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校长 邱孝述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层次不断丰富,高等职业学院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也改制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一方面继续承担着中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又要承担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如“3+2"或“3+3”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报考普通高校和高职等。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衔接与沟通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提出,要将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效地衔接起来,促进人才的培养。那么如何正确处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焦点、难点。 本人自1982年至今,先后担任了三所职业中学的校长,经历了职业教育的初创、发展和创新三个时期,在办学中不断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曾采用过“3+2”中高职对接模式、五年一贯制、组织学生对口报考高职等方式,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近30年的职业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让我感到,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工作固然是一条好的出路,然而通过实施中高职衔接,让他们继续读高职则既能让他们提高专业技能,也能提升他们的理论基础,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将为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力地促进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构建,促进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下面,就此谈谈我的一点拙见,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领导斧正。 一、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逐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早在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正式提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在九十年代要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又对其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井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到“十五”末期要“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部长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在2011年6月25日举行的教育部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讲话中表示,强调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切入点,就在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解决中高职发展的断层问题。并表示教育部关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文件即将出台,核心问题便是解决中高职发展十个衔接问题。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才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特别是经济发展对科技含量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包括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具有现实的必要性。首先,中职教育目前还处于终结性教育阶段,缺乏应有的高职教育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的萎缩将导致职业教育发展的萎缩。其次,中、高职教育间的衔接与沟通,将会使中职生拥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给中职教育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带动高职教育的发展,进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因此,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也是推进高职教育、拉动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大力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已是形势使然,迫在眉睫。 二、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 (一)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初步衔接阶段(1985—1999年)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体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这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提供了政策依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快速衔接阶段(1999—2002年) 1999年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发展过程中的困难阶段,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职招生绝对数的第一次下降。为稳定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拉动中等职教的发展,教育部出台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意见》的2号文件,不仅完善了职教的发展体系,而且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份文件。 3.优化衔接阶段(2000年至今) 虽然高职的发展前景喜人,但是除少数重点高职院校外,仍然存在生源明显不足的现象。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为高职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性发展思路,指出 “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适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适度增加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并且“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显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形式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具体而言,两者的衔接,在内容上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计划、教学安排、学制等教育教学环节的衔接和联系;在形式上大体有“以学校为中心”的衔接和“以课程为中心”的衔接;在路径上不仅有校校对接的“直通车”,还可以通过社会这个“中转站”,分段走向继续学习的立交通道。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 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 3 年或2年) 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 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2.对口升学模式: 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 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3.直通制模式: 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 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 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 再学习两年, 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 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 完成四年制中专学业, 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三)我国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错位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级应用型人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岗位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级应用型人才,或者说迫切需要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各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应该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中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培养出高级应型人才,这就使培养目标得到衔接。但是,现在仍有一些人错识地认为高等职业学校的举办,是为了考不上普通高等学校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有学可上”,那么在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就与中等职业教育发生了错位,根本无具体的衔接可言。 2. 专业设置脱节 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专业数量较中职专业少。到目前为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农林、资源与环境、能源、土木水利工程、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高贸旅游、财经、文化艺术与体育、社会公共事物和其他共13类270个专业。这些专业所培养的人员能够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千余个职业岗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数量较中等职教少,一些中职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在高职学校中找到对应或相近专业,一些中职生为了升入高职而不得不转换专业,有些中职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的局限性而不能继续学习。
3.教学内容冗杂 (1)课程内容重复。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基础课程薄弱。由于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因此,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3.招生制度制约 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5%以内,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改革招生政策,使中职学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升入高职高专学习,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才能建立中职与高职的衔接的有效路径。 从以上中职与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中可以看出,中职自身也存在许多与高职不相适应的因素,已成为中、高职衔接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一是中职的培养目标,使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除了具有就业能力外,再无继续深造的能力,很难适应高职的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二是中职专业设置过多、过细,与高职的专业设置不对口,难以满足高职招生的需要。三是中职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适应就业需要的技能和能力,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不利于与高职的衔接 三、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思考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的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一)加强中高职政策机制和管理机制衔接,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 首先,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管理”机构,结束中高职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使职业教育中的中、高职教育管理能形成交流协作、统筹兼顾的“一体化科学管理体系”,对都市圈内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能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 其次,成立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各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中高职学校参与,联合劳动部门,邀请行业、企业,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结合教育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执行的职业技能培养标准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试点,逐步建立各专业大类的“一体化分阶段培养”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明确中职和高职各自承担的教学任务,科学统筹、合理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明确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含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评价方法和标准,减少重复,加强衔接。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推进高职和中职教育教学的整体设计,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第三,各级政府还应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一体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逐步放开中高职试行“一体化职业教育”的权限。对于五年一贯制的“一体化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班,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比例不设置“升学上限”和“淘汰下限”,由“联姻学校”根据联合教学的具体情况确定当年升学和淘汰的比例,但要在固定期限对一体化管理机构进行申报和审批。 (二)进一步畅通中职升高职通道,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对于单招单考,应改革现行的高职面向中职对口招生选拔制度,调整考试科目权重,适当降低文化课分值,提高专业课分值,突出对技能水平的考试权重,要给予中职毕业生自主选择高职院的权利,且高职单考单招计划要逐年增加到当年中职毕业生总数的30%—50%左右。 对于“3+2”职业教育,要增强其竞争性,保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改变现行的定学校、定专业、定人数、定名单“四定”规则,逐步实施按比例流动制度。即每年流动出(包括自愿流出、考核淘汰)一定比例的“3+2”职业教育学生,同时允许有一定比例的同年级、同专业非“3+2”职业教育的优秀学生经过公开选拔充实到“3+2”职业教育当中。要进一步扩大自主招生的权限,从鼓励和肯定中职生技能培养的原则出发,由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具体政策。 (三)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1.专业设置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的衔接起来,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中高职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 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 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1)课程体系的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2)课程内容的衔接: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教学模式的衔接。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哪个阶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四)加强中职教育改革,尽快适应与高职的衔接 由于中职自身也存在许多与高职不相适应的因素,已成为中、高职衔接的障碍,因此,要适应中、高职衔接,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须针对目前中职存在的问题加大中职改革力度,使之尽快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更新观念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要提高对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首先实现“观念的衔接”,认识到这是符合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要认真论证,为中、高职衔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要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宣传工作,加大对高职的宣传力度,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高职准备更多更好的生源。 2.调整培养目标 中职必须在保证实现自身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向高职输送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学校要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生源质量、教学管理上紧紧围绕中职培养的两个任务,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强化教学管理 第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无论领导和教职员工都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中、高职衔接的认识。把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理论水平与就业素质的培养并重起来;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继续深造的能力并重起来。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并为此而转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要重视教师的进修和培训,鼓励教师苦练内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估制度,鼓励先进,帮助落后,共同提高,努力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教师队伍,以适应中职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第三,中职生要“宽进严出”,严把质量关。中职的招生由于生源紧张,招生标准普遍较低,学生素质普遍较差。中职校应对这些“宽进”的学生,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习指导,严格考试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通过三年的严格训练和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合格的中级技术人才。 第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不同于普通高中教学的特殊教育方式,不能为追求升学率而照搬普高的教学模式。而现行的中职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存在许多不适应对中职生进行就业和继续教育两大能力培养的因素。这就要求中职教师要刻苦钻研、积极探索、认真总结适于中职教学的新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内部教学结构,建立科学的中职教学模式。从而大幅度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和高职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第五,改变传统的评价办法,健全质量评价机制。转变以课堂、专业知识考试分数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实操技能与大型考试(阶段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更灵活的评价机制,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升入高职院校深造创造条件。 总之,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有效实施中高职衔接,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蓄水池的作用,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