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剑:北大毕业生月薪八千为何被父骂?

 指间飞歌 2012-07-14

张剑:北大毕业生月薪八千为何被父骂?

作者:张剑

“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近日,一名北京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在北大未名BBS上发帖称,自己只找到了一份月薪8000元的工作,被父亲恶语相加,家人觉得他很“丢脸”。该帖引起北大学生以及微博网友的强烈共鸣,不少学生纷纷“吐槽”。(7月13日《信息时报》)

这一声“对不起”的背后,是两代人的辛酸与无奈。于孩子来说,在“潜规则”、“萝卜招聘”盛行的逼仄现实里,能找到一份月薪八千元的工作至少不算是太差的结局。而之于父亲来说,作为顶着中国最高学府光环的研究生,其毕业后理应是“商场”和“政界”的佼佼者,对他们来说,“挣大钱、当大官”本该轻而易举。

然而,当父亲的“高期望”遇上儿子的“低标准”,两代人的价值评判便产生了根本性的对立。父亲要求孩子“当大官、挣大钱”,孩子则坚称对物质没有太大的欲望。在这一高一低的价值审思中,父子间的矛盾便异化成了赤裸裸的语言暴力。只是,二者表达的路径各不相同,父亲选择的是恶语相向,儿子则是通过发帖倾吐心中的烦闷,以引发网友的共鸣。

网络有言,有多少对不起,最后都成了没关系。更何况,虎毒不食子。我相信,这位父亲,最后一定会原谅自己的儿子,接受八千元工资待遇的现实。可是,这个事件折射出来就只是一句“对不起”那样简单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究竟是谁该向这位父亲说声对不起?

首先,应当是教育。这些年来,不管是显性的学校教育,还是隐性的社会教育,似乎都在潜意识里给家长灌输这样一个理念:孩子一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进名校才能找到好工作、北大清华出来的必能成为精英阶层。在这样的影响下,一旦某个家长有个在北大读书的儿子,那么,他对孩子的期望指数便会直线上升,他的自我优越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然而,一旦他们的期望遭遇寒冰,他们便会把所有的怨恨倾泻给孩子,此情此景,难道我们的教育,不该向他们说声“对不起”么?

再次,应该是这个在北大读书的儿子。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他不可能不知道当今社会衡量成功的价值标准早已不是金钱和权力,他也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和父亲之间存在着多元的价值碰撞。在这样的背景下,假如他能够及时地与父亲沟通,和父亲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通过交流逐步消除两代之间的代际矛盾,我想,作为一个父亲,他也不可能如此“蛮横”。

最后,这位父亲也应该向自己说声对不起。虽然说在现阶段的中国,培养一个孩子上学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感同身受。然而,这并不能成为设计孩子人生方向的砝码,毕竟,后面的路,还得靠孩子自己去走,过多的干涉,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时候反会弄巧成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