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这句民谣说的是山西南部黄土高原一带特有的民居形式—-地窨院。地窨院即在平地上挖下一个巨形的四四方方的大坑,坑深达十米以上,在坑的四壁打上窑洞,人们居住其中。山西黄土高原地貌和山西文化造成了多种独特的民居,山西平陆县的张店镇,就曾经是一个以地窨院为主的村落。当地人世代居住、习以为常的别具一格的地窨院成为山西村落景观中颇具风情的一种民居,每每让初识其貌的游人叹为观止,感觉到新奇而有趣,因而也倍受国内外民俗学、人类学专家的重视。
地窨院印象 布局精巧 别有洞天
平陆县地处山西最南端,境内沟壑纵横,自古就有“平陆不平沟三千”的说法。特殊的地形,加之黏稠的土质,使这里的地窨院非常普遍,我慕名来到平陆县张店镇,探访闻名遐迩的神奇“地窨院”。从马路边走入村中,只见一棵大树上订有个小牌子,上写有不大的三个字“地窨院”,走近看到的却是一个大方洞,从里面隐隐传出说话声、犬吠声、鸡鸣声。这个院子十分精巧,站在坑边便可将院内情形一览无余。“大方洞”里有窑洞模样的房屋,布局有点儿像北京的四合院。整个院落十几米见方,分割十分规整。与北京四合院稍有不同的是: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一个需要各种砖、瓦木材来搭建,一个只利用了当地的黄土即可成型。 虽然找到了地方,但要进去却成了难题。我在“地窨院”四周走了两圈,却不见入口。奇怪的举动引起了一位路过的村人的注意,当他得知我的来意后,很痛快地将我领到一个很不引人注意的入口。通过一段缓坡,再钻过一个地道式的门洞后,终于来到了“地窨院”。置身其中,抬头观望,只见蓝天被“切成”了正方形,颇有坐在方井观天的感觉。 带路人自我介绍说,他叫王守贤,60多岁了,是院子的主人,一直在村里从事兽医工作,这个院子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他的孩子们都已经搬了出去,只有他和老伴许月菊不习惯住瓦房,仍坚守在地窨院中。院子大约七八十平方米,中间一口旱井,用青石板盖着井口。院子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扯着几根绳子,上面挂着等待晒干的海带。扫视了一周,发现这座院落共有十个窑孔。正中间的窑洞向阳,还有半间窑洞的门隐在里面,有个诗意的名字叫“挂月”。其他的窑洞分别用来储粮、储物以及过去饲养牲畜。而在正南方的院门门洞旁,为防雨所设的排水道清晰可见,老王说这条排水渠通向不远处的一条土沟。跟着他再走上去,来到院外窑洞上面的打谷场。搬开一块石板露出一个洞口,他告诉我说,这个洞口直通窑洞,打完谷子后,可直接从小洞将粮食灌入窑洞,省时省力,十分方便。
地窨院建造 依地就势 历史悠久
老王算是村里的文化人,他告诉我们,他的院子现已被列入保护行列,所以,他就有责任把这宝贵的民居保护好,闲暇时也对地窨院文化做些研究。说起 “地窨院” 如数家珍,他说, 这种院子又称“下沉式窑院”、“天井窑院”,当地村民俗称“地坑院”。其建造方法是,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方形的几十平方米的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正窑和左右侧窑,一侧挖成人畜上下出入的斜坡通道。地窨院四周的墙壁上,用砖砌起崖面,用瓦挂起窑檐,修建有窑腿。窑洞装有天窗,便于通风。窑洞内,用石灰抹平,刷成雪白的墙壁。院内一般都挖一口深达10米左右的渗水井。下雨时,雨水自然流入井中,避免造成院内积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井中储存的水可以调节院里的气候,用来浇灌院内种植的果树、花卉、菜地等。由于院中小气候所致,植被发芽早、落叶迟,生长茂盛,郁郁葱葱,院中的空气因此也颇为清爽。 地窨院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的?老王说,他听村里老辈人讲,自己也看些资料,地窨院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地窨院的产生有它特殊的条件,那就是适合打窑洞土质,而地处黄河中下游的黄土高原,是最适宜建造地窨院的区域。最早的时候是挖个坑下去居住,避寒挡风。后来人们受老鼠打洞的启发,逐渐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地窨院。在晋南到豫西这一片黄土高原上,地势平坦,没有山崖可以依靠,缺少自然垂直地形开凿靠山窑。但黄土高原的土壤结构多为卧性粘土,比较坚实,具有直立性,适宜建造生土建筑,又为挖窑洞提供了可能。这使得当地人最终创造了地窨院的独特民居建筑。地窨院在四千年来一直成为当地人民最重要的居住形式,也成为一个传承四千年的古老建筑文化。
地窨院生活 四季宜人 好处多多
老王十分热情,领我们在院里上下参观了,又把我们让进窑里,窑洞很深,主人家收拾得干净整洁,靠窗的是土坑,墙上贴着有乡土气息的墙围纸,还有色彩鲜艳的年画,最显眼的是土坑对面的桌子上,一张放大的照片,山西省长王君坐在院中间,正在和老王一家亲切交谈,一个农民能够和省长合影,那该是多么大的荣耀!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与省长的合影照,还看到了他们与外国人的合影照,有日本的、美国的、新加坡的、马来西亚的……世界各国国家都有,好像不是人家到这里来旅游,倒像似他们在世界上周游了一圈。老王十分自豪地说:“2009年9月9日,省长来平陆考察,就来的是我家院子里,说明我的院子保护的好!” 老王十分健谈,说起地窨院的今昔,感慨很多。他说之所以不愿意离开地窨院,是因为这里冬暖夏凉。冬天在地面的瓦房里要用很多煤来烧火炕添炉子,但在窑洞内捡点炭就能把整个窑洞烘得暖暖的;夏天地上气温三十多度的时候,住瓦房里会热得浑身是汗,但住在地窨院的窑洞中,睡觉时还要盖棉被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深陷地下10米的特殊建筑,成了野兽的天然陷阱。早上起来,看见院中有摔下来的狼和狗熊,是常事。现在虽然看不见这些野兽了,但是农民们走到自家的窑顶晾晒粮食,那真是天然的打谷场。老王还总结了地窨院的三大好处:一是隐蔽性好,住着安全,从远处看过来一片荒野,如无人之境,待近前二十多米才能看到地窨院的上边沿,故为古代躲避战乱和贼匪的好地方。二是实用性好,住着舒适,窑洞内冬暖夏凉,温度宜人,一旦有事吃粮吃水无需出院。三是屏障性好,可避风沙,黄土高坡冬春风雪多风沙大,但对地窨院几无影响,农妇可安然在炕头飞针走线。真可谓“躲进小院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地窨院现状 沧桑巨变 亟待保护
这座地窨院现在只住着王守贤、许月菊夫妇两口,他们的三个儿子都在外边做生意,有的在城里买下房子,有的在村里盖起了房子,对地窨院他们没有太多的留恋。只是逢年过节回来看看住在地窨院里的父母,尽尽做儿女的孝心。两位老人担忧地说,也许,等我们百年以后,他们就再也不会到这座地窨院来了。老人的担心不是没有原因的,现在的年轻人,连农村都不愿呆,谁还会到地窨院来?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很多古老的地窨院渐渐被人们填平,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地面上搭建砖瓦房。当地有这样的习俗,儿子娶媳妇的时候,通常会被女方家要求在地面上盖一座房子。但政府拨给的土地是有限的,在没有新地的时候,有些人会填平自家的地窨院。老王叹口气说,“我们村,曾经也是一个地下村落。那个时候,大概900多户人都住在地窨院中。不过现在只剩下300多户了,而一些留存下来的地窨院,也因为年久失修,大部分都快不行了。” 从参观和老王的讲述中,我深深感受到,地窨院虽然是一座普通的民居,但它体现了人民的创造力,包含的是一种民俗文化。地窨院作为典型的农耕文明的产物,虽经沧桑巨变,但这种民居文化形式依托于小农耕作经济基础的本质没有改变,居住其中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起居至今仍严格地遵循着传统文化的礼仪规范,其中保存了十分丰富、完整的历史文化信息。 说到后来,老王眉头稍稍舒展开来,告诉了我们他的喜讯,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视,当地政府为保护好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开始联合当地的居民,搞保护性民俗特色旅游产业,而且这种建筑形式已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此同时,政府还给予地窨院居民一定的资金扶持。说到这里,老王拿出了一个大红本,正是被列为保护院落的证书,看得出来,老王眉梢眼角流露出的笑意。在此,我们应当感谢他们,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民俗文化才能够绵延不绝世代相传。
从王家地窨院出来,看到头顶白花花的太阳,我竟恍若隔世,真是洞中一日,世上千年,在地窨院短短两个钟头,我居然有了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好像我就生活在这座地窨院里,好像那一孔孔窑洞也曾有我的身影……一座地窨院的历史,就是一部时代的变迁史!
攻略: 交通: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张店镇位于平陆县城北约14公里处,距运城市18公里,与河南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运三(运城三门峡)高速可直达张店镇。县城平陆有发往张店镇的乡村公交车。 住宿:运城、平陆有各种档次的宾馆酒店,张店镇有特色地窨院可接待住宿。 特色小吃:张店羊肉泡、火烧馍、农家饭 周边:运城死海 关帝庙 普救寺 鹳雀楼 黄河大铁牛 平陆三湾天鹅湖
3.
4.
5.
6.男主人王守贤
7.翻拍 。2009年9月9日,山西省长王君坐在院中间,正在和老王一家亲切交谈。
8.女主人
9. 10.
11.
12.
13.
14.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