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合农村特点,狠抓初中新生教育

 天雷教育 2012-07-09

结合农村特点,狠抓初中新生教育

江苏省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语文组   顾琴芬

摘要: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强,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的普及,使得大部分学生上学不但不交一分钱,并且还能领补助,对农民来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事但对教师而言,也有不小的压力。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农村孩子的特殊性,如何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呢?

关键词:农村   初中新生   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没有农村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教育的现代化。

我镇地处黄桥老区,初中设在老街上,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各乡村,受经济、文化、传统观念、村小师资、办学水平以及“打工热”等因素的影响,我地初中新生有这些特点:1、住读。2、未受过正规的常规训练,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差,不少学生甚至不会做操。3、学习习惯差,课前欠准备,课堂上不专注,作业拖拉懒散。4、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未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过,不大会叠被子,不知道如何管理好自己的钱物。5、随着对新学校的“新鲜感”的逐渐消失,开始出现厌学,第二学期学生有流失现象。

为进一步控制学生流失,提高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我校针对农村初中新生的特点,在环境优化、教学衔接、生活指导、活动开展、常规管理及教学方法六个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七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好效果。

一、抓环境优化,用以吸引新生

优化的环境,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优化的环境对于保持学生振奋的精神,较为顺利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我校从校园、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来吸引新生,陶冶学生的思维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行为习惯。

1、建设文明优雅校园

我校以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学校环境管理的规定》为依据,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师生的教学、生活和活动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控制交叉干扰,努力使校园环境实现“四化”,即绿化、净化、美化、香化,使学校成为学生温暖的家园和学习的乐园,我校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以及休息活动场所作为后勤工作的重点。合理使用教育经费,把钱用在刀刃上,尽力消除陋房旧舍,逐渐代之以现代化的教学楼和电化教育设施,室外植草坪,栽花卉,铺走道,浇铸水泥篮球场,建人工草坪和橡胶跑道操场,建橱窗,开辟绿化、美化、艺术化的小场所。农村初中生主要在学校住读,一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寝室度过,寝室做到公寓化管理,安全,不潮湿,夏天无蚊蝇,冬天有阳光,抓集体和个人卫生,确保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增进学生的愉悦心境,保障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2、朴素而有启发、示范性的室内外布置

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会产生耳濡目染的情景熏陶作用。做到各教室、办公室前有标志门牌,门窗地面保持洁净,有符合规格的课桌椅,各种用具摆放整齐、墙上标语蕴含启发和鞭策,黑板报、学生栏、图书馆角贴进学生生活,适时调换新的内容,我们把古今中外名人、英雄画像布置在走道的墙上,把党的教育方针等标语和宣传版画挂在醒目的位置,时时给学生以激励的力量。古人云:“篷生麻间,不扶而直,白沙入湮,不练紫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积靡使之然。”通过这一幅幅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好和艺术美的画面和标语,时时处处给学生施以扶染浸润之功和积靡渗透之力。

3、倡导团结奋进的人际环境

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旦形成,对于那些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的人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个体受到无形的压力作用会由顺从、接收发展为自觉地与集体气氛一致。我校注重用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精神同化刚入学的新生。每个学生所处的人际环境主要由同学和老师组成。在学生中间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文明好学的风尚,树立正气,创造正确的舆论,教师对学生做到严而有序、有方、有情、有格,教育学生时顺乎其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对学生和蔼可亲,对同事和睦相助,对家长,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家长和气热情,教师做到思想上关心、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爱,努力沟通师生的心灵,融洽师生感情,做到贴近学生而又为学生所敬爱,成为学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楷模,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4、合理组合的师资环境

学校教育力量组合合理,和谐协调,就能提高效率和质量,组合不合理,扯皮干扰多,就会产生负效应。我校通过调整,避免了过去曾一度出现的同教一个班的教师不团结、相互拆台,个别人甚至在学生中揭他人隐私,使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

5、协调发展周边社会环境

我校主动研究附近社会动向对学生的影响,借助政府、工商管理部门的行为,坚决保证校外200米内无游戏机房。通过狠抓学生思维,做家长工作(不给孩子过多的钱),校门外的摊点无利可图而纷纷撤离,保障了校园卫生和学生的健康。

6、营造健康、文明的言语环境

走进我校大门,我们到处可见文明礼貌用语和激励人进步的文化名言,如“态度决定一切”“校园美丽整洁靠大家”等。校园广播站以褒扬好人好事为主建立语言监督机制,进行统计、曝光,使学生在健康文明的语言环境中互相渗透,促进素质的提高。

二、抓好教学衔接,用以稳住新生

1、关注学生在小学的实际

在小学,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搞“短期效应”,不少学生在长期灌输和超负荷作业重压下消化不良,死记硬背,学得被动艰苦,习惯于“课内损失课外补”、“学校不够家里补”,而进入初中后却要面对数倍于小学的课程和作业,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接收老师补课。因此,学科课程必须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对于刚从小学走进初中的学生来说,抓课堂效率首先重在抓学生上课的参与度,教师通过质疑,搞组织教学和向学生提供多种问答机会,使学生始终处于参与学习的紧张状态中,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发挥创造力,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主动积极。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处理教材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的教学,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学生学得灵活,记得牢固,一举两得。

三、抓好生活指导,用以温暖新生

农村初中生主要来自乡村,小学读书早出晚归,衣食住宿由父母包办。读初中,吃饭、穿衣、睡觉、管理财物全靠自己。因此新生刚入学,就必须抓好生活指导,以免生活节奏跟不上而影响学习。

首先,重视入学的生活指导。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我们向学生讲述学校简况、作息制度、日常行为规范外,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作生活指导:教新生叠被、洗衣、整理内务等细节问题。其次,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遇到意外事情往往束手无策。我提议在班上建立小银行,学生把零花钱储起来,这既可以养成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又可以应付学生中的意外事件,也可以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部分问题了,学生在困难的时候想到有同学的帮助,同时还有老师的指导和关心,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当然觉得温暖。

四、抓活动的开展,以充实新生

 初一课程相对于初二、初三年级要少些。住宿生既不像小学时放学后受到家长的监督,也不像初三学生那样有毕业升学的压力。如果管理不善,那么学生在课外就会显得闲散,无事可做。为杜绝这种现象,有的老师采用布置超负荷的课外作业的方法,不给学生闲散的时间,使他们喘不过气来,其实这样利少弊多,既会使学生厌倦学习,还会形成“课内损失课后补”的恶性循环,同时也挤掉了学生发展其他才能的时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我们开展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得到科学的休息。经常性地搞知识竞赛、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搞各类知识竞赛使学生重视学好文化知识,搞兴趣小组活动主要是为了给那些文化知识不占优势的学生提供获奖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获奖,从而唤醒学生(特别是差生)的自信,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跑跳掷爬等,强烈地刺激所有学生的热情。实践证明,这种热情会转化成学习上强大的动力。

五、抓常规管理,用以规范新生

学校常规管理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是建立和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1、完善制度。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在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后制定出《学生奖励条例》,发动学生制定《勤俭节约》、《爱护公物》、《文明卫生》公约,把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分解出一些规范细则进行量化考核。通过条例、制度、公约的形式,使常规管理的基本要求成为约束学生各项活动的规范,变成学生自觉履行的一种道义,进而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素质。师生共同参与常规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让各种条例制度真正成为反映学生意愿的规范,它不仅具有严肃性、权威性,而且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2、严要求、严训练,持之以恒

常规管理是一种育人手段,严格常规就是维护学校整体利益,不容忽略懈怠。如发现乱扔废纸,便根据字迹内容,追查到班,由班主任负责教育,乱扔废纸的现象得以杜绝,要想把规章制度变成大家的行为,形成大家的习惯,就应严训练,如学生上课前,必须准备好课堂用品,严禁课堂开关课桌。经过反复训练,各学生终于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生的“一日卫生整洁检查记载”和“一日常规检查记载”由学校考核人员巡查,每天公布值日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评比。

3、抓重点内容,提高管理效益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生管理的中心内容,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围绕课堂教学,对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作出十分明确的规定,从“坐、立、听、读、举、写”课堂六姿入手,反复训练学生课堂规范,通过听、查、看、问的形式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围绕课堂教学,由各学科教师制定学科常规细则,促使学生规范的养成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我校通过扎扎实实抓常规,持之以恒促内化,学生在短期内步入了正规,提高了常规管理的质量。

六、提倡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动精神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教师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上更进一步,使学生“不得不愤,不得不悱”。

关于培养学生自动精神,陶先生曾精辟地论述“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在自动上培养自动,才是正确的培养。若目的为了自动,而却用了被动的方法,那只能产生被动,而不能产生自动”。培养自动精神则能使教育的收效事半功倍。因此,我校按陶先生要求,特别注意把自动力的培养贯彻于全部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总之,引导学生由小学向初中教育的平稳过渡,尽力缩短“不适应期”,对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班主任工作,重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上,班主任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卫生等习惯,规范学生的言行,在工作中用纪律严格要求学生,用真情感化学生,用师德引导学生。班主任要努力做学生生活的长者,学习的恩师,心灵的朋友,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