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优质学校区域隆起的谋与道

 曾经沧海还是水 2012-07-02
  在充分尊重本体的前提下,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开动脑筋、创设条件,推动相对普通学校的新一轮提质发展,显得很有必要。当然以更好的路径推动发展,更应是行动之初就应解决好的大问题。

  【编者按】 

  对于绝大多数区域而言,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处于短缺状态。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使命亦在呼唤更多学校步入优质行列,只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变得优质,区域教育均衡才能实现质的飞跃,一方的教育品质才能真正得以整体提升,教育才能得到群众发自心底的更多认同和信赖。

  当然有人会提出,创建新优质学校有选拔性培养的“嫌疑”,但是,如果没有一种推动,没有一种较有创意、较有力度的谋划和组织实施,新的优质教育资源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好地生长,并非易事。毕竟,学校发展要跃上新台阶、发展速度要提升,所涉及因素甚多。因此,在充分尊重本体的前提下,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开动脑筋、创设条件,推动相对普通学校的新一轮提质发展,显得很有必要。当然以更好的路径推动发展,更应是行动之初就应解决好的大问题。

  【话题缘起】

  武汉推动普通学校发展升级

  在湖北省武汉市日前举办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推进会上,武汉市教育局局长徐定斌透露,今年,该市将采取多项举措,提升学校软实力,缩小学校之间、城乡之间软硬件差距,让更多孩子上优质的学校。当地更是宣布,将启动初中素质教育特色校建设,用心改造一批初中,使其成为市级、区级“特色初中”,拥有自己的“看家法宝”。

  今年,武汉市将完成22所小学素质教育市级特色学校建设,并重点推进普通初中的发展。武汉市、区两级将对“特色初中”建设实行评估,“特色初中”的评估周期为5年,从今年开始试行。各区需面向每一所学校,分5年完成对全区所有公办初中的区级评估,对通过的授予“区级特色初中”称号。

  【局长主张】

  “望闻问切、化验透视”,就是调查研究、听取意见,为了达成改变,必须把问题看准,突破点找到;把情况弄清楚,把问题搞明白。

  四川教育学院刘裕权教授:借牌 借势 借脑

  我国初中教育发展,就其自身来看,一直就存在着“先天发育不良,后天发育不全”的问题,初中教育区域性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命题。笔者认为,学习国内各地区域性推进学校优质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借牌、借势、借脑”上下大工夫,或许是切实有效地推进优质学校特别是初中在更大范围产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借牌”发展,实际上就是对近20年上海、成都等地教育行政部门先后推出的“强弱联合、扶持薄弱学校新生”和“优质教育集团化”发展等区域教育政策的一个积极借鉴。“借牌”发展,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借助本地一些发展水平较高、办学质量较优的品牌学校的效应,借助这些学校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来同化、异化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有力改善薄弱学校内外的办学环境与资源条件,实现区域学校的高水平发展。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近年来推出的“七中育才优质教育链”就很好地助推了原来的薄弱学校——成都市三圣中学的彻底改变,让这所原本发展水平很低的农村初中成为成都市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典范学校。

  “借势”发展,就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注意引领、警醒所在区域初中学校的校长、老师,让他们学会拽住国家关于积极扩大优势教育资源这一政策的“势”,用好用活国家的相关政策,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努力的方向,让自己尽快地站起来。同时,也可以学习、借助一些曾经的薄弱初中如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后六中学等,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改革,让自己在困境中异军突起。可学习并引进这些学校改革成功的经验,让自己的学校尽快发生改变。

  “借脑”发展,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注意引导当地学校的校长、老师,学会向教育专家、新闻媒体以及其他行业的专家“借脑”,充分利用教育发展史上的著名教育家的理论,利用现代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新的管理思想。

  必须指出的是,要想真正实现区域学校高水平的发展,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有作为,一是要深入研究当地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通过科研的方式来促进学校的整体提升。二是要大胆学习、引进、创新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来促进区域学校高水平发展。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的“优质教育链”就实现了全新的管理体制:链接各学校的办学追求,凝聚发展共识;链接各学校的教学管理,实现合作共进;链接各学校的教学研究,发展联动协作;链接各学校的网络平台,共享优质资源。三是要加大对所在区域学校高水平发展的政策、经济和人力方面的支持力度,力争能吸引优秀人才前来任教,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专家建言】

  要大胆学习、引进、创新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来促进区域学校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马鞍山市教育局副局长汪昌斌:中医西医之道并采

  近期,武汉、上海等地实施的新优质学校创建行动,值得关注。究其实质,这有利于提升区域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至于建设新优质学校,区域之力该如何作为,我认为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望闻问切或化验透视。正如一个人生病了,就要去看医生。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看什么医生就意味着走什么道路、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中医与西医虽然在掌握病情的路径和治疗的方法上有很大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要了解病情,或通过望闻问切,或通过化验透视,准确掌握病因。时至今日,普通学校仍然“普通”必有原因。哪些原因是历史形成的?那些原因是外部性的,哪些原因是内因?学校发展的劣势到底有哪些,哪些是阻碍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子?学校发展的机遇在哪里,最佳的生长点或突破点在哪里?“望闻问切、化验透视”,就是调查研究、听取意见,为了达成改变,必须把问题看准,把突破点找到。

  第二,对症抓方和对症治疗。所谓“对症抓方,对症治疗”,就是结合实际,开出处方,采取措施。针对不同的病情,有的要用中医的办法来治疗,有的要用西医的办法来治疗,还有的要用中西医相结合的办法。

  对症抓方就是在对学校生命状态透视的基础上,给出适合其发展的行动方案。当然,适合个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学校发展需要,二是能够契合学校主动发展的意愿,不但要帮助解决学校的发展之困,诸如硬件、软件、师资等不足,更应尊重相应学校领导、教师的发展意愿,实现发展动力的有效激活。对症治疗就是一旦理清学校发展的薄弱环节、努力方向,就要集中用力,和学校一道补齐短板;一旦确立了学校的最佳生长点、最可能脱颖而出的发展领域,就集中用力,调动必要的人力、物力、智力资源加以精心培育、推进。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学校向优质迈进,应忌想当然、忌平均用力、忌忽视个体意愿、忌急功近利。在培育新优质教育资源上,贵在确立阶段目标,持续用力。我所在的马鞍山市,多年来也是采用打“组合拳”和“中医西医结合”的办法,推动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通过培训和干部教师的交流轮岗来推动队伍建设的整体提升,通过名校集团化来推动薄弱学校的快速改造,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来促进学校的多元发展和质量提高。

  第三,快速诊断和快速治疗。教育发展中,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就是缺乏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喜欢讨论问题,只说不做,或者说的多,做的少,讨论来讨论去,贻误时机。这样看,武汉、上海等地的“新优质学校”行动就更加可贵。

  【地方实践】

  “新优质学校”改变以往依据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要求被动执行的状态,对学校内外需求保持敏锐洞察和积极适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给学校的“生命机体”注入持续动力。

  上海 和学校一起发现“最近发展区”

  2011年初,上海启动“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至今已有43所学校列入。

  上海“新优质学校”项目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概念上的改变薄弱学校。原有的“改薄”,其评价标准是以学生的学业质量整体提升为标志,而“新优质学校”所指向的是全面而绿色的质量、是对每一个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关注,它在尊重和研究差异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健康成长进步的轨迹。

  “新优质学校”改变以往依据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要求被动执行的状态,对学校内外需求保持敏锐洞察和积极适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给学校的“生命机体”注入持续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推进的过程不是替代学校思考,也不是锦上添花式的总结提炼,而是和学校一起发现“最近发展区”。通过交流研讨,越来越多的学校渐渐明晰了自身的定位,并找到了近期的参照学校和中长期的目标学校,这样学校就避免了赶超和发展的盲目性。

  无论哪一类学校,在项目组的推进过程中都实现了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首先,推进带给了每一类学校都能获得持续发展的信心。其次,推进帮助每一所学校重新认识发展突破点,焕发从突破点转向引领点的研究意识。

  当地还注重以特色建设带动全面提升。在学校发展策略上,以重点突破带动各项工作的改进,通过深化实践探索,在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的基础上,形成教育创新的实践研究成果。

  接下来,项目组还将通过诸如建立同类学校的发展共同体,组织同主题的深度研讨会,以课程与教学为切入点的深入开掘,促进区域新优质学校推进的特色发展等,让更多的学校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