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冠心病预防与治疗1

 淄水渔夫 2012-07-11

《人类第一杀手》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它是由于供应心脏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所致。这种粥样硬化的斑块堆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上,久而久之,越积越多,使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心肌血流量减少,心脏供氧不足,而产生一系列缺血性表现。如胸闷、憋气、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死。

冠心病又被称称作“人类第一杀手。”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公布的资料表明,心脏病占总死因的35%,其中冠心病死亡占24.1%,居前10位死因之首。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冠心病,占疾病死亡总人数的50%以上。在我国冠心病患者高达6000万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40岁以后每增加10岁,患病率就要递增1倍左右。据统计,每100位40岁以上的中国人就有4-7人是冠心病患者,每年有几十万人死于心脏病。如何预防治疗冠心病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认识心脏》

心脏是一个十分重要和神秘的器官。人们曾把数不清的溢美之词奉献给它,像心旷神怡,心心相印,火热的心,一颗红心,都表现出对心的神往和寄托。祖国医学谓:“心者,神之舍也。”更将”心”神化、美化,把它视为主神志、管思维、调精神的器官.

俗话有“偏心眼”之说,这话似乎有一点“实据”。人的心脏“偏居”胸左侧,拳头大小,重约260克,长径为1 2—14厘米,横径9—11厘米,心底朝上,有点像和尚敲的木鱼。心脏外面,紧紧包裹着心包膜,像心脏的“大衣”,可保护心脏。

人心都是肉长的。一点不错,心脏是由强大厚实的心肌组成的一个精致的空腔,里面灌满流动着的血。腔隙被一中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即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房。左心室。像一座平房分为两个筒子间。但每一筒子间的前后有两个“套间”,即心房和心室,两者之间有一个过道和几扇内门——瓣膜,它会定时开闭。左心房、左心室之间的门称为二尖瓣;右心房、右心室之间的门称为三尖瓣。这些内门的作用是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淌。顺流则开,逆流即关。左右流淌的血液成分和色泽各有不同,左心房、左心室流动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右心房、右心室流动的是暗紫色的静脉血。当心脏收缩,左心室将动脉血送入主动脉,经全身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回到右心房,称为体循环或大循环。体循环供给身体氧气和营养,收集全身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而静脉血从右心房到右心室经肺动脉、毛细血管、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完成二氧化碳与空气中新鲜氧气的气体交换,此即肺循环。这一大一小的血液循环密切配合、环环相扣,演绎着令人赞叹的生命之歌。

心脏操劳一生,昼夜不停地搏动,一刻不能休止,心脏跳动的频率称为心率,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心率每分钟可达60—100次.如果按一个人心脏平均每分钟跳70次、寿命70岁计算的话,一个人的一生中,心脏就要跳动近26亿次。这主要由于心脏具有两套重要机制。一是心脏内有一套完整的自主节律系统,它能激励和协调心脏各部位的工作。如果自主节律系统出了问题,就会导致窦性心律不齐、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律紊乱。二是心脏有一个有效的供血系统,可保证充足的营养,这就是左右冠状动脉。这两条血管虽小,但举足轻重。小小冠状动脉事关心脏乃至整个机体生命的安危,一旦阻塞非同小可,最常见最典型的症状是心绞痛,进一步可发展为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

心脏对生命至关重要,它是一个血液循环的中转站,主要职能是起泵血的作用。它定时、定量、定向、有序地将血“打”到主要血管,再分流至全身,然后将身体“用过”的血“打”到肺脏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所以,可把心脏比喻为一个血泵。医生听诊时听到的“突突”的响声,正是血泵工作时发出的”操劳之声”。我们称之为心音,是由心脏的舒缩、瓣膜开关的机械振动引起。一旦血泵停转而通过抢修还不能恢复工作,那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终止了。所以,心是血肉“铸就”的生命之泵。

请爱惜你的心脏,因为我们的生命大厦的基石是心脏,而每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爱护心脏就是爱护生命。

《冠心病诱因》

冠心病患者,随时都可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而这些危急症候的发生,除了心脏本身的病变,心脉瘀滞之外,外环境的影响对本病的发生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究竟有哪些诱发因素呢?

A、现时知道有几个主要危险因素足以构为促进或引起心脏病:

 

(一) 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易患冠心病。

冠心病虽不是一个明确的遗传性疾病,但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其遗传机制有待基因研究的突破。但根据统计和医学研究表明:父母中有一个患冠心病,其子女患冠心病率为双亲正常者的2倍;若父母均有冠心病,则其子女患病率为对照组的4倍;若父母均早年患冠心病,其子女患病率较无冠心病双亲的子女约高5倍。这说明冠心病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但父母在七, 八十岁才患上冠心病, 则不算在内.

目前一般认为,冠心病具有遗传易感性,而脱辅基脂蛋白基因缺陷是形成冠心病的内在遗传因素。

美国学者约翰·布赖斯鲁终于揭开了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奥秘。人体血液中的脂质如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酯等,不是单独游离存在的,而是与蛋白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出现的,脂质只有与蛋白结合成脂蛋白才能在血液中被利用。

人体血中的脂蛋白主要有4种: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

极低密度脂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主要含内源性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主要含胆固醇,这两种脂蛋白颗粒较大,不稳定,易进入损伤的动脉壁,是导致动脉硬化的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含有磷脂、颗粒小,移动并能自由进出动脉壁,不会沉积于动脉内膜;而且能阻止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壁沉积,并可清理、溶解已经贮存在血管壁内的胆固醇。因此,高密度脂蛋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之称.

研究发现这些脂蛋白均是由脂质与环形的特殊球蛋白——脱辅基脂蛋白构成的。人体中的任何蛋白质,都是由组织细胞的一种基因控制的,同样,每种脱辅基脂蛋白的产生也都受人体肝细胞等组织细胞的一种基因控制。

约翰·布赖斯鲁指出:脱辅基脂蛋白A1基因的缺陷可以引起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过低,从而导致动脉硬化。

据查人群中3-5%的人,会因为这种遗传基因的缺损而易患冠心病,他们往往会较早地患冠心病。加拿大学者发现,脱辅基脂蛋白B基因缺陷会造成人体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增加,从而导致动脉硬化。据查人群中约20%的人身上有这种基因缺陷,他们将较早地成为冠心病患者。

约翰·布赖斯鲁和一些美国学者又发现脱辅基脂蛋白C基因缺陷,可以造成血中甘油三酯的增高,从而易患冠心病。约有3-5%的人,可能发生脱辅基脂蛋白C基因的变异。

 

(二) 高血压病人易患冠心病

最大危险———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大危险因素。一般而言,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常带有家族史,或并有吸烟、肥胖等多个危险因素。抗高血压是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清淡、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再配以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的范围内,即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发病。

我国冠心病患者中有50%~70%合并高血压,而高血压病患者中冠心病的患病率较血压正常都高出4倍以上。

当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内压力增高,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导致动脉内膜的机械性损伤,血压越高,这种损伤就越严重。由于冠状动脉是升主动脉的第一个分支,所承受的高压血流的冲击较大,所以容易受到伤害。同时,血压的升高还会影响动脉血管中结缔组织的代谢,使血脂易沉积在动脉壁,而形成粥样硬化。

另外,血压升高时,高级神经中枢活动障碍,神经内分泌紊乱,使儿茶酚胺释放过多,儿茶酚胺的增多可直接损伤动脉血管壁,使冠状动脉痉挛,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脉压大患冠心病风险也大

测完血压,往往没有多少人关心脉压多大;因为人们不大了解脉压意味着什么。脉压是收缩压减去舒张压的压差值。近年发现,脉压大于65mmHg的人与脉压小于45mmHg的人相比,不仅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及病死率高出3倍,而且这些人出现心力衰竭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因此专家们建议,脉压过高(大于65mmHg)是预测心脏病的依据之一。

 

(三) 糖尿病患者。

潜在危险———糖尿病

有种说法是,患上糖尿病等于得过一次心肌梗死。这种说法有一定依据:因为糖尿病患者与心梗患者具有相同的死亡危险。但由于糖尿病患者往往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常会处于冠心病的高度威胁之中。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一旦诱发冠心病,发病越早则病情越重。将血压、血脂水平控制在比常人更低的水平,对冠心病的预防有益无害。

糖尿病易引起心血管病这一事实已被公认。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本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至6倍, 有人统计,约43-50%的糖尿病人合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时的死亡率较非糖尿病人高2-3倍。据研究观察,年龄在36~62岁的糖尿病患者中,不论男女,不同年龄组的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一些随访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危险增加,而且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比较普通人的严重. 而前者的心肌梗塞很多是没有胸口痛楚的, 这与糖尿病影响神经有关. 再者, 糖尿病人心肌缺氧也未必一定有心绞痛, 因此他们有可能会操劳过度或做太剧烈的运动而不自觉.

4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约50%有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较没有糖尿病者约高2倍,且发生年龄较早。有人统计,糖尿病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较非糖尿病人高2~3倍,原因何在?

1、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疾病。所以,糖尿病人常同时伴有脂代谢紊乱及高脂血症。

2、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缺乏或者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均可减少心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使心肌供能不足,心肌收缩力减弱。

3、糖尿病病人,血中葡萄糖浓度较高,糖化血红蛋白增加,使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心肌容易缺氧。

4、糖尿病病人伴发高血压的较非糖尿病者高出4倍,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5、糖尿病病人的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易产生血栓。所以合并有糖尿病的冠心病病人,在治疗冠心病的同时,一定要治疗糖尿病,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四) 高脂血症:冠心病元凶是高胆固醇

直接危险———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通常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等指标异常,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最重要的干预指标。血脂异常除了代谢等内在因素外,脂质摄入量更与其密切相关。适当减少脂肪的摄入,选择食用油时应避免动物脂肪,多采用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植物脂肪,并适当增加运动。一旦发现血脂异常,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

近20年来,几项有关的研究均证明,血清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患病率有明显的关系,并已证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与冠心病日后发病呈正相关,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则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并肯定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蛋白—胆固醇比值(TC/HDL-C)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的有效指标。

所谓高血脂又称高血脂症。目前高血脂已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各种疾病的“罪魁祸首”。

人体血浆中所含的脂质称为血脂,它主要由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和游离脂肪酸构成,这些酯类是人体必需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但如果血脂过多,造成脂质代谢紊乱,血液粘稠度增高,脂类物质在血管壁内膜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医学上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至使血管管腔狭窄,血液流通不畅,如果重要器官动脉供血不足,就会导致严重后果。通常严重的是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栓、脑溢血、中风等,甚至危及生命。

胆固醇,是动物细胞之细胞膜的必要组成,也是合成许多人体激素的必要成分,人体需要有一定份量的胆固醇,才能维持细胞机能的正常运作,而我们人体胆固醇的来源,主要是经由动物性食物和人体肝脏自行合成而来。

胆固醇有很多种,临床上常用的,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内含有大量胆固醇,可以渗入动脉血管壁中,进而被氧化,引发一连串的动脉血管壁发炎反应,开启动脉粥状硬化过程,引起大型、中型动脉粥状硬化,进而引发各种心脏血管疾病,因此低密度胆固醇堪称是一种 "坏"的胆固醇。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从肝脏携带脂肪至全身各组织,在除去大部分脂肪后,即变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至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会将多余的胆固醇运送回肝脏,将之排除,可以维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对心脏血管具有保护作用,降低心脏血管疾病之风险,因此是一种"好"的胆固醇。

胆固醇的可怕之处,在于其会不知不觉地上升,当血清中总胆固醇或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太高时,氧化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引发动脉发炎反应,起初动脉血管壁出现脂肪细丝斑,进而动脉血管硬化斑出现,而动脉发炎、动脉粥状硬化也悄然进行,终至阻塞及血栓,最后形成急性心脏病(心肌梗塞、猝死)、心绞痛、脑中风及外围动脉血管阻塞等心脏血管疾病接踵而来。

其实,好好地控制自己的血中胆固醇,是可以降低心脏血管疾病之危险:每增加血清总胆固醇1 mg/dl,则冠心病增加2%;反之降低胆固醇1 mg/dl,则冠心病减少2%。每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mg/dl,则冠心病减少2-3%;反之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1 mg/dl,则冠心病增加2-3%。

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来说,胆固醇所起的作用更重要。胆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冠心病防治要以降低LDL-C为首要目标。

对甘油三酯与冠心病的关系,目前还存在争议。有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高甘油三酯与冠心病存在着单变量相关,但在大数量人群的随访中,这种相关就很不致。以往许多研究强调,冠心病主要的危险因素是LDL-C升高,而未重视甘油三酯的作用。1987年赫辛基心脏研究所对患者服用诺衡后的观察发现,当HDL-C水平增高,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胆固醇降低时,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塞下降34%。另据报告,甘油三酯、HDL-C和LDL-C对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有协同作用,而且不同的LDL-C和HDL-C水平所导致的心血管危险与甘油三酯水平有关。还有学者认为,甘油三酯对女性来说是患冠心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对男性来说,HDL-C水平 < 40mg/dl时,甘油三酯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脂蛋白(a)[Lp(a)]与冠心病的关系:Lp(a)是一个具有LDL结构和功能特性的脂蛋白颗粒与一个亲水性载脂蛋白(a)[apo(a)的结合体。人群Lp(a)的水平变范围很大,从1 mg~1000 mg /L。血浆Lp(a)水平增高,也常伴有高LDL-C或低HDL-C。许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血浆Lp(a)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呈正相关,Lp(a)超过500 mg /L并伴有高LDL-C的个体,其早期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比正常人高出6倍,因此认为Lp(a)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性遗传性危险因子。

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实,降低LDL-C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缓解心绞痛、改善心功能,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目前患者甚至一些医生对于血脂防治还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以至于我国公众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服药率和达标率都很低。

问题一:把降血脂误认为就是降甘油三酯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多表  现为甘油三酯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因此不少医生就认为降血脂就是降甘油三酯。事实上,现已确切证明,胆固醇升高则冠心病危险增高。它才是防治冠心病的首要目标,降脂最重要的是降低LDL-C而非甘油三酯。

问题二:血脂化验结果正常范围过于笼统如今血脂化验报告中总胆固醇低于230~240mg/dL的都属正常范围,对于一个无任何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来说,在这一范围内的确实无需降脂治疗,但对已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该范围就明显过大,会使许多迫切需要降脂治疗者“漏网”,这些患者应把LDL-C降至100mg/dL以下才是安全的。

问题三:血脂正常后就认为可以停药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当血压长期稳定后,即可试行减少药物剂量和种类,以最少的药物和尽可能低的剂量维持目标血压。而对于调脂药来说,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血脂达标后减量或停药的可行性。有临床观察显示,血脂达标后减量往往引起血脂反弹,因此,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就不应减量。

问题四:担心降脂药物副作用严重有人服用他汀类药物后转氨酶升高,于是担心该药会对肝、肾功能有不良影响。其实,他汀类药引起的转氨酶升高多为一过性,而且比例非常小,大多数人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肝脏转氨酶升高者,减少药物剂量升高的转氨酶便可下降,再次增加剂量或选用同类药物时,转氨酶常不会升高。他汀类药物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非特异性肌痛或关节痛,但严重的比较罕见,至于致死性横纹肌溶解则更为罕见。

痛风是冠心病危险因素。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痛风频频发作的病人肥胖程度都相应升高,特别是危害性大的内脏脂肪型者居多。患者的血脂几乎是全面升高,而有益人体心血管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明显降低。这就提示痛风可能是动脉硬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日本学者在用心电图评估并发心脏病发病率时发现,痛风组发病率是健康对照组的2倍,其中11%可见心肌缺血。

腰围粗预示血脂高

血脂作为预示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是没有疑问的。比如,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和apoB蛋白,预示患心脏病的危险高于血脂正常者的20倍。可是你总不能经常抽血化验血脂水平。为了找到一种简易的预测方法,加拿大脂类研究中心的专家最近发现,通过腰围变化可以预测血脂高低和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大小。专家们对2000多名男性进行了5年的研究后发现,如果一位40岁以上的中年人腰围为90厘米时,将有80%的患心脏病的危险,40岁以下腰围达1米时,这种危险又会明显增高。研究还发现,胖人只要降低10%的体重,腰围就会明显变细,且预示起码减少了30%的有损心血管的内脏脂肪。

 

(五)冠心病与炎症感染有关

最近一项新的医学研究指出,人体内无痛性迁延不愈的慢性炎症,是心脏病最重要的诱发因素,甚至比高胆固醇血症更为重要。身体内任何部位的慢性炎症,如慢性牙龈炎等低水平的感染所致炎症反应,都可产生炎性蛋白,这些炎性蛋白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对动脉血管造成损害,并使血管内壁脂类等附着物发生崩解脱落,促进血小板聚集,从而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而致心脏病。因此,只有彻底寻查和治疗根除体内的慢性炎性病灶,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降低冠心病的发生。

 

(六) 肥胖者。

大家看到发福的朋友总会好心地劝告:"该减肥了,当心冠心病!"。的确,肥胖者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短期内发胖或极度肥胖者发病率更高。胖人易得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力:

●过度的体重增加,使心脏负荷和血压均上升。

●高热量的饮食摄入习惯,使血脂、血压水平增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加重。

●肥胖后体力活动减少,妨碍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侧支循环的形成。

但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年龄因素或者不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患,则肥胖不能成为真正的危险因素。

体重过高,超标准体重的肥胖者(超重10%为轻、20%为中、30%为重度肥胖),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但目前认为,应该重视研究评价体重的方法。不能单看体重指数,而应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已有前瞻性研究资料表明,向心性肥胖者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肥胖而不是超重。正常人的体重与身高有一定关系,其计算公式是:

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0]×0.9

肥胖者耗氧量明显增加,一般较体重正常的人多20-40%,长期心脏负担过重,可能导致左心室肥厚。肥胖者血脂往往较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它们极易进入损伤的动脉壁,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肥胖者发生冠心病的较多。据英国皇家医师协会报告,35-44岁男性,相对体重增加10%,冠心病危险增加38%;相对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性增加86%。近年来有的专家认为,身体脂肪分布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心型肥胖者较均匀肥胖者危险性更大。

减肥可以减少伴发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也可以减少心脏工作量,增加冠心病患者活动耐量。实践证明,控制体重可以改善除吸烟以外大部分危险因素的水平。有人观察100名肥胖者减肥后与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全都得到改善。减肥还可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从而预防冠心病发生。有人风趣地说:"去除两斤肉,多长两年寿。"

(七) 吸烟者。

普遍危险———吸烟

现已公认,吸烟对心血管有不良影响,它仅次于高脂血症与高血压,为冠心病的第三个大危险因素。据统计,男性吸烟的心血管发病率、死亡率较非吸烟者增加1.6倍;吸烟者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性则高出2.3倍。吸烟者发生冠心病的时间,几乎要比有其它任何1种危险因素者提前10年。吸烟者患上冠心病的机会比不吸烟者高出两倍至十倍不等, 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成正比。长期服用避孕丸的女士及患有高血压或血内胆固醇过高的病人尤其要小心.

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病例对照和实验研究证明,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危害机理是物理-化学作用。烟中的尼古丁可使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收缩,导致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以及促进血小板黏附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  促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吸烟还可降低HDL-C,加速冠心病的发病。

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吸烟者的总死亡率、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不吸烟者增加1.6倍。吸烟者致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塞的相对危险较不吸烟者高2.3倍。而多种危险因素干预试验结果表明,戒烟后可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减半并减少死亡率。许多资料表明,吸烟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与同时存在的其他因素有协同作用。

其他群组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两性吸烟者中,冠心病的死亡危险,随着开始吸烟年龄越小、每天吸烟支数越多、吸烟期限越长及吸入越深越多而增加。还有资料表明,每日吸烟在20支以上者,其患冠心病危险与胆固醇水平为400mg/dl或收缩压在250mmHg相当。

吸烟诱发冠心病的最新观点

凡是吸烟者都比不吸烟者更可能患上心脏病,但是,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和圣巴托罗缪医院的科学家发现,一种基因可以使这种可能性增至3倍。

伦敦帝国学院心血管基因学专家史蒂夫·汉弗莱斯教授解释说:"我们发现了一种名为载脂蛋白E的特殊基因变化,它能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增加,不过,除非你吸烟才有这种可能。"

载脂蛋白E(APO-E)对控制血液中的脂肪有重要作用,它既影响沉积在动脉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也影响将脂肪带走的"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

人类从父母方分别继承E2、E3和E4这三种基因中的一种。APO-E是最常见的一种变体,但是,许多人至少有一个APO-E基因。汉弗莱斯及其同事发现,这种基因对吸烟者很不利。故应绝对禁烟,珍视生命。

一般来说,戒烟一年后,冠心病的超额危险性将比继续吸烟者减少一半。

 

(八)过量饮酒:

近年来有人认为,少量饮酒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凝而起预防心肌梗塞的作用。美国研究人员对340名近期发生心肌梗塞的病人进行的调查表明,适量饮酒心肌梗塞发病的可能性则有所减少。

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大量饮酒可增加心脏和肝脏的负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我们提倡少量饮用优质白酒,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酒精与冠心病的关系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有报道,轻、中度饮酒可减少冠心病死亡。另有报道,少量饮酒可使血中HDL-C增高,而大量饮酒则可使胆固醇增高,HDL-C则不再继续增加。还有人认为少量饮酒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凝而起到预防心肌梗塞的作用。但饮酒本身可增加高血压、肝硬变、胃癌、心肌损伤和意外事故等,还会造成一些经济、精神以及社会的问题,所以在我国并不主张每日饮酒来预防冠心病。

迄今为止,关于饮酒对心脏病患者的利与弊的认识,尚未统一。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过量饮酒对心脏病患者是不利的。长期大量饮酒还会促发冠心病。首先,长期大量饮酒会严重损害肝脏功能,导致脂类代谢障碍,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同时还会引起高血压症(酒精可兴奋交感神经)、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等病症。这些病症严重时,可以使患者摔死。

因此,为了预防冠心病或不使其病情加重,对饮酒问题必须持慎重态度,切忌过量饮酒!

 

(九) 不适度的运动

①缺乏运动。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好逸恶劳的市民容易患上[冠心病]. 经常运动会降低血内的[坏]胆固醇, 减轻体重, 和增加血内的[高密度脂肪蛋白]. 原则上, 运动需要经常进行, 最低限度每星期三次. 那些超过四十岁才开始运动的人, 应该先到医生处检查, 证明身体能够适应运动, 才以渐进方法进行, 慢慢增加. 最有用的运动, 包括游泳, 缓步跑, 急步行走或骑单车等.

②剧烈运动。

对冠心病患者来说不能能做剧烈运动,进行适度的活动是有益的。

所谓“适度”运动,是指运动的强度不会引起胸闷、胸痛、心慌、气急等症状。但冠心病患者由于病情不一,在参加旅游登山活动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1.经过规范治疗,近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没有出现胸闷、胸疡、气急等症状,则可以外出参加旅游、登山等活动。但在旅游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宜登黄山、华山等高山。其次在旅途中不宜过度劳累,如中途不休息连续登山等。可以与身体状况相类似的伙伴一起同行,走走停停,量力而行。最后要随身携带心脏急救药品(如口含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等),以防发生意外。

其次,平时参加一般体力活动时无症状,当参加比较剧烈的运动(如骑自行车、登楼三层以上等)会出现轻微胸闷、胸痛等症状。这些患者可以参加一些休闲旅游活动,如结伴到公园散步、垂钓或乘车到郊县观赏风景等,但不宜登山。

最后,有下述情况者,应禁止剧烈运动并出外旅游:近期发生过心肌梗塞;近期有反复心绞痛发作,且发作频率、时间和症状较以前加重;常伴有心功能不全,参加一般体力活动后就会出现胸闷、气急、双下肢浮肿等症状,夜间平卧时呼吸困难,坐起后就会好转一些;胸片、心超等检查结果提示有心脏扩大;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如伴有频发早搏、快速房颤、短阵室速等。

③过度兴奋。

节假日中亲朋好友免不了互相聚聚,高兴了更会搓上两圈。但是对于有冠心病史的人来说,长时间搓麻肯定对身体没有好处。统计数据表明,一天中80%的时间久坐的人冠心病发病率增加3~4倍。

另外,长时间搓麻,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造成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容易导致皮质激素水平增高,血压升高,还可引起血脂代谢紊乱,血胆固醇水平周期性升高,从而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造成血栓。

另外,如果冠心病患者手背,打了一夜没“和”几把牌,最后好不容易和了一把大牌,但人却由于兴奋过度,猝死在牌桌上,这样的悲剧相信大家以前曾多次在报道中看到过。

 

(十)心理社会的不良精神刺激。

众所周知,长期从事繁忙紧张的脑力劳动同时又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的人们,容易患冠心病。这是因为这种工作性质和习惯导致机体高级神经中枢机能紊乱,进而引起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失常和物质代谢失调的结果。因此日经得了冠心病的人,要注意避免工作过度紧张,工作时要适当休息、松弛,不要连续工作时间太长;工作之余,要安排好休息和娱乐活动,养成坚持健身运动的习惯。这样做,可以使病情减轻,不再进展。

家庭环境对冠心病的发病、病程与预后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就人体而言,环境有内外之分。

"外环境"是指人体以外的自然环境,包括"优环境"和"小环境"。"小环境"是指房舍居室、工作间、办公室、车内、船内等微小环境。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的生命活变化影响着小环境。小环境的变化又影响着人体内环境。家庭环境就是人体的外环境--小环境。

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保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居室是人们一生中停留时间最多的处所,人的一生大约一半时间是在居室中度过的。所以,居室环境的各种条件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很大。冠心病患者,由于治疗和休养的需要,在居室里度过的时间就更多了,居室条件对他们疾病的变化和转归的影响就更大了。我们必须尽量使居室的微小气候和其他条件,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居室应该具有较好的采光和通风,要保证空气流通、清新。室温以18~20℃±2~3℃为最适宜以快感温度"),室内相对湿度则以40%~60%为最适宜。同时,居室陈设要井然有序,不可过于零乱,居室要保持清洁,做到窗明几净,纤尘不染。当然,还要有良好的防蚊、防蝇设施。尤其重要的是,要保证室内空气无污染。在室内吸烟和厨房烹调油烟是居室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污染会使室空气中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大量增加,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对冠心病病情的影响就更大了,甚至可以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冠心病发作。因此,有冠心病患者的家庭,室内要严禁吸烟,并不使厨房油烟污染居室。再者,居室噪音污染对冠心病的康复也很不利。所以,收录机音响设备、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音量不可开得过大,也不可经常吵闹。

上面谈到的主要是家庭物质环境,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家庭的精神环境,它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相当大,其作用甚至不亚于各种居室条件。冠心病的发病和急性发作,都与不良精神刺激有关。在家庭中,亲人们的态度和情绪,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情绪、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千万不可忽视。

 

(十一)不良饮食习惯

常进食较高热量的饮食、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糖和盐者易患本病。同时,食量大也易患本病,世界第一肥胖国--德国的研究人员认为,"吃的胖就是因为吃的多",所以,要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除了控制高脂饮食摄入外,也必须重视控制食量。

最近的研究表明,植物油中的亚油酸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但它对甘油三酯的影响很小;而鱼类脂肪中的亚麻酸则对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效果比亚油酸高出2—5倍。此外,亚麻酸和其它ω—3型多烯酸还有减少冠心病另一种风险因素的功效,即它能降低血小板凝聚和血液凝固的作用,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当然,影响血胆固醇含量的还有其它因素;

①食物中胆固醇含量高能使血胆固醇升高,但其作用并不太大。因为胆固醇吸收不一定多,而且从食物中来的胆固醇能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然而,平时还是少吃高胆固醇食物为宜。

②蔗糖吃多了使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加,这种作用远比葡萄糖或淀粉大。因为果糖在肝内很快变成丙酮酸,再转化成甘油三酯或胆固醇,由低密度脂蛋白运载进入血循环中。

③粗纤维在消化道中能与胆汁酸盐结合,使得更多的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盐排出体外,引起血胆固醇下降。

④酸奶因子或牛奶因子能降低血胆固醇。

⑤在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时有维生素C参加,维生素C有降低血胆固醇的效应。

⑥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多时,大便中排出的胆盐和胆固醇也多。

对危害人们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来说,其发生、发展与饮食习惯有关。据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调配以及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某些学者给家兔喂饲胆固醇,建立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实验观察发现,建立模型过程中先有血脂的异常升高,继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说明饮食习惯与动脉粥样硬化是通过脂质代谢异常而发生关联的。

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证明:饮食习惯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平素爱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人,其心、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高。胆固醇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因此,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此外,饱和脂肪酸可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和血栓形成倾向,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再如,有人习惯高盐饮食,而高盐饮食也是引起高血压病的饮食因素之一。代谢研究表明,健康成长每天钠的需要量仅为200毫克(相当于0.5克食盐),而一般西方人日常摄入量为生理需要量的5—20倍(相当于2.5—10克食盐),中国人食盐的摄入量颇高,为15克左右。因此,从早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角度出发,应从儿童乃至婴儿开始,养成少盐、清淡的饮食习惯。

暴饮暴食引起冠心病发作

暴饮暴食不仅可以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同时也可引起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神经内分泌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当胃内充满食物时,为了充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血液大量地向胃肠道分流,使其他组织的血供相对减少。有人观察到,饱餐后外周血压明显下降,原有高血压者血压下降更加显著,并且得持续1小时左右才恢复到餐前水平,饮酒时外周血管扩张,也可引起血压下降。当血压下降突然而明显,可造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如进餐时摄入了大量高脂食物,可使血中脂质浓度迅速升高,血液粘度上升,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易于形成微血栓。加上聚餐饮酒时常情绪激动,心肌耗氧量也增加,在以上因素综合作用下,便很容易诱发心绞痛,乃至心肌梗塞。

建议冠心病患者在宴会期间不要过多参与亲朋之间的高谈阔论,而应以听为主,偶尔可发表议论,尽量避免情绪激动;同时也应避开不愉快的话题或伤感的回忆,以免情绪过于激动。切勿被宴席上的山珍海味、丰盛莱肴所诱惑而忘记了“吃八成饱”的戒律,否则造成心脏负担过重易诱发心绞痛等症。不可“对酒当歌”,而应以少量饮酒,不饮烈性酒为宜,或以果汁、软饮料代酒。宴会中如感体力不支,或有不舒服的感觉,应该向亲友直言说明,提前退席,切不可勉强支撑。如果出现心绞痛、头晕、恶心等症状,应立即含服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并找一处较为安静的地方休息。宴会上气氛比较热烈,加上饮酒,会使人全身发热、出汗。这时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随意减少衣服,以免在毛细血管扩张的情况下受凉感冒,因为感冒对冠心病病人是非常有害的。

(十二)其它:

(1)年龄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的发病与年龄成正比。多在40岁以后发病,每增加10岁,患病率递增约1倍。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心肌梗塞和冠心病猝死的发生率也与年龄正相关。

冠心病的发病一般多在60岁以后,但是,目前发病的年龄在逐步提前,40岁以前也可发生冠心病。尤其是具有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及高脂血症家族遗传史的人,更需要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影响所有年龄组,在所有年龄组中减少和控制危险因素都是非常必要的。美国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检出、评估、治疗专家委员会第二次报告中将年龄增列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即男性≥45岁,女性≥55岁。所以,在小年龄组的人群中,要加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冠心病发病的危险。

 

(2)性别

一般认为男性冠心病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冠心病,男女比约为2-5:1。因为女性在绝经前有内源性雌激素保护,而男性受吸烟、血压、精神紧张等危险因素影响较大而更易患病。

一些研究认为,女性冠心病较男性迟发10年左右,女性在绝经期前的发病率为男性的1/10~3/10,绝经期后则逐渐升高,55~70岁达到高峰,在此阶段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与男性无明显差异。因此,绝经后的妇女对于危险因素的预防应同男性一样。我们提倡所有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最好均应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但是, 有一点值得一提的, 就是假如妇女长期服食避孕丸而同时过量吸烟的话, 她们患心脏病的机会就会显箸增加. 有资料表明,6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

 

(3)性格

近年来国内外对人的性格类型与冠心病的联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前瞻性调查发现,目前有研究表明,性情较急躁、竞争心理强的A型性格(争强好胜)易发生冠心病、心绞痛,相反性情较平和、竞争意识弱的B型性格发生冠心病机会较少。

在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群中 ,常能见到这样一些人 ,他们雄心勃勃 ,干劲十足 ,做什么事都讲究效率 ,一看便知道是性急好胜的人 ,在医学上 ,这种性格被称为 A型行为。 A型行为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如下 6点 :

1.有要求达到预定目标的强烈愿望 ,有较大但不切实际的抱负 ,因此常有时间紧迫感 ;

2.生活节奏快 ,整天忙碌不停 ,常有同时做几件事的习惯 ,如边看报边剃须 ,边开车边讨论等 ;

3.好胜心强 ,热衷于竞争 ,渴望在竞争中取胜 ,甚至走路、骑车或者驾驶车辆也喜欢高速和超车 ;

4.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 ,期望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

5.喜欢参与有时间限制的复杂活动 ,总希望自己做得比他人好 ,因此不论什么工作或活动都喜欢速战速决 ,决不拖延 ;

6.思维活跃 ,反应灵敏 ,但稍不顺心又容易发生焦虑、烦躁和激动。

与 A型行为相对应的是 B型行为 ,他们的主要特征为 :安宁、松驰、抱负较少、容易相处、顺从、沉默、深思、节奏慢、缺乏主见等。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 , A型行为或 B型行为与血型无关请不要用血型来对号入座。但 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发生却有密切的关联。

早在 40年前 ,美国就有两位学者发现 , 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以后他们又用了 8年半的时间 ,对3 1 54名年龄在 30~59岁的健康男子进行了随访研究 ,结果表明在 A型行为人群中 ,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确实明显高于非 A型人群。以后 ,又不断有人从不同角度反复论证了 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密切关系。直至 19 78年 ,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正式宣布确认 A型行为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19 84年 ,我国制订了结合我国国情的行为类型标准 ,对我国城乡冠心病的患病率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 A型行为人群中冠心病的患病率 ( 9 . 76% )也明显高于非 A型人群 ( 3. 81% )。对 1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 :83例 A型行为人群中有72例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 50% ,病变罹及 3支以上冠状动脉的均为 A型行为患者 ;在 17例非 A型行为人群中 , 8例的造影结果正常, 9例结果异常的患者中只有 5例有 1~2支冠状动脉狭窄 , 4例仅为冠状动脉痉挛。这就是说 ,冠心病患者中以 A型行为者居多 , A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也较非 A型行为者严重。

A型行为具有快节奏、高效率和竞争性强等特征 ,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 A型行为者又常隐藏着敌意和好胜性 ,他们常常不断地挣扎 ,要在少而又少的时间内完成多而又多的事 ,面对着激烈的竞争 , A型人容易恼火、激动、发怒和不耐烦 ,西方学者称之为 AI A I反应 ,这些 AI A I反应构成了 A型行为对健康的不利因素 ,特别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 , A型行为需要矫正的正是这些负面反应。

 

(4)气候

冠心病患者受寒冷的刺激,会使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心脏需氧指数相应增高,然而有病变的冠状动脉不能根据心脏的需要,相应增加对心脏的血液供应。而且经口和鼻吸入的冷空气还可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对心脏供血减少。寒冷刺激使心脏血液供应需要量增加,又因冠状动脉的收缩而减少了对心脏的血液供应量,两方面均能促使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如果心肌缺血很严重或持续时间很长,则发生心肌坏死,即为急性心肌梗塞。此外,寒冷还可能影响血小板的机能,使其粘滞度增高,易形成动脉血栓。

因此冠心病人在寒流突降,大风聚起时,要做好预防,以免病情恶化。具体措施是:

①、注意保暖,出门时最好戴口罩,以防冷空气刺激:

②、避免迎风疾走;

③、避免疲劳、紧张、激动;

④、避免引起冠心病发作的其他诱因,如吸烟、饱餐等;

⑤、坚持预防用药。

《冠心病先兆》

关注心脏的“呼救信号”

心脏藏在胸腔深部,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当它有病时,总会及时发出呼救信号,表现为各种症状。如: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到肩、手臂及颈部。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在外表看来体魄健康的人群中,冠心病的猝死率约为0.5%。在心源性猝死者中,约有1/4生前无任何冠心病症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可作为以后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信号,而几乎在90%无心脏病史的心源性猝死者的尸检中,发现有广泛的冠状动脉病变。无症状冠心病患者,其年病死率为2%~3%,有症状的冠心病患者的年病死率较前者高2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可增加心梗和猝死的危险性。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因此,对于50岁以上的人,应每年去医院查体,进行血脂及心电图检测,以防不测。

心血管专家进行广泛的临床研究后发现:"无症状"冠心病实际上不是真正无症状,只是冠心病症状不典型、不明显,而出现了一些与冠心病似乎无关的其他症状。"无症状"冠心病的表现其实仍有蛛丝马迹可寻。

◆胃部不适:与一般胃病不同的是:冠心病引起的胃部不适有一种憋闷、胀满感觉,有时还伴有钝痛灼热及恶心呕吐感,打嗝或大便后有所缓解,但大多不会完全消失。

◆异位疼痛:这是冠心病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因与心脏无关常被忽视,疼痛可出现在腹背部、颈部、左前臂、腕部、手指、牙床、咽喉,甚至下肢。乍看与心脏毫不相干,实则可能是与冠心病相关的征象:

①.头痛:偶尔出现头痛不足为奇,要是经常头痛就得当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称:经常剧烈的头痛,可以是心脏病的先兆。这一发现有些偶然。研究者发现每当刺激猴子的脊髓顶部神经时,心脏和头部都有反应。这提示人的头部和心脏有一条共用的神经传输通路,因此推测心绞痛的信号可以通过这个共用通路反应为剧烈的头痛。这种推理很快被一位美国神经科专家在人体证实。他在研究中发现,那些预示心绞痛的头痛病人,在治疗心绞痛后头痛会随之消失。专家们认为,虽然头痛不能与心脏病划等号,也不能一有头痛便怀疑心脏有问题,但经常性的剧烈头痛应该小心,因为它作为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先兆,是无可置疑的。

②.下牙痛:专家们认为,下牙痛或下颌疼痛往往是冠心病发作的奇特信号。50岁左右的人,特别是男性,出现服用止痛药不能缓解的下牙痛,口腔科检查又无病变者,应考虑是否患有冠心病,并及时到医院做检查。

③.肩痛:左侧的肩、臂及手掌内侧的3个手指,出现阵发性放射痛,不受气候影响,不可误为关节炎。

④.冠心病发作时,痛觉信号经过1-5胸椎前的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神经传入大脑,在大脑中产生疼痛的感觉。由于肩部、胸骨部以及左侧小指等处的疼痛也是经过这个部位传入大脑的,所以大脑感觉中枢有时会分不清疼痛是来自心脏的,还是胸骨、肩膀的。所以冠心病人常会出现肩痛症状,有时甚至会掩盖其他部位的疼痛。鉴别的方法是,冠心病引起的疼痛在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药后可缓解,而服用止痛药则无效。

⑤.上腹痛:老年冠心病所致的上腹痛以钝痛为多见,可伴有剑突下憋闷感、厌食、恶心、呕吐,有的可出现左肩部放射痛或后背胀痛、酸重感,其发作或加重有时与疲劳、兴奋、紧张等因素有关。

对老年人出现的上述上腹痛应高度警惕,应细致全面地进行检查,往往可以发现冠心病的一些证据,如心率常有减慢,小于60次/分钟,可伴有心律不齐等。

⑥.腿痛:一些病人心绞痛发作时无其他症状,仅为下肢疼痛,可表现为单腿痛,也可表现双腿痛。凡有冠心病史的中老年人,发生不好用腿部疾病解释的腿痛时,应想心肌梗死,及时服药或就诊。

◆不明原因的疲乏: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疲乏是心肌缺血的又一表现形式。患者多表现为无任何原因可解释的疲倦和精力不足,在活动后甚至连伸直身子的力量都不够。

◆容易心慌:

①.听到周围的锣鼓声或其它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

②.性生活用力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者。

◆心跳太快。“心率与心血管危险性密切相关,减慢心率应成为心血管病防治的另一靶点。”3月29~31日在京召开的恶性心律失常治疗进展国际研讨会上,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元铸教授在报告中明确了心率与高血压、冠心病以及非心血管性死亡等的关系。

研究表明,在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人群中,静息状态下的心率加快与高血压有关,还有证据表明高血压发病前先有心率加快,高血压病人的子女心率要比无高血压者的子女平均快5~7次/分,而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也证实心率是血压水平最强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

心率还能预测冠心病和死亡率。调查显示,基础心率与其后5~10年的心梗发生率显著相关,且其预测能力强于胆固醇升高水平,心率超过84次/分者其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另外还证实心率与冠心病相关,并与冠心病死亡特别是猝死有密切关系,且在男性中表现尤为明显。而前瞻性研究则发现,心率预测非心血管死亡与总死亡率的能力仅次于吸烟而位居第二,心率已被公认为是寿命长短的强力预测因素。

◆容易心悸(又称心跳,指心动悸不宁):

①.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②.熟睡或恶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一会儿才好转。

③.在公共场所或会场中,特别比别人容易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

④.上楼时比以前或比别人容易出现心悸和气急。

⑤.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

⑥.感冒后做一些日常的轻微劳动也感心悸、疲乏,或走路稍快就觉气急。

⑦.突然胸部不适而昏倒在地上,或有马上要“死去”的感觉。

⑧.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⑨.静息时自觉心跳有异常声音,或手掌握触前胸壁心脏部位时有震颤感。

⑩.妊娠期出现心悸、头晕、气急或浮肿。

11.儿童的活动能力比年龄儿童差,或活动时感觉心悸、气急、乏力,或活动时出现口唇青紫。

◆呼吸急促:有些冠心病患者,特别是老年人,除出现常见症状外,还会无原因的出现呼吸急促,呼气拉长或喘不上气来,但不伴咳嗽,咳痰。实际上这是动脉血流受阻后缺氧的症状,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勃起功能障碍:美国医学家研究发现,心脏病患者中阳痿发生率比健康人高,其中完全阳痿发生率就高达21%。50岁以上的男子患勃起功能障碍(阳痿)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标志,甚至可能成为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预示。

◆脸色改变: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口唇和指甲的颜色异常,如青紫、暗红。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角膜老年环:一些老年人眼球角膜的边缘部分有一圈灰白色或白色的混浊环,宽约1~2毫米,医学上称之为角膜老年环。研究发现,老年环的有无及其程度与冠心病发病有一定关系,出现老年环的患者几乎都有程度不同的动脉硬化,而患有动脉硬化症的老年人绝大多数出现老年环。

◆鼻子:如果鼻子硬梆梆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肿大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有病。

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多数表现为心前区持续性压榨性疼痛,部分病人有放射痛,表现为上腹部的疼痛,常被误诊为急腹症。而有些病人疼痛可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涉及第八颈节至第一胸节脊神经,并可传入第V颅神经及迷走神经,一般多累及下颌支,引起下颌痛。疼痛放射部位在鼻尖,系累及三叉神经上颌支,可能与三叉神经感觉支范围较大有关。因此,对无“原因”、不好解释的鼻尖、颌面部或牙痛剧烈不缓解者,不管年龄大小都应做心电图检查,以排除诸如上述这些心脏病变所引起的急症。

当然,鼻尖痛是心绞痛一种少见的表现,联系其他症状,及时检查心电图可以避免疏忽心肌梗死的发生。

◆皮肤: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蛋白增多。

◆耳朵:

①.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耳聋、眩晕等症:如果不明原因出现耳鸣、耳聋、眩晕等症状,预示可能患有早期的动脉硬化或冠心病。

②.耳垂皱褶,耳垂出现皱纹冠心病的先兆

据美国医学杂志报道,罹患冠状动脉硬化的人,耳垂上几乎都有一条皱纹。医学家们研究发现,耳垂有皱纹的人90%患有冠心病。因此,耳垂有皱纹是冠心病的先兆,现已被医生们用来诊断冠心病的“望”诊手段。

冠心病有耳垂皱纹的原因何在?医学家们认为冠状动脉病变,会累及全身小动脉和引起微循环障碍,耳垂作为末端部位,是一种既无软骨亦无韧带的纤维蜂窝状组织,易受缺血缺氧的影响,局部缺血时易产生收缩,因而导致耳垂皱纹。特别是中老年人如发现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有明显皱折的皱纹,同时伴有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或其他类似冠心的症状,则应有高度警惕冠心病的可能,及时送到医院诊治。

③.外耳道长毛:英国的医学家发现,冠心病男性患者约有3/4外耳道带毛(女性无此体征),国外的统计资料表明,明显外耳道长毛,对预测男性冠心病有较高的准确率。

◆头颈:如果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喉部紧缩感:无痛型心肌梗塞患者都存在喉部紧缩感,似乎有人扼住脖颈,喘不过气来。一些患者伴有胸闷、大汗淋漓,或用手触抓喉部以缓解呼吸困难。

◆肩膀:天气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有可能是冠心病。

◆手脚: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患者。

◆下肢:中老年人下肢水肿,往往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的表现。此外,如果时常心悸、气喘,只有蹲位才得以缓解,这是紫钳性心脏病的特有表现。

《冠心病误区》

心脏病专挑中老年人下手?心脏病偏好男性?肥胖无关心脏病?一旦患上心脏病,健康从此拉警报?尽管医学发达,治疗心脏病的手术和药物也不断进步,但仍有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患上心脏病。除了生活紧张造成心脏负荷加重之外,心脏病发生率的增加,与一般人对心脏病的认识,有着种种错误观念密切相关。

一、认识误区:

误区1:只有中老年才得心脏病。

虽然冠状动脉狭窄、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等一些典型症状经常在中老年人身上发生,但其根源是在儿童时期。

据医学界对2~3岁的儿童研究证实,他们大动脉上“脂肪纹理”的多少与日后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是呈正比的。

另一项对死于战争和意外事故的年轻人尸体研究表明,他们当中有高达75%的人患有冠状动脉狭窄。

因此,帮助2岁以上的孩子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练,平衡膳食结构以及维持正常的体重,有助于降低他们将来患心脏病的危险。

 

误区2: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患心脏病。

大多数人认为乳腺癌是女性的最大杀手。事实上,妇女患心脏病死亡的可能性比乳腺癌高6—10倍。男人可能在幼年时期首次发病,如胸痛和心力衰竭,但绝经后的妇女更容易发生上述症状。所以,无论是男人或是女人都应该警惕心脏病的危害。

每当谈到心脏疾病的时候,一般人大都以为妇女比男人的情况好得多,因为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对心脏起保护作用。但是,据不久以前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研究报告,事实并不如此。一般来说,妇女在停经年龄之前,得心脏病的比率比男人低好几倍。而妇女在大约50岁左右,身体停止制造雌激素之后,得心脏疾病的机率就赶上了男人的得病机率了。

 

误区3:一旦患上心脏病,就不可能逆转。

许多人认为,一旦动脉粥样硬化就一定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其实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的现代医学,如冠脉搭桥虽无法根治冠心病,却有助于控制心脏病的发展。最近10年的20项重大科研发现,平衡的低脂肪膳食、适当的体育活动、降低胆固醇的药物等,能有效地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使冠心病好转。

 

误区4:冠心病患者晨运好

运动对冠心病人来说,是极为必要的,因为运动有利于促进患者心脏侧枝动脉的生长,从而让血液继续流向心脏,避免心脏受到损害减轻病情。不过在锻炼的时间选择上要慎重。

临床研究观察到冠心病患者呈现一些有趣的"时间节律"现象。早晨,虽然体力活动少,但却是一天中心绞痛发作次数最频繁、程度最剧烈的时间。

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都在觉醒后1~3小时发作最频繁。

但是变异性心绞痛病人却在凌晨2~4点发作最频繁。

上午6~12点是心肌梗塞、胸痛发作的高峰期,

而心原性猝死的高峰时间也在上午7~11点之间,

上午6~9点之间也是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繁的时间。

美国医学家曾经调查过4000名有冠心病史的病人,发现上9点钟冠心病发作的机率要比晚上11时高三倍,换句话说,冠心病上午发病的机率要多于晚上。研究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是早上人体相对缺水,血液的凝结力增加,胰岛素分泌过多,加上因上午血压升高引起的粥样协脉硬化沉积物及结构的变化,很容易导致必肌梗塞和心绞痛的发作。因此,冠心病人上午最好莫运动,因为运动时人体血液总是流向运动器官,必然使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产生急性缺血,而心肌耗氧量也会增加,极易诱发心肌梗塞和心绞痛。为此,专家建议,冠心病人最好在晚上7-9时锻炼身体。如果仍想坚持晨练,不妨做些轻微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切忌快速和紧张运动,以免促进冠心病的发作。

 

误区5:胸部疼痛时可以忍着,等待疼痛消失。

心前区疼痛是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忽视早期症状是很危险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赶紧送医院检查治疗,以防酿成大祸。心脏病早期发作的典型症状是:

(1)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的胸前区疼痛;

(2)疼痛放散到双肩、颈部或双臂;

(3)胸部不适,并伴随气短、轻微的头痛或恶心。

 

误区6:冠心病用药没有时间关系

一项关于心血管病发病的时间性研究揭示,心肌梗死等猝发性心脏病的发作,在一天中有两个高峰:起床后1~2小时和此后的10~12小时,尤以第一个高峰更为明显。以往人们发现高血压也有这种双高峰规律,即早晨7~9点和下午3~5点时血压升高,以致脑中风在这两个时间段也呈高发现象。这个规律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和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 要是能在突发高峰到来之前用药,无疑能减少猝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

专家们指出,要是能在高峰到来之前用药,无疑能减少猝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此,专家们提出了一种生物节律健康法,认为早起早睡,生活规律,能有效地降低这种危险因素。与此同时,还可配合药物治疗。通常服用的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在服后24小时左右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因此,一天一次的药物应在早晨6点服用,一天两次的应在早晨6点和下午3点服用,一天三次的应在早晨6点、中午12点、下午5点服用。这样就有可能抑制双高峰的出现,减少猝发心脏病和脑中风的危险。

根据冠心病发作的这种双高峰规律,冠心病患者的锻炼也需“拨误反正”,应将传统的晨练改为晚9时锻炼。有些人的心脏病突发就是因晨练不当所致。晚9时锻炼一方面避开了发病的高峰期,另一方面还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发病隐患。冠心病患者的锻炼应适度,早起后可散散步,做做操,晚锻炼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项目进行,时间约40分钟左右,但必须遵循在锻炼中和锻炼后无明显不适感的原则。病情较重的患者,锻炼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误区7:一旦患上心力衰竭,生活质量注定要下降。

1954年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威尔威尔患了严重的心力衰竭。当时他的私人医生怀特博士建议他改变某些生活方式,如减肥、戒烟,并坚持锻炼等。艾森豪威尔威尔威尔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并坚持不懈,不久居然恢复了全日制工作。由此可见,科学的生活方式,不但有可能减轻疾病程度,病人的生活质量也完全有可能恢复到患病前的水平,甚至比以前更健康。

 

误区8:肥胖与心脏病无关

事实上,超过标准体重20%的人患心脏疾病的危险性比普通人高2倍。肥胖可与其它能够引起心脏病的危险因素相互影响,加重心脏病的症状。因此,肥胖不单纯是外表问题,它会对心血管健康构成潜在的危险。因此,肥胖者要想不得心脏病必须从减肥做起。

 

误区9:无高血脂的人不易患冠心病

血脂高的人,容易患冠心病,而无高血脂的人呢?最近的研究表明,有些冠心病人虽无高脂血症,但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显著降低,由于它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其不足可以说明这种人清除动脉壁中胆固醇的能力较差,所以也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附:血脂正常值:

血清总胆固醇(Tch):2.8~6.0mmol/l(110~230mg/dl)

血清甘油三酯(TG):0.23~1.24mmol/l(20~110mg/dl)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0.78~2.2mmol/l(30.2~85.1mg/dl)女0.86 ~2.0mmol/l(33.2~77.3mg/dl)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56~5.76mmol/l(60~221mg/dl

发表于:2012-06-23 16: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