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上海“三大祥”中唱主角的宁波人

 棋中王 2012-06-24

老上海“三大祥”中唱主角的宁波人

 (2010-10-09 14:58:46)
标签: 

杂谈

 

老上海“三大祥”中唱主角的宁波人之一

 

棋盘街:上海现代布店发祥地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老上海人却对布店有着特殊情结——老上海人不习惯穿“现成”的衣服,他们身上的衣服往往从布店买来布料制做而成。在老上海人的记忆里,“三大祥”(协大祥绸布店、宝大祥绸布店、信大祥绸布店)闻名上海滩。上海人和宁波人有着特别的情结,“三大祥”唱主角的都是宁波人。

十九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随着茶叶、丝绸等中国特产的出口,洋布作为进口商品大量涌入。二十世纪初,贩卖洋布成了当时最赚钱的买卖。宁波商船往返上海,人们下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购买大量洋布。“无宁不成市”、“无宁不成商”,悠久的商业传统,绵长的浙东文化,使宁波人拥有难得的商业敏感。一批精明的宁波人捷足先登,纷纷抢滩上海老城厢外“棋盘街”,创设洋布店。日久天长,棋盘街成为现代上海布店的发祥地。

棋盘街缘何成为现代上海布店的发祥地?这和“棋盘街”独特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棋盘街”是上海老城厢以外最早被辟为租界的地方。上海老县城里的道路弯弯曲曲,而租界内的道路排列整齐南北有序,好似棋盘,故城里人把早期租界内的道路统称为“棋盘街”,包括今天的河南路、九江路、汉口路一带。棋盘街是进出租界和老城厢的主要通道,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当时曾有人诗云:“纵横界画似棋盘,世路纷纭一例看。东角秦楼西楚馆,谁从局外作旁观。”后来,租界给道路取名时,把其中最长最宽的河南路命名为“棋盘衔”。1912年,租界在计划营建新的工部局办公楼时,限定河南中路的商店拆除重建,让出适当面积作为拓宽道路和人行道用地。棋盘街上的商店纷纷迁往小东门和福建路、南京路一带,棋盘街也随之冷落——这是后话。

据1858年成立的“振华堂洋布公所”记载,当时在棋盘街上开洋布店的多为宁波人——棋盘街较有名的15家洋布店中,宁波人开设的布店规模较大的就有“恒兴”、“大丰”、“增泰”、“协泰”、“时和”,足足占了三分之一。其中“大丰”经营洋布的历史最长。“大丰”老板翁年丰,出身宁波石塘世家,原在英商泰和洋行做买办。1853年,他在棋盘街自立门户。短短三年,就赚了十多万两银子,于是购进南京东路同吉里一座五层楼房,专做英美进口洋布原件批发,成为沪上巨富。后虽四易其主,但经营时间长达60多载,可谓上海滩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洋布店之一。

进入民国,上海滩棉布业重新洗牌,“三大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鼎盛时营业额占到全市零售布店的三分之一。“三大祥”出自于同一“母胎”,牌号之中也只有一字之差。他们自己设计花型、规格,直接向工厂定织、定染,并向纺织厂投资,以操纵工厂经营大权。他们资金雄厚,备货充足,花色齐全,店堂宽敞,既可陈列大量商品,又可容纳大批顾客,加上五花八门的经销手段,中小型同业很难与之争衡。

“三大祥”在上海布店行业叱咤风云,控制了上海滩的棉布零售业市场,述写了一个个动人的商业传奇。


 

老上海“三大祥”中唱主角的宁波人之二

 

 “协大祥”:开创现代布店先河

 

1912年,“协大祥”正式创设,开创了现代布店的先河。后来,“协大祥”孕育了“宝大祥”和“信大祥”。

清末年间,协祥、日新盛、日新增、日新旭等商号日益成为上海经营洋布商号的巨擘。在“协祥”商号里,宁波人柴宝怀、丁丕山,决定改变当时绸布业的经营方式,准备合股开一家洋布店。这时,适逢上海小东门外的“四大正”洋布店闭歇,柴宝怀、丁丕山集资7200两银子把它盘了下来,开设“协大祥”,经营零售洋布。他们两人合计后,决定聘请“协祥”职员上海人孙琢璋出任经理。为新商号取店名时,他们一致希望彼此从此通力协作,使这个上海滩上新出现的商号发展比“协祥”更具规模,最后决定取名“协大祥”。

1912年8月18日,“协大祥”正式在上海小东门大街(今方浜东路102号)创设。这是上海绸布业中开设最早的一家大型商店,后来,成为上海棉布业著名的“三大祥”元老。

孙琢璋果然是个经营管理人才。营业之初,“协大祥”就挂出“真不二价”的金字招牌,每样商品均实行明码标价,同时开始开架供应,实行了商家对顾客的零距离售货。紧接着,“足尺加一,薄利多销”的营销手法也在同业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当时棉布零售店都是按尺论价,同样商品的每尺单价大致相同,但因使用的是虚尺,各店标准不一,顾客剪了布回家一量,往往不足原先买的尺寸,做不成本来想做的衣服。而“协大祥”针对这一弊端,在一开始就用定尺,并且每尺加放一寸,而售价却与同业的虚价相同。这种“足尺加一”的做法,实际上等于比同业便宜十分之一以上,不用说深受消费者欢迎。

在上海布店业中,“协大祥”以严格管理著称。“协大祥”所订的《店员规则》多达166条,包括工作规程、奖惩办怯、生活福利、人事及升级考核等等。“协大祥”绝大多数员工都从事销货,而其它工作(如会计、进货、发坊、批发、对复账等)则作为兼职。“协大祥”实行“洋号工资制”,营业员收入销货款没有传票,只凭自己结算,收到货款交账或将销货数量、单价金额写入“流水簿”(记账销货册)。由于销售手续简化,一个营业员同时可接待三四个顾客,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协大祥”逐日记录营业员的销货金额,累积到月底总计,以积分多少作为工资、奖金的依据,大大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

关于进货方式,“协大祥”随货而定,小批量向批发字号拆货,大批量直接向洋行或工厂进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民族纺织工业发展,协大祥用投资设厂、定织定染、发料加工、包牌销售、包机生产等方式组织货源,高中低商品同样重视。“协大祥” 认为与其付出一笔广告费,不如直接让利于顾客,于是一贯坚持“货真价实”,不做广告、不搞大减价。“协大祥”这些经营手段,让同行望尘莫及。

由于孙琢章经营管理有方,“协大祥”生意兴隆、获利丰厚。到了1922年底,盈余达16.6万两银子,为原始资本的23倍。

天有不测风云。1923年,由于股东不和,“协大祥”改组,孙琢章签订折股合约。改组后的“协大祥”资本有4万两银子,高级职员入股占29.5%,在招牌上加“同记”两字,以示“齐心协力”。七年后,孙琢章儿子孙照明继承父业,担任“协大祥”经理。

1937年9月,“协大祥”在金陵东路490号设临时支店;同年11月,“协大祥”在西藏南路设第二支店;第二年4月,临时支店迁至金陵中路60号,定为第一支店;1949年7月,“协大祥”在南京东路设第三支店。

公私合营前,“协大祥”四个门店销售额占全市400多户零售绸布商店的18%。公私合营后,“协大祥”经营风貌更受到顾客的好评。


 

老上海“三大祥”中唱主角的宁波人之三

 

“宝大祥”:陈毅市长要求保留的金字招牌

 

“协大祥”被孙琢章掌管后,创始人柴宝怀、丁丕山挥泪告别昔日创业地。一年后,柴宝怀、丁丕山东山再起,创设“宝大祥”。

1924年8月25日,柴宝怀、丁丕山集资24万两银子在“协大祥”隔壁创设了“宝大祥”绸布店。

创设“宝大祥”时,柴宝怀、丁丕山对店名特别重视。当初创办“协大祥”时,他们取“协大祥”的店名,很有一番用意:“协”是同心协力;“大祥”则寓意“大吉大利”。现在给新店取名,“大祥”两字不能少,但前头加个什么字呢?想来想去,丁丕山一拍脑门,对柴宝怀说:“有了,你老兄的名字当中的‘宝’蛮好的。宝者,宝贝也,珍宝也!”柴宝怀一听,也觉得“宝大祥”这个店名叫起来响亮,听起来悦耳,寓意又深刻。于是,新店取名“宝大祥”。

创设“宝大祥”时,柴宝怀、丁丕山都已年届五十,用人方面,他们选择谁担任“宝大祥”经理时斟酌再三,最后一致选中贤徒丁方镇。

丁方镇,出生于1884年,宁波镇海人。幼年时就读私塾,1908年到“协大祥”当学徒,后任总出纳。

“宝大祥”在“宝”字上大做文章。商标上、悬匾上分别印上“宝藏兴焉”、“招宝进财”等标语。并且在八仙桥新号天棚下,悬挂了一个镜面大悬匾,上面刻有“招宝进财”图案,还有五个从小到大的元宝连成宝塔状,两个小孩子在元宝顶端手执彩旗跳跃、舞蹈,绣旗上也刺有“招财进宝”四个字。而发票上则印有“斯宝大祥”图案,象征来“宝大祥”购买衣料有吉祥之兆。所以,办喜事的顾客大多乐意光顾宝大祥,上海民间更流传着“嫁囡要到宝大祥,备嫁妆、送新娘,床上身上都像样!”甚至还有用作歇后语的,如“旱涝保收——宝大祥”,“笃定泰山——宝大祥”等。老上海人更将“宝大祥”三字喻为办事肯定成功。

丁方镇果然不负两位恩师的厚望。他把原来棉布店单纯经营布匹,逐步发展为经销各种丝罗绸缎、呢绒、土布、丝棉、驼毛、绣品、花边、床上用品、纽扣等,其经营范围远远超过同行而名列全市第一。他还设立成衣部、送货部、邮寄部等,代客定制加工各式服装和手工刺绣。“宝大祥”向工厂选样定产,自行加工印染,因此进货优先,花色齐全,售价低廉,销路畅通。“宝大祥”还以“足尺加三”,“花色多、价格低”作宣传,吸引了无数顾客。难能可贵的是,“宝大祥”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与东南亚、日本、欧美许多国家有业务往来。

1926年,“宝大祥”在原店对面设南号作第一支店。1927年,“宝大祥”设西号作第二支店。1928年,“宝大祥”又将第一支店扩至五开间门面,成为小东门最大的棉布店。1933年,“宝大祥”增设新南号作第三支店;同年10月,“宝大祥”又在方浜中路分设新号作第四支店。1937年,“宝大祥”在金陵中路16号(八仙桥)设大型新号。

抗日战争胜利后,丁方镇继任宝大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50年,“宝大祥”又在南京东路北庆云银楼旧址开设南京路宝大样。

1955年,丁方镇为了响应公私合营,毅然决定把个人的38000元资金拿出来,充实“宝大祥”。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闻讯后,亲临“宝大祥”视察,对丁方镇的爱国举动大加赞赏。丁方镇感激万分,即兴赋诗一首:“布业公私庆合营,个人前途更光明。声声爆竹连天响,鼓舞欢欣惬众情。”陈毅市长听了,风趣地用四川话称赞:“要得!要得!你不仅是生意人,还是诗人啰”。

陈毅市长还询问丁方镇:“公私合营后,‘宝大祥’的金字招牌还要不要?”丁方镇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不要!”陈市长哈哈大笑说:“你误会了,你误会了!”然后意味深长地说:“‘宝大祥’在上海人民心目中有很深的影响,我看‘宝大祥’这三个字可以继续用下去,只要前面加上‘公私合营’四个字就可以了。”从此,“宝大祥”这一字号得以继续沿用。

后来,丁方镇担任公私合营上海市绸布业零售商店联合董事会董事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委员等。


 

老上海“三大祥”中唱主角的宁波人之四

 

“信大祥”:创兰州商业历史之最

 

 1928年,原“协大祥”学徒丁大富在师傅孙琢璋的支持下,集资盘下小东门大街的慎泰昌棉布店,创设“信大祥”绸布店,自任经理。“信大祥”经营商品包括呢绒、绸缎、棉布、化纤各类纺织品,有自营购销、经销联销、代购代销等多种经营方式。信大祥属棉布业同业公会,是上海棉布业著名的“三大祥”之一。

丁大富,出生于1900年,宁波镇海人。1914年,丁大富进入“协大祥”当学徒。

创设“信大祥”时,丁大富对“信大祥”的店名很有意见。他认为既然这店是以他的名义开的,就应该把店名取为“富大祥”(用他的名字最后一个字)。但孙琢璋坚持非用“信”字不可。说“信者,诚信也,信任也,这是我孙某对你的信任。”丁大富心里明白,孙琢璋的“信字当头”,是叫他信守“‘信大祥’必须无条件服从‘协大祥’”的诺言。但苦于资本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好委曲求全,经营管理模式仿行“协大祥”。

最让丁大富不能容忍的是他名为经理,却处于“协大祥”的股东陈维贤的控制之下,如商店的业务不准擅自发展;进货要通过协大祥;信大祥到协大祥借货,协大祥可以拒绝,而协大祥向信大祥借货,则必须倾其所有。受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致使“信大祥”连年亏损。后来,“信大祥”虽然换了一个地方,从小东门搬到福建中路128号,但经营业务仍然受到“协大祥”的控制。

丁大富实在忍无可忍,找到时任“宝大祥”经理的师兄丁方镇商量对策。丁方镇为人正直且有同情心,陪丁大富找柴宝怀、丁丕山求救。柴宝怀、丁丕山为人豪爽,乐于助人,他们很快同意帮助丁大富开设新的“信大祥”布店。

1938年8月,丁大富在师兄丁方镇的资助下,终于摆脱了孙琢璋的控制,在南京东路614号开设新的“信大祥”布店。从此,丁大富正式开始施展经营才华。他借鉴“宝大祥”以“宝”招财的经验,在“信”上下功夫,做生意讲信用,对顾客讲诚信,加上新址地处南京东路繁华地段,容易吸引南来北往的顾客,十年后营业额赶上了“协大祥”。

丁大富热心公益事业,生活中平易近人,曾任上海市棉布同业公会理事等。1948年,丁大富去世,其儿子丁言章继任经理。丁言章大胆创新,扩大业务,与云洲染织厂、公泰印染厂、无锡兴业印染厂合作。

上海解放后,“信大祥”得到长足发展。1956年1月实行公私合营;同年6月国家号召支援西北边远地区商业建设,“信大祥”积极响应,主动将“信大祥”整体搬迁到甘肃省兰州市,更名为“兰州信大祥布店”。

1956年7月10日,“兰州信大祥布店”正式营业,盛况空前,盈利可观,创下兰州商业历史之最。后来,上海又把“利顺成”、“春大祥”两家布店也输送到“兰州信大祥布店”。于是,“兰州信大祥布店”一跃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布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