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另一麵》五十年前的震撼影像蒙敏生是一個記錄者,但他的攝影絕不僅僅局限於記錄。真正的“左派”總是前衛的,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芒。一個強烈地受到為勞苦大眾謀福利的理想主義感召的人,不會僅僅滿足記錄革命和底層痛苦,於是他的攝影中出現一大批先鋒性的、創造性的主觀作品,其內容和水準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2006年12月,本組作品以《革命與浪漫》為題出現在連州國際攝影節上,並獲得了這屆攝影節的金獎。中外評委沒有爭議地將這個獎頒給了蒙敏生,這是對他的攝影在藝術和攝影史上的一個肯定。 首先,塵封四十年的作品一經現世,中國的攝影史恐怕隨之要改寫一筆。因為當今中國走紅的前衛藝術家們運用的創作式樣,蒙敏生竟然是在1960年代就大量運用。他營造他想象的、理想的、典型的生活情態。這不是簡單擺拍,而是真正的到位的創作,在技術上也很成熟。 其次,其香港身份(地點、模特、作者)又使作品平添一層含義,使作品的內涵和想象有了國際背景和與大陸對照的意味,其中的意義豐富而魅人。 蒙敏生的攝影有極大的寬容度,作品中也有不少擺拍的美人,讓我們看到那花樣年華的一麵。這是內地當時不曾有的,和革命的理想放在一起,又多一重味道。革命和浪漫的組合,出於編者的有意,卻也是當時他生活的兩方麵,它們一起構成真正“左派”的古典價值體係。 這組作品是造詣高超的藝術品,但我們仍然可以當曆史來讀。無論是布景擺拍的“擬革命”,還是風姿綽約的美人,都可以給我們許多信息和思考 香港的地理風貌就是“山海之間”,香港的前世呢?香港人總是說,香港本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就像我們說現在的深圳 “原來是一個小小的漁村”一樣。所以,漁村、漁民就是香港的根,海洋則是香港的母親。在蒙敏生的攝影中,漁村漁民占有較大的比重,其中又以大澳漁村著力最多。香港的漁村漁港分布在大大小小的離島上,在香港海域被稱作“離島”的島嶼有兩百多個。一個“離”字凸顯了它們在地理和文化上的邊緣性質,正因為 “離”,像大澳漁村至今還居住著古代南海船民的後裔,部分保存著早期香港的漁村風貌,成為香港的曆史標本和懷舊之地。 作為國際大都會,香港是時尚的,但香港也有十分傳統的一麵。1960年代,香港剛剛步入工業化的軌道,此時,表象的民俗樣式都表現得十分完整,而更重要的是,人們對傳統精神的倚賴程度始終較高。在精神層麵,中國傳統的倫理觀、道德觀和家庭觀在香港的傳承要超越大陸。雖然一百年裏一直處於多元文化的侵潤中,但香港始終保持著中華文化脈絡的主流地位,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嶺南文化特色。作為經濟自由港和法製較為完備之地,香港為多元文化的保存提供了土壤。再者,香港擁有的眾多離島的自然地理條件,也為傳統文化麵對現代社會的侵蝕起到了一定的屏障作用,所以直至今日,傳統文化在香港的離島上表現得更為突出一些。 內涵很傳統,衣著很時尚。一色的喇叭褲,是幾年後流行於大陸的先聲。 就要做擔水、劈柴、洗衫、煮飯、喂豬和帶弟妹等家務。 門口的春聯是“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橫批是“向陽花開”。 1960年代,香港的主要城市區域是港島和九龍,中西建築環抱維多利亞海灣,一派青山碧海、中英文化交融的城市風貌。自1970年代起,香港以驚人的速度崛起,香港的城市與人口增長的矛盾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於是開始在新界建設新城,先後有十一個新城建成。正因為多山,使城區之間產生了適當的舒密分割,密集的高層建築與周圍起伏的山嵐形成了緊湊和舒朗的鮮明對比。 二戰之後,香港步入工業化的軌道,快速地由一個港口變成為一個以工商業為主的資本主義社會。工商業的高速發展也使得勞工群體迅速增長,而勞工與資本家及統治者亦一直不斷角力。1960年代,勞工的權益、福利和生活水準得到逐步的改善,但就整體而言,勞工階層沒有同步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仍然處於社會的下層,但香港經濟起飛的首要功臣正是成千上萬拿著低薪苦幹的普通勞工。1970年代,香港電視節目《獅子山下》是表現升鬥市民生活的寫實故事,其主題曲在香港深入人心,廣為傳唱,表現了香港人生和精神,也十分感人—— 難免亦常有淚 我們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 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 同處海角天邊 攜手踏平崎嶇 我們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 不朽香江名句 香港的“左派”和大陸的“革命群眾”是有相當的差異的,但他們的狂熱也曾導致過群體性的癲狂,比如1967年5月,香港“左派”在大陸“文化大革命”的波及下,舉行了一次對抗英國殖民政府的暴動,當時的參與者稱之為“反英抗暴” 。事件由最初的罷工、示威,發展至後期的暗殺、放置炸彈。結果五十一人直接在暴動中喪失性命,另外有超過八百人受傷。香港“左派”的社會、經濟、組織、思想背景都很複雜,當有專著論述,本節圖片僅為讀者了解這段曆史提供一個線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