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二十四节气 秋雨 二十四节气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尚书》中有对节气的记述,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那时间的华夏祖先已经能用地面上的一根竖立着的杆子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这就是日晷的雏形。一年中,正午时分杆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杆影为最长和最短中间状态时为春分或秋分,从而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是黄河流域的先民长期观测物候天象所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起初只适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二十四节气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才出现了《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历法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前面的成为节历,后面的成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来逐步合二为一,统称为节气。 地球绕太阳运转的那个面,我们叫作黄道面,地球自转的轴线与黄道面成66.5度的夹角,且夹角基本恒定。当地球运行到黄道面某个点时,人类视觉感到是太阳南北移动了,其实是66.5度夹角所产生的结果。二十四节气的确立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物候、天气、气象、农时等密切相关,节气在历法上的确定,却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黄道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从太阳所在的黄经0度开始,那一刻太阳垂直照射地球赤道,确定为春分那个点,以后太阳每变化15度为一个节气,于是就有了春分0°、夏至90°、秋分180°、冬至270°。太阳运行一周360度又回到春分那个点,记作一回归年,以回归年内被分为24个节气。 当地球运行到黄道面270°时,人类视觉感太阳移到了地球的最南面,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出现永夜,南极出现永昼,也就是北极半年看不到太阳,南极太阳总是在地平线以上转圈圈。北半球成了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成了夏半年,南半球昼长夜短。于是,当地球每年到达黄道面270°的那一刻,人们便命名为“冬至”,这一天也就是冬至节气。当地球每年到达黄道面90°的那一刻,出现了与冬至相反的情况,便是“夏至”,这一天也就是夏至节气。当太阳运转到黄道面0°和180°那个点,阳光直射赤道,南北两极地区成了晨昏状态,南北半球昼夜时间一样长短。由冬到夏,那个0°点为“春分”,由夏到冬,那个180°点为“秋分”。这些命名都是相对于北半球而言的。 因为地球自转的轴线与黄道面夹角基本恒定,才有了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假设地轴与黄道面是垂直的,地球上是不可能有春夏秋冬之分的。分出了春夏秋冬之后,随着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节气的划分逐渐充实起来,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相对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而言的,从纬度上说,距黄河流域越远,二十四节气越是失效。随着时代的更替,二十四节气随地域不同,目前也都有了不同的对应含义。人类总在不断地总结发展,先是一年分成四季,每季有三个月。后来每月又有两个节气,分成六个候,每候多为五天。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立春总是出现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间。节气在农历中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差异很大,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五,最晚可在正月十五。目前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每一年的天数相差很大,为了规范每年天数,农历的天干地支纪年每年的第一天始自立春。2011年2月4日立春,农历为正月初二,辛卯年始自2月4日。假如一位婴儿出生在正月初一,婴儿应该属虎,而不是属兔。电视台欢度春节的节目中,总是在除夕子夜时钟敲响0点时说已经进入什么年了,这是不对的。 二十四节气日期有一个计算公式,称为通式寿星公式——[Y×D+C]-L。其中:Y=年代数,D=依季节而变得系数0.2422,C=依节气和世纪而变的系数,21世纪C=7.5,20世纪C=8.35,L=闰年数,[ ] 为取整数符号。例如: 2011年立秋日期=[11×0.2422+7.5]-[11/4]=10-2=8, 2088年立秋日期=[88×0.2422+7.5]-[88/4]=28-22=6, 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现代天文观测表明,整个太阳系正以每秒19公里的速度向着织女星附近的方向奔去。织女星距地球约27光年,直径是太阳直径的3.2倍,体积为太阳的33倍,表面温度为 注:此文应记者采访,写于去年立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