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千年中华饮食文化发展的秘笈

 寒江读舟 2012-06-29


    甜雪(蜜爁太例”是“烧尾宴”第二十六道“奇异”食点,至今没有哪位专家、学者解读过,原因是“太例”无从考证。这道肴馔名叫“甜雪”,而“蜜爁太例则是五代·陶谷做的解释,那么我们先解读“甜雪”,再从唐代前后的史籍、肴馔、诗歌分析蜜爁太例,抽丝剥茧,解开谜团。

从厨师的角度去看“甜雪”,多半会认为是带甜的粉状食物。而古代文人却把“甜雪”的含义,赋予冰雪消融的柔情,恰似甘甜的雪水。《拾遗记·周穆王》附南朝·梁·萧绮录:又进洞渊红蘤,嵰州甜雪。晋·王嘉《拾遗记·周穆王》齐治平校注:《御览》十二有'嵰州甜雪。嵰州去玉门三十万里,地多寒雪,霜露着木石之上,皆融而甘,可以为菓也。’”唐代宗在世前后,诗人司空曙在《送曲山人之衡州》曰: 白石先生眉发光,已分甜雪饮红浆。南宋杰出的诗人杨万里在《荔枝歌》诗: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由此可见,“甜雪”属于流质甜羹类食品,它被文人墨客寄予无限的遐想。

蜜爁即为用蜂蜜去烧煮“太例”,其“”为麦面,用蜂蜜去煮麦面根本不可能被陶谷列为“奇异”肴馔,只是一碗普通的糊涂汤。在前面解读“烧尾宴”第二十四道天花饆饠食点中,我们知道那时唐人已经懂得澄粉的制作(栝楼根制粉法),为此,当时用小麦制澄粉已经成为断然可能的事。只有最新创制的麦面澄粉,才有可能被陶谷列为“奇异”之说。“太例”很可能是发明之人。南宋·吴自牧所撰《梦粱录·荤素从食店》:又有粉食店,专卖山药元子、真珠元子、金橘水团,澄粉水团可以推断,唐代“太例 就是澄粉水团”的源头。

澄粉又称澄面、澄粉、汀粉、小麦淀粉。是一种无筋的面粉,成份为小麦。可用来制作各种点心。加工过的面粉,用水漂洗过后,把面粉里的粉筋与其他物质分离出来,粉筋成面筋,剩下的就是澄面。吴自牧在《梦梁录》记载了面筋的吃法:鼎煮羊麸、乳水龙麸、五味熬麸、糟酱烧麸、麸笋素羹饭、麸笋丝假肉馒头、笋丝麸儿等。宋代诗人王炎在《山林清供杂味咏·麸筋》中写道:色泽似乳酪味胜鸡豚佳一经细品嚼清芳甘齿颊。把面筋看做是胜过鸡豚的佳味妙品。宋代诗人葛长根有《咏麸筋》:“结庵白云处山供味味新嫩腐虽云美麸筋最清纯。

从“太例”的诞生,到“澄粉水团”、“麸”的出现,从时间上看相当吻合。由此可以推断,我国小麦澄粉是在唐代“烧尾宴”前诞生的。

研究中华食文化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个颇有规律的现象,只要古代庖厨发现一款新的食材,就会将这一食材运用到菜肴制作的各个方面:蒸、炒、炸、溜、炝、糟等无其不被所用。就像澄粉被发现后,各种围绕澄粉开发的肴馔纷纷登场。比如“烧尾宴”的蟹粉肴馔金銀夾花平截剔蟹細碎巻”出现后,查查史籍资料你就可发现有蟹毕罗、蝤蛑签、螃蟹清羹、蟹黄包子、蟹黄小笼、螃蟹酿橙等运用。再如从唐代鹌鹑食材的开发后,就出现:鹌子炙、鹌子水晶脍、花炊鹌子、炙鹌子脯、鹌子羹、八糙鹌子、山药鹌子、糟鹌子、笋焙鹌子、清撺鹌子、鹌鹑撒孙等。这些足以证明中华庖厨的聪明和智慧。还有捧羹把盏(一干一湿)的宴制,都把每一款食材的运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孙中山认为:“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化之深也。”他还评价:我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将食材在各种不同的烹饪方法中不断开拓创新,是中国食文化立于世界之巅的秘笈。

揭开千年中华饮食文化发展的秘笈(二十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