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切源于童年

 阡陌躬耕 2012-06-23

一切源于童年

□ 本报记者 王占伟

编者按

  一切源于童年。

  童年的心境可以延续至成年,可助人愉悦人生,取得成就,度过逆境,抵抗风险;也可使人软弱无能,心理多病,没有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不过活一个童年。

  改变童年的环境,就可改变人生,改变社会,兴盛国家,振兴民族!

  “六一”儿童节之际,之所以提出“完整成长”的命题,是因为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不少孩子的成长是不完整的,主要表现为自我的缺失。

  究竟什么是完整的成长?不完整成长有什么危害?如何让孩子完整地成长?期望这组文章能为您提供有益的镜鉴。

  又是“六一”儿童节。我们要拿什么奉献给孩子?孩子们渴望什么样的节日?仅仅是得到礼物吗?仅仅是看看热闹的演出吗?如此,他们就会获得心灵的丰盈和快乐吗?幸福感来自物质的丰富,更源于精神的饱满,孩子需要完整的成长。

  “完整成长”的命题是由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提出的。她认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不仅仅是认知的,完整的人包括: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认知的、心理的、精神的、心灵的。教育应当关注一个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

  “教育”是什么?是传授知识吗?是无尽地开发儿童头脑中的智力吗?这是对生命成长的玷污、篡改和破坏。

  儿童的成长,不是被教育的过程,而是生命自我创造的过程。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协助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创造自己的“教育”过程。这是孙瑞雪完整成长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儿童的生命成长是一种自我创造。但不少孩子从出生起,就没有机会创造自己,他们几乎是被父母或者其他成人“创造”出来的,由于没有自己创造自己的机会,他们也就几乎没有自我。

  “不可以用手玩沙,要用铲子铲沙。”“不可以把手放在嘴里。”“不可以用手抓饭吃,脏!”孩子们几乎完全被成人控制着。

  被阻止得多了,时间长了,孩子就听不到自己的心声了。即使父母没有和孩子在一起,却依然有效地控制着孩子的行为、想法,做着孩子的主人。如果一个孩子被父母作主,那他可能就会失去自主,从而失去自我、失去自由。

  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就会成为失去自我的成人,“他们像空壳一样,在身体里面,住着成百上千的人,这些人在他们的身体里打架、争斗,彼此控制和摇摆不定……他们失去主见,并饱受内在的挣扎、焦虑。”没有自我,是人最大的不完整,是滋生痛苦和对抗的温床,也是当今社会多种心理及社会问题的源头。如果一个人不完整,那么其后代、其家庭就很难立起来。

  遗憾的是,孩子的独立意识,仍然司空见惯地遭受着成人和教育机构的损害!

  人怎么才能完整地成长呢?爱、自由、规则,可以保证完成一个人完整成长的历程。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老师爱你,不是因为你故事讲得好,不是因为你考了100分,不是因为你做了好事……就是因为你是你,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你。

  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意味着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他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是自己感觉的主人,是自己心理的主人,是自己认知的主人,是自己精神的主人。他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不受外力的支配和压迫。

  这正如孙瑞雪所说:要让孩子学会拒绝别人,也尊重接纳别人拒绝自己。如果孩子不会说“不、我不同意、我不选择、我不愿意这样做、我不允许你这样对待我、我不这样想、请你离开”这些拒绝别人的话,就意味着他的未来是充满伤害的未来。

  规则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人在规则之下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

  关注人的成长,不仅要关注人外在的成长,更应关注人内在完整的成长。你是谁?你的本质是什么?你的身体是你的,但不是你;你的情绪是你的,但它不是你;你的感觉是你的,但它不是你……这些只是你的环境,但不是你。

  给予儿童一个完整的成长历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这是一个超越了“训导与指教”的教育新纪元,它有别于以往儿童只发展认知的成长状态!

  一切均源于童年。《完整的成长》一书明确指出,大多时候童年的心境延续至成年——可助人愉悦人生,取得成就,度过逆境,抵抗风险;也可使人软弱无能,心理多病,没有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不过活一个童年。

  改变童年的环境,就可改变人生,改变社会,兴盛国家,振兴民族!

  值此“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完整的成长”之理念,与教育人共勉。

 
来源:中国教师报2012年5月30日第8-9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