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姓起源
出自嬴姓与秦同祖
河东裴氏与秦同祖,出身嬴姓,是秦嬴的一支迁徙繁衍发展而来的。
宋代史学家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首列河东裴氏,追溯了它的得姓之由。他说:“裴氏出自风姓。颛顼裔孙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大费 (按,《史记·秦本纪》,女华乃大业之妻),大费生皋陶,皋陶生伯益,赐姓嬴氏。生大廉,大廉五世孙日仲衍,仲衍四世孙日轩,轩生浦,浦生飞廉,飞廉生恶来,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周孝土使养马沂渭之间,以马蕃息,封之于秦为附庸,使续嬴氏,号日秦嬴。非子之支孙封蜚乡,因以为氏,今闻喜裴城是也。”
《裴伪墓志》:“其先,帝颛顼之苗裔,周封为秦,秦景公母弟曰鍼者,始居于晋,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
《裴皓墓志》:“自高阳发系,伯益开基,食采于裴,因而命氏。”
《裴光庭神道碑》:“伯益裔孙非子,周封于秦,至桓公少子,去国食采于晋,其邑曰裴,遂为氏焉。”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名叫女脩。有一天,她正在家中纺织,突然有一只燕子从上空飞过,并掉下一只卵来,她十分好奇,就拿来吃了。不料,女脩竟因此而怀孕了。她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叫大业。他就是秦人的祖先。女脩是秦氏族中第一个留下名字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开头便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从女脩的儿子出生开始,秦人就逐渐由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曾勾画出秦人先祖的世系。大业娶女华生大费,大费以姚姓之女为妻生大廉和若木。据《史记正义》,大业即皋陶。据《史记索隐》,大费即是伯益。由《史记·五帝本纪》我们知道,秦的祖先与夏、商、周的祖先同出于黄帝。秦始祖大业与夏始祖禹、殷始祖契、周始祖弃仅相差一代,所以秦与夏、商、周的祖先大体在同一个时期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
秦人出自东方的部落。秦人和东方的殷人有着共同的图腾崇拜,即玄鸟,就是燕子。他们都有吞玄鸟卵而生子的共同传说。秦人和东方的殷人都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伯益善于调驯鸟兽,是专管草木鸟兽的虞官。伯益的后代也多有与畜牧、狩猎有关的传说。秦人和殷人的祖先最早可能属于一个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欧阳修说,裴氏出自风姓。《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今山东地区的任、宿、须句、颛臾四国为风姓。裴与秦同祖,秦人也当出自东方的风姓。殷人的早期活动,在我国的东方,与殷人有着血缘关系的秦人,也应当生活在今山东境内的东海之滨。
在夏、商、周时期,都有着秦人活动的历史记载。秦的祖先伯益帮助过夏禹治水,为舜驯服鸟兽,因此舜赐秦人姓嬴氏。从语言学上说,“燕、嬴实为同类双声”,二字同义,嬴姓也就是燕姓。秦人的姓氏是来自祖先崇拜的图腾。禹死时,曾把首领的位置交给伯益,但3年丧事之后,伯益将权力让给了启,而避居于箕山之阳。这说明,夏初,秦部落已与中原地区的夏有密切的联系。在商朝,秦人与商人族类相近而始终为殷奴隶主忠心效劳。在推翻夏的战争中,秦去夏归商,为商汤的御——高级奴隶,参与战争,败桀于鸣条。仲衍以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受到商奴隶主的重视,使嬴姓显贵,成为诸侯。中(氵+橘-木)为保卫殷的边陲,来到渭水中游一带。其子飞廉、孙恶采都忠诚地服事于殷纣王。以致后来周武王伐纣,并杀恶来,飞廉则为殷人殉死了。这说明秦人在殷代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周初,秦人成为周的氏族奴隶。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的时候,居留在东方的秦人也参与了。叛乱被平定后,周对参与叛乱的“顽民”强迫逐出原居留地。秦人或迁往黄淮流域,或迁往西方。迁往西方的秦人与为殷保西陲的柔人结合起来,最后来到今甘肃天水附近,这些人就是秦人的直接祖先。周穆王前往西天巡游,秦人造父曾为他驾车。周孝王时期,秦人居住于今甘肃天水地区一个叫犬丘的地方。他的首领非子善于养马。周孝王就让他到“淠渭之间”(今陕西扶风和眉县一带)负责养马。由于养马有功,马繁殖很快,周孝王封秦为“附庸”,准许他们在秦地建筑城邑,以便继续祀奉嬴氏的祖先。秦之得名,从此开始,秦嬴也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周宣王时期,封秦的首领秦仲为大夫,命他率秦人去西方攻打戎、狄。公元前822年,秦仲在伐戎中丧命,他的儿子庄公又领兵7 000人伐西戎。秦庄公被封为西陲大夫。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即位,面临戎狄的进攻,他一面与戎联姻,一面迁都沂邑,向东发展。公元前770年,西周终于在戎、狄的联合进攻下灭亡了。周平王仓皇逃往洛邑,在那里建立了东周,因护送平王的诸侯中有秦襄公,周平王把歧以西之地赐给了秦,并封秦襄公为诸侯。
周平王东迁以后,当时在今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非常活跃的戎、狄,就成为刚刚立国的秦国的主要对手。秦人要走出西陲故地,控制关中的丰歧之地,还要靠自己的努力。继襄公而立的文公,于公元前761年,东猎至“淠渭之会” (今陕西的眉县附近)。公元前750年,文公扩地至歧,才真正控制了“歧以西之地”。歧是周人的根据地,又叫周原,农业生产很发达。秦国占领了歧以后,又接收了“周余民”。从此秦国在原来周人的地盘上,利用周人的生产技术,使秦人由游牧经济逐渐转入了农业经济,从而奠定了自己发展的基础。为了消灭关中的戎、狄,扫清东进之路,秦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至秦庄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秦国基本上控制了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的整个关中的渭水流域。秦德公时,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雍成为秦国数百年的政治经济中心。到秦穆公统治时期,秦国得到了重大发展,夺回了晋河西之地,将其势力扩展到黄河西岸;伐茅津之戎、陆浑之戎,势力达到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带;伐西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足以和中原大国抗衡的国家。秦国东进的主要对手是晋国。于是秦与楚长期结盟,共同对晋。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之战,秦大胜,俘获晋惠公。因灭晋的时机尚未成熟,秦穆公释放了晋惠公,与晋讲和,并得到了晋河西之地。公元前638年,秦穆公从楚国迎来了在国外流亡了19年的晋公子重耳。次年,晋惠公死,怀公即位。秦穆公适时地护送重耳回国夺取王位。晋国在晋文公时期实现霸权,秦晋出现和好局面。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乘机攻晋,但进展不大。秦穆公死后,从公元前621年到公元前536年的80多年间,秦晋间不断爆发战争,秦国胜少败多。春秋时期大国争霸进入末期。公元前546年,宋国的向戍倡议晋、楚等国“弭兵”,并联络14个诸侯国在宋国召开“弭兵大会”。秦国也参加了这次大会。各国都感到有必要彼此暂时息兵,集中力量维持国内的统治。正在这个时期,秦国出现了一位关系到河东裴氏诞生的重要人物,他就是秦公子鍼。
唐代河东裴氏碑刻、墓志,凡提到裴氏直接祖先的,都众口一辞地说是秦公子鍼。现将唐代河东裴氏墓志中的有关内容摘要如下:《裴(扌为)墓志》:“其先,帝颛顼之苗裔,周封为秦,秦
景公母弟日鍼者,始居于晋,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
《李公故夫人河东裴氏墓志》:“昔秦鍼出奔,晋封受氏,厥后繁衍,贤良间生。”
《于公故夫人裴氏墓志》:“初,伯益为虞以掌山泽,自任好有国以霸诸侯。鍼适晋食裴,因以命氏。”
《裴宥墓志》:“其先,秦景公之母弟,自秦归晋,封于同川,因而得姓。”
《裴耀卿神道碑》:“伯益裔孙非子,周封于秦。自桓公少子鍼,去国食采于晋,其邑日(非邑),遂为氏焉。”
《裴希(忄享)神道碑》:“有若颛顼遵昌源于长流,有若大费启洪基于敷土,后子保河汾之邑,非子据(氵开)渭之封,千乘由其克昌,三牢所以能霸。”
《裴光庭神道碑》:“伯翳(益)之后,与秦同姓,始封于裴,因邑命氏。” 《裴皓墓志》:“自高阳发系,伯益开基,食采于裴,因而命氏。”
《李妻裴氏墓志》:“折远构于秦邦,启崇基于晋邑。”
《裴利物墓志》:“越我元子,秦贵公子,有德于晋,晋实美报,利建于裴矣。裴,地名也,在河之东,氏望自此著耳。”
以上墓志资料大致可以说明,唐代河东裴氏的传人都公认秦公子鍼就是他们的直接祖先。
秦公子鍼,又名伯车、后子、秦穆公之玄孙、秦桓公之子、秦景公之弟,《史记·秦本纪》称他为“后子鍼”。秦景公统治时期,秦的国势衰落,在与晋国的对抗中,秦屡吃败仗。秦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晋悼公会合齐、宋、卫、郑、曹、邾、腾、薛、杞、小邾等诸侯共同伐秦,深入秦的腹地,败秦师于械林(今陕西华县附近)。这时,晋国国内的矛盾也愈来愈激烈,再也无力向秦进攻。秦国也急需得到喘息的机会,谋求国内的发展。秦景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0年),景公亲自到晋国,与晋平公重结盟好。然而景公回秦后又背弃了这次秦晋之盟。公元前549年,晋国又派韩起到秦,试探再次媾和的可能性。秦景公三十年(公元前547年),秦国也作出反应,派后子鍼到晋国谋求媾和。晋国对秦国的这次媾和活动非常重视。晋大夫叔向指定老练的行人子员参与这次媾和谈判。行人子朱三次请求参与其事,并以利剑相威胁,叔向都没有同意。叔向说:“秦晋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晋国赖之;不集,三军暴骨。”后子鍼代表秦国执行这次重大的外交使命,说明他在秦国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和外交才干。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对各国都有影响的重大事件,这就是宋国的向戍约合晋、楚、齐、秦等14个国家在宋国召开“弭兵”大会。秦、晋都欣然赴会。也许正是由于这次大规模的弭兵活动,使秦、晋两国都认为单独进行媾和谈判,已经暂时没有必要了。弭兵大会达成协议:中小诸侯国要对晋、楚同时朝贡。齐、秦与晋、楚保持同等地位。齐与晋、秦与楚继续保持联盟。这次弭兵大会实际上是晋楚平分霸权,晋、齐、楚、秦同为势均力敌的头等大国。从此,大国间规模较大的战争暂时停止了。
战争暂时停止了,在外交活动中显露锋芒的后子鍼在国内的噩运却开始了。对后子的恶言秽语扑面而来:什么受桓公宠爱,视鍼和景公犹如二君呀,什么后子鍼富比王室呀,等等。后子鍼的母亲担心景公会捏造他的罪状而加害于他,就让他赶快逃离秦国。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后子鍼出奔晋国。《春秋经》在这一年书曰:“夏,秦伯之弟鍼出奔晋。” (注曰:“称弟,罪秦伯。”)后子鍼带着千乘车辆来到晋国,作为送给晋侯的礼物。他不是不爱自己的祖国,而是为了暂时避开景公的迫害。他到晋国以后,在黄河上架设了连接两国的舟桥,准备在景公的后嗣继位以后再回去。当时,楚公子干也出奔在晋,太傅叔向让后子鍼和公子干享受同等的待遇。按照晋国的规定,大国之卿来了,给一旅之田,即500名奴隶和500顷田;上大夫来了,给一卒之田,即100名奴隶和100顷田。秦、楚二位公子都是上大夫,所以给予一卒之田。晋司马侯问后子鍼说:“你的车辆全在这儿吗?”后子回答:“这些车辆就够多了。若是我的车辆少,何至于今天在这里能和你相见呢!”司马侯把后子的这番话告诉了晋平公,说:“秦公子一定会回去。我听说君子能知道过错,必定前程远大,前程远大,上天也会赞助他。”后子去见晋国相赵孟。赵孟问他,准备什么时候回去?他说:“我是躲避迫害才逃出来的,等到新的国君即位,我就回去了。”赵孟说:“秦君怎么样?”后子说:“无道!”赵孟挑衅性地逼问说:“秦国会灭亡吗?”后子回答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世无道,国家不一定会灭亡。一个国家立于天地之间,使它成功的力量是很多的。如果不是连着几代坏下去,是不容易亡国的。国君无道,而年和熟,老天保佑,短期内不致于灭亡。”后子鍼身在晋国,心系秦国,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秦景公立四十年卒,子襄公立。。公元前536年后子鍼又回到了秦国。
秦后子鍼在晋前后6年。晋平公将他安置在同川之裴中,赐给他100顷甲地,并因邑命氏,他被称为裴公。后子鍼就是裴氏的开山鼻祖。他虽然回秦国去了,但是在晋国同川之裴中,留下了他的后代。
裴公公子鍼在裴中立足不久,公元前536年秦景公死,他按原计划匆匆回秦国去了。留下他的后代在同川之裴中继续从事艰难的创业活动。这以后,他们所依赖的晋国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动。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阵痛中,晋国国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晋国正在悄然兴起的六卿:韩、赵、魏、智氏、范氏、中行氏,逐渐强大起来,而晋公室日益卑弱。公元前497年,韩、赵、魏、智氏共同驱逐范氏、中行氏出晋国,并将其彻底消灭。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又联合起来消灭了智氏,三分晋国,自立为诸侯。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国为诸侯,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
战国的变化尤为深刻。政治上激烈的动荡和分化,战争的接连不断,使普通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裴中所在魏国,起初定都安邑,但在公元前361年就迁都到大梁(今开封市)去了。在秦、韩的交攻之下,裴中这块地方很不安宁。直至秦统一,裴氏还在原地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