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太极拳质疑三十问”的简答

 太极拳养生 2012-06-24

 <<武当>>2002年第9期发表了张宝银先生“太极拳质疑三十问”一文,我们认为,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应该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全局高度,来明确把握对传统太极拳的整体认识,有必要坚持如下几个原则:

  一是文化性原则。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认识方法上的区别。中华传统文化极力倡导对自然万物从整体上去认识把握(“整体观”),提倡用人体自身这台自然界中最灵妙的机器来“体悟”世间万物(“自然观”);而西方文化首重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式,擅长于开发利用外部机器来认识万物。此二者应该是各有千秋,对世界的认识方法也是殊路同归的。此理同样可以运用于解释内外家拳法具体练法的区别和最终目标技艺的玄同现象。然而值得说明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因其“整体观”的方法论需要,对任何单一事物或技艺的探讨,都必须用多门学科知识和能力来综合研究,可以形象的比喻为“金字塔”形。概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以“博”取胜,厚积薄发;而西方文明则以“专”取胜,精益求精。所以说,中华传统中的每一门技艺的艺术性、内涵都博大精深,绝不会出现单科独艺的一枝独秀。偶然的“天才”出现也不会长久。

   二是传承性原则。中华传统文化技艺都有明显的师徒传承延续发展的特点,传统的“师道”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身教历来重于言教。君欲学作诗,“功夫在诗外”。此类传承之功绝非单指武术一艺,众多的传统技艺如琴棋书画,甚至瓦匠木工都是如此。这种传承性的特点就是传授形式上的分散性、教学方法上的随意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材施教),因而导致了学习结果的不规定性(达则兼善天下,困则独善其身),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套路演变理论分散乃至流派纷呈现象。可以想象,同一师傅对初学者的要求和对艺成者的要求能一样吗?即使是对同一个徒弟,几年前和几年后的教诲也自会不同,作为师傅讲解、教诲,拳谚等记载而成的文字理论发生变化,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出现,也就十分自然了。

  三是层次性原则。对于不同的拳手和附加一拳手的不同时期,其拳艺水平自有高下之分,对于不同层次的拳手来说,所适应的修练方法也是随之递进改变的。吾师杜予宇先生曾形象的比喻说:“过河需要渡船,但是过了河还能背着船前进吗?”以初练似简而后练又无所不包的无极桩功来看,同是无极桩,初练时必须严格注意外在的身形桩姿,而技艺成功后站无极桩时,则可形不外露存神意到含万法而为一的至高功效;更有甚者,初练时,桩功、套路、招法,每日千招万式、千修万练,而循序渐进而达高层次后,则无拳无意(是真意),得意忘形,得一而足。
总之,经过长期的岁月轮回,现存的太极拳理论中既有史料钩沉、道听师说,也有对初练者的广泛要求;既有秘传与功深者的诀窍,也有练功者自身的独特体悟和擅长特点,绝不能用一个角度来做一概之论。

  只有以上述三项原则为基本出发点,来研究探讨传统术原拳技艺,才能得出比较全面正确的看法和结论。否则,就会得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一孔之见。以上述三项基本原则来审视和探讨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均可迎刃而解。举例解释探讨如下:

  1、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是指自身对外力的敏感度即感应能力(拳者权也,权衡称量之意),此句与“沾粘连随,不丢不顶”二句都是指自身一方而言,其意是说,只有掌握了“蝇虫不能落,一羽一涌加”的感消能力之后,才能更好的做到在实战中“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如文所说,如果对方也达到了太极拳“一羽不能加的高级程度,那他就会主动来沾我打我,除非对方使用传说中的”隔山打牛“神功,否则他又如何打倒我方?如果对方不是太极拳手而是外家拳手,而我方必须发挥太极功法特点,主动沾粘对方,使之无发力的有效距离,从而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也就是说,在较技或打斗中,要么是主动沾粘(引逗和击打对方),要么是被动沾粘(被打),因此,不存在一方“一羽不能加”而另一方又始终沾粘不上对方的情况。至于如何“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实属具体的方法战术问题,相信各家各门均有独特之处,必然各有传承。如李派太极不仅有“粘连随”的主动沾粘,还有被沾后变被动为主动的“离粘随”方法。

  2、考“腹内松净气腾然”句之“净”字,多种文作中均为“静”字,盖静极生动乃阴阳互生之易理所在,故而“腹内松静”的结果是导致有“气腾然”,而非干净的无物,此物即无形无象之混元真气。再者,“气腾然”的主要轨迹就是报导转子午(任督)和气行卯(带脉)。我虽不甚了解陈式丹田内转功法,但可以肯定以上两种主要转动旅途亦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另外,也只有先做到气沉丹田,然后才能有“气腾然”的升化运行,此正合阴阳互生之易理,也是报导行周天之常道。“腹内松静”与“气腾然”、“气沉丹田”或“气转丹田”之间,是正常的因果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

  3、吾以为,“五趾抓地头顶天,一身须备五张弓”,都是意念的加持,而非身躯及四肢各有成弓形之僵力。试问:意念有重量吗?当然,以“层次性”原则也能对此解释得通。低级层次的练习者,在初期要求身备五弓,而在熟练后则心与天和,百弓齐备,又岂止五弓而已?

  4、在练拳的初期,于外为了降低重心来求得基础稳固,于内为了提高谷气元气和神气的融合壮大,气沉丹田带来的是腹式深呼吸和自身意念的专一凝神入静之功效,而非努使浮杂之气强压丹田,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有效做法。当然,一旦形成大周天混元一气,全身经络已达大通之境,人身无处不太极,一处太极自有一处运化,又与初期的丹田运化何异?!故而在此高层次上讲,“浑身无处不丹田”是有道理的。所谓“丹田乃藏垢纳秽之地”一说,吾未见出处,仅从字面来讲,试以太极阴阳互利互生之大理解之,越是极阴(如极脏)之地,岂非越是阳生(清净)之处耶?观清纯旺盛之禾苗,在粪土中茁壮而出之境况,纯为自然大道是也。此说以佛理参之,更是俗不可耐矣。
5、可以正面回答的是:的确,当今武林能达此境之神手实战我真的没有见过。但以拳理而言,树此拳谚既可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和路标,作为日常修练之准则,又可作为一个远大准则,又可作为一个运大理想目标而激励吾侪,窃以为其功不可没。在实战中既使不能做到招招达此境界,偶尔还是能够做到的。笔者相信,只要深刻领会了太极拳舍已从人的本质特点和技击原则,通过经常的实战训练,是可以使这种偶然性成为经常性的。

  6、我对此著曾多次拜读,也曾习练形意有年,此“六合劲”之提法,确与形意拳相似,但同为内家拳法拳理相通亦是自然。有必要提出的是,字面相同而其文意极可能不同。便如形意拳之螺旋劲和太极之螺旋劲就有很大区别。以笔者之愚见,形意之螺旋劲比较注重梢节劲,而太极之螺旋劲,则更加讲究全身无处不缠的身姿和气血的循经走脉。原著对“六合劲”“全力法”只抄录了诀而没有做深入的解释,但同为内家拳法,同属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借鉴正是“整体观”的自然要求,丝毫也不足为怪。那种拘泥于一门一派的门户之见,早已被前辈大家所不齿,我们现代人还能对此兴师问罪吗?

  以上是对质疑者前六个问题的对应探讨,限于篇幅,以下则对其他问题做归纳性的探讨。

  第一,对于质疑中所涉及的有关易经、阴阳、五行等学问问题,这从传统技艺的文化性原则中就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值得说明的是,太极拳的普及和提高,把太极拳当作一般键身活动和当作一门传统技艺来钻究和用毕生实践来体悟掌握,如此等等,目的不同,认识必然不同,方法也不同。虽然不至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然其存在差距甚至分歧也是在所难免。如第20、21、22、27、28问所提问题,答案也就在于此。

  第二、传统太极拳包括太极推手,各门各派各有传承,广泛通俗的定义显然是为质疑者所不屑。既然传承有别,各有千秋,又何必硬性规范统一,步入类似“推广简化太极拳”似的窘境呢?(本文无意否定“简化太极拳”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积极意义)至于推手规则的制定,我想,既然中国武术和泰拳都能同台较技,那么同为太极的各家推手这较技规则的制定不就容易得很么?至于“理由”,那是理论家史学家关心的,而吾等武术实战者,绝不可沉湎于此“识障”而纠缠不休,枉费心机。由此而推及所谓“断手”、散气“之各词,你有主见自有论断,你无主见随俗又何妨?当然,如果质疑者有志于对此作一番理论探究访问,那也无可厚非,理应倡导。由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势必带来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历史和现实。可以肯定地说,各家拳法均有其独到之处和专擅特长,其师承理论、修练方法和追求目标也都各有千秋,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此自然大道也。又何必强行统一规范呢?由此可以推论太极拳中出现许多具体训练方法或追求目标的不同,甚至对立的问题(如第9、10、16、18、24、25、29、30等问题),也就十分自然了。

  正如提问者所言,“质疑”提出的目的在于“企盼太极拳理论研究的平和气氛有所活跃”,“对太极拳有关学问逐步达成共识”。此出发点的确令人敬佩。记得《武当》杂志2001年第4期和第7期上发表的同一署名文章,所讲解的正是此中刊出了质疑文章,令人顿觉“昨是而今非”。由此观之,太极拳运动的理论研究气氛的确亟待“活跃”了!谨以此文与质疑者商榷,然否?

        (本文作者系李派太极拳第六代传人)。


更多太极拳知识延伸阅读: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219958724.asp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