在眼前。进入大门,形状各异的漏窗,四壁张贴的书画,仿佛进入了杜甫的结庐草堂,原来这里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赵以炯的府第。出状元府,我们走马观花:天主教堂、寺院、孙中山元帅府秘书长
古镇石巷深
古镇简介
青岩隶属贵州省会贵阳市,位于高原明珠——花溪的南部,是贵州省著名的文化古镇,素有“筑南门户”之称,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青岩时谓之“南鄙要害”。镇域面积92.3平方公里,居住着汉、苗、布依等民族3万余人。迈入新世纪,青岩镇充分挖掘古镇历史文化,围绕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全面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促使古镇旅游不断升温,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如今的古镇,散发着令人神往的古韵,它不仅是省内外、国内外、海内外游人探寻的古文化、找回老贵阳的休闲、度假乐园,而且也是投资客商置产兴业的热土。 青岩历史悠久,距今有630余年的历史,交错密布于古镇文物景点多达百处,多元文化的汇集形成的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与古城墙、古街巷、古民居相互映衬,展现出古镇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成为贵阳南部旅游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青岩文化独特。在近三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儒家、佛家、道家、天主教、基督教以及革命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和谐共存,形成了国内罕见的“文化拼盘”现象。
青岩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历史上曾经有广顺州学、青岩书院。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名震京城的才子周渔璜、云贵首位文状元赵以炯及周钟宣、赵以焕、平刚等名扬中国文坛和政界的名人,为贵州发展史和中华民族文化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青岩地方特色资源丰富。传承悠久的地方饮食文化和玫瑰糖、卤猪脚、鸡辣角、双花醋、豆制品、水盐菜等民间土特产品随处可见,琳琅满目,为旅游产品的规模开发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青岩交通便捷,自然环境优美。古镇周边的青岩油杉林、杨眉湖、思潜河、新哨经果林等、构成了一幅幅自然山水画,是农业旅游开发的理想之所。
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朴的民风,便捷的交通,形成了青岩人气旺、商贾多、旅游兴旺的新气象。青岩是贵州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小城镇建设综合示范镇,200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镇”,现已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小城镇建设综合示范镇。青岩是电影《长征》、《寻抢》的外景地。青岩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来青岩观光、创业、发财、发展。
富有神秘色形的古堡
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生态环境、气候植被、物产景观,被视为古代生存发展之本。古镇在营城时严格遵循立城像理,灵活处理了城市选址、风水、水法和军事防守的有有机结合,满足了风水和军事方位的多重需要。古镇依山就势,巧妙利用城内五座小山形成自然地形,将能利用的地形均予利用,是在现有地形条件下动用土方量最少而功能最强,造作较低的一个营城方案。九条山脉从青岩向东南西北向处延伸,古城相中而建,落于九条山脉的连线之中心,民间称之为九龙抢宝,五虎传羊之地。城镇从选址的独道,到建筑风格的错落有致,不但体现古人营城的用心良苦,而且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这座古城的神秘。
攻不破的石头古城
这里,既是交通要塞,也是兵争要地。明清以来,许许多多的官方正史中记载着这座军事城堡的险要地位和军事功能,以最初营城屡次整修,均体现了“兵城”的作用与特征,它一度是定广协防汛把总署,它是历史上有名的“广顺石门山战役”的军事基地和大本营,从青岩土司官班鳞贵到团练使赵国树,均以古城为根据地,屡立战功,流传着不少历史佳话。晚清时期,石达开余部迂回广顺,欲途经青岩进犯贵阳,屡攻青岩,青岩以其地理位置的险要,攻防体系的完备,固若金汤,挫败太平军的进攻,保证了贵阳的安全,攻不破的石头城由此而被广泛传颂。抗战日期,青岩成为大批革命家属迁入的稳固后方。解放之初,一场黑神庙土匪阻击战,又给军事重镇凭添了神奇的色彩。
包罗万象的文化万花筒
由于历史的沉淀和多种文化的传承碰撞,独特的青岩“文化现象”可以冠绝海内。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青岩出现了西南第一个状元赵以炯,清代诗人周渔璜,平刚等一代英杰。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在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宗教文化的大融汇,佛、道、天主、基督和平共处,共存共荣,从而形成了九寺十八庙的格局。在汉民族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下,古镇一度出现了商贾云集的历史时期,促使了异域文化,如江西、湖南、四川乃至世界文化在这里浓缩,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也同时在这里体现,不同口味、不同风格的饮食文化也由此而生存流传。人文文化、宗教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古镇独特的万花筒。
青岩四绝
黔中奇观之“四教并存”
1573年——1946年,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教相继传入青岩,形成具有古镇特色的宗教文化。弹丸之地,多教并存、相互兼容、独具特色,堪称一绝,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古镇不大,却有古老的宫阁寺庙,庄严肃穆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被人称为“四教并存”,站在古镇至高点,可见尖顶的教堂与古老的寺院庙宇遥望相对,中西文化矛盾却又统一地在小镇合理而自然地存在着。初一、十五寺庙里香火不断,而周日到教堂做礼拜的人络绎不绝,风格完全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小镇相互依存,互不干扰,令人称奇。中西文化的碰撞,并没有影响各教的发展,反而宗教文化活动在青岩曾一度盛行。如今虽无往日的繁盛,但却依旧能感受到古镇宗教文化的气息。
开历史先河的“代办信局”
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代办信局”就开办於青岩古镇。光绪十四年(1888年)青岩人苏抗开办了“代办信局”。据历史考证,它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历史上最先成立的第一家私人“代办信局”,比中国最早的官办邮政还早8年。直至1939年“代办信局”转变成为官办邮政前,在这外侵内患的历史时期,“代办邮局”一直由青岩老百姓王氏家族承办,业务从未间断,从而带动了古镇商业贸易的发展,成为传递东西南北重要信息的枢纽。历史的曲折锤炼了古镇劳动人民的自信和纯朴,历史的沧桑写出古镇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青岩古镇这块亘古而神秘的土地上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邮差的足迹,“代办信局”历经百年沧桑虽已不复存在,但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载入了中国邮政发展的史册。
石雕精品“下山狮”
提到青岩一绝,那就不能不提到青岩最具文化底蕴的“下山狮”了,在全国范围内它也称得上是造型独特、巧夺天工。赵理伦百岁坊的下山狮,是石雕艺术的珍品,有关它的反常规姿态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象征青岩历代将领、英勇善战,也有人讲是由于雕匠的智慧和高超的手艺,把石雕艺术推上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还有人把下山狮当成古镇的守护神,给古镇带来了安宁、祥和、繁荣,因此被当地人长期敬仰。
下山狮奇特之处在于,为四对八尊石狮,前后左右对称,中间两对为雄狮,身高0.65米,身长1.95米,旁边两对为雌狮,身高0.65米,身长1.69米,作猛狮下山状、彼此呼应、相映成趣。如今我们能见到的石狮,绝大多数是站狮、卧狮、蹲狮,下山狮是从高向下俯冲而来。我国著名书画大师刘海栗老先生看到下山狮时,连叹“实属罕见、实属罕见”。
重檐悬山式民居
重檐悬山式民居完全是人体仿生学与商业经营两者之间的巧妙结合,青岩古镇的民居表面看起来和其他明清建筑并无明显不同之处,青瓦石墙、古朴沧桑,但仔细观察,却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个性和地域色彩。贵州素来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下雨,总不能耽误了生意,精明的生意人们经过反复地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青岩镇的典型民居孕育而生。门面作为商铺的民居,一般会显得高大一些,光有第一重檐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更何况还有带着风的偏山雨,但总不能把门关上了不做生意吧,就再加上一重檐,很好的保护了柜台,这样再大的雨也不怕了。如果我们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双重檐就像人的眉毛和睫毛,保护眼睛的是睫毛,而不是眉毛,眉毛起到是一种装饰作用,这种仿生学的商铺式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古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善於创新的精神。这种运用人体仿生学,独具特色的多功能民居建筑即便放在全国范围看也实属罕见。
青岩牌坊
历史上,青岩古城四门内外有八座牌坊,现保存的只有南门外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寿坊”和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寿坊”三座。 三座牌坊的建筑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项式,高 三牌坊均按“圣旨”而立。最早的是“赵彩章百寿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赵理伦百寿坊”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相隔四年。“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距“赵彩章百寿坊”修建时间26年。 从牌坊所处的位置、做工、装饰上能体现立牌坊人的经济实力。在青岩,赵理伦家权势最大,所立的牌坊在当时古城内最繁华地段,牌坊的做工较其他两块精细,装饰最豪华。而赵彩章百寿坊和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在古城之外,牌坊的构造比赵理伦百寿坊简便得多。据青岩人流传下来的说法,周王氏和媳刘氏的丈夫去世后,婆媳俩靠做手工活维持生计,微薄的收入除用于养家糊口外,还积攒一些于同治八年由蒙总督部堂刘、巡抚部院曾会奏奉旨建坊。 赵彩章百寿坊 ,中门上方北面是道光皇帝钦赐的“七叶衍祥”题额,梁柱上是一些栩栩如生的花草浮雕,梁上有五个垫背梯形石墩,正中间是一个空雕龙鳌图,北南两面嵌圣旨:立匾。左右石墩上北面对称阴刻“百岁有一”,南面对称阴刻“升平人瑞”。该牌坊中间柱南北两面及三间三门内阴刻楷书楹联4副。其中,右间右门楹联为: 钟寿流泉,鹤标椿龄昭世瑞; 声风锡水,凤毛麟角荷皇恩。 由此楹联看,古时候能活到一百岁的人很少,且又得到皇帝圣旨立匾的确实是凤毛麟角。 赵理伦百寿坊 谁知,四年后古镇又其出了一个百岁老人——赵理伦。皇帝照样传来圣旨:立匾。同样锡“七叶衍祥”、“升平人瑞”题额。由此可见,赵家在朝廷的影响之大。此牌坊的造型较赵彩章坊豪华多了:牌坊正中横梁上有“二龙抢宝”空雕,横匾上下两方垫石为空雕双百果栏,上方有梯形垫背石墩五个,正中为空雕“龙鳌图”,里嵌圣旨:立匾(与彩章坊一样)。左右四个石墩是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的中国神话人物浮雕。石墩阿坝顶为“双含贝空栏”状,整个石坊有不少棱形图案和“双鳌图案”空雕。百果、鳌均代表长寿老人,双即两长寿老人。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四对护柱下山狮,与全国各地狮子造型截然不同。各地狮子或蹲或卧,此处的狮子却头朝下脚向上,公狮压宝、母狮抱崽。自古,对这头下脚上的八尊狮子说法不一。笔者到认为是源于狮子山是青岩座山之故。赵家同样企盼将 再看石坊中二柱北面楹联: 琴鹤守家风,三万六千余日月; 冈陵开国瑞,一堂五世拜经纶。 “一堂五世拜经纶”的盛典对赵家何等荣耀。 中门楹联是江苏两淮盐运司、翰林院编修但明伦所书: 天意若私于一家,百寿齐登,艳说难兄难弟; 皇恩无靳乎重锡,双旌并建,还歌自北自南。 赵家一门相四年竟出了两个百岁老人,这似乎是天意,是苍天对赵家的偏爱,再加上皇帝没折扣传旨给赵家两堂兄立匾,让人好生“妒嫉”。但 “艳说难兄难弟”中的一个“艳”字,把作者但明伦与赵两堂兄拉得很近。,也说明赵氏兄弟本是浪漫、豪气之人。按年段分析,但明伦与赵氏堂兄应为忘年之交。永远保持年轻之心该不是他俩长寿的密瘚吧。 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四柱均有抱鼓护柱,正中横梁上有精致的“二龙抢宝”空雕。匾额上方梁柱有浮雕“荷花图”,意出污泥而不染。垫背石正中空雕“五龙图”中嵌“圣旨”立匾。左右四礅南北两面配有浮雕花瓶图案。整座石坊有数幅古书、花瓶图案,想来婆媳俩也是读书之人。石坊顶呈“双鳌卧背含寿”状。牌坊有楹联五副。其中,北面一副楹联是: 节孝萃一门,母仪足式,妇道能完,念兹京室微星,继继绳绳,尚为黔疆扶正气。 丝纶褒两世,花诰重擎,龙岗再表,荷到天朝旷典,轰轰烈烈,长于宝 吐祥光。 该牌坊旌表的人物是周朝忠之妻王氏和儿媳刘氏。王氏含茹苦拉扯儿子,儿媳刘氏尽孝将婆婆伺候到耄耋之年,且为周家抚养子孙,教育成长传为佳话。节和孝萃于一门,博得皇帝一喜嘉奖婆媳两世,被赞为“为黔疆扶正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