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教案
选用教材:《》施用范围:汉语言文学本科
?
?
第二章语音
【教学目的】
认识语音的属性,掌握人类发音的基本原理;认识元音和辅音的特点及区别;掌握音位的归纳规则,能划分音位;能用国际音标给普通话注音;了解语流音变和历史音变的情况。
【基本概念】
音素、国际音标、音位、超音质音位、调位、量位、时位、音位变体、条件变体、自由变体、典型变体、区别性特征、音节、语流音变、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基本理论】
一、语音的性质(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
二、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三、归纳音位的原则
四、音质音位和超音质音位
五、音位的组合和聚合
六、音位系统的内容
七、语音的发展演变(语流音变和历史音变)
【重点难点】
一、用国际音标标注普通话
二、确定音位的基本原则
三、音位的区别性特征
四、音位的组合规则
五、语流音变的具体表现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
【所用课时】
1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章语音
第1学时
一、语音的性质
(一)什么是语音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含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表现形式)。
它使语言成分物质化→语言的载体,与意义一起构成语言符号(语言借助语音实现交际职能,听者和说者共同借助语音进行沟通交流)
与其他声音对比,语音的特点:
(1)自然界声音:风、雨、敲门声→不是发音器官发出,不表示特定含义
(2)动物声音:发音器官+特定意义→对环境的即时反应,不能组合,不表思维
(3)人的声音:咳嗽、呵欠→自然反应,不能形成符号,不表示意义
语音学:研究语音的科学,从多种角度去研究:普通语音学、具体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实验语音学
(二)语音的性质
语音是一种声音,语言交际活动的链条:编码发出传送接收解码
其属性分别与听觉学、心理学、发音学、音响学相联系。
语音传递要素 语音的属性 语音学研究 发音 生理属性 发音学 传递 物理属性 音响学 感知 社会属性 听觉语音学
1、生理属性
人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决定了语音的区别:不同种族器官一致→选择不同语音表示语义→不同语音系统
人类的发音器官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动力部分、发音体、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
(1)动力器官:肺和气管
人类语音一般是靠呼出气流发出的→呼气音(少数语言[非洲南部]利用吸气发音:缩气音、反音)
(2)发音器官:喉头、声带
喉头的几块软骨如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勺状软骨、会厌软骨及连接它们的肌肉;声带(是否振动)
(3)调节器官:口腔、鼻腔和咽腔(其中口腔最重要)
口腔:上下唇、上下齿、上下腭、小舌、舌头(最灵活、最重要的发音器官)
鼻腔:鼻化音、鼻音
声带、唇、舌头、软腭、小舌、下颚→主动发音器官(自由活动)
齿、齿龈、硬腭等→被动发音器官(不自由活动)
2、物理属性
同自然界的所有声音一样,语音也是由于物体受到外力的撞击而振动发声的,因此具有一般声音的特点,从物理属性角度看,语音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个方面的要素,一般称为语音的四要素。
物体振动→声波→听觉器官感知→物理现象
(1)音高:决定于振动频率(快慢)振动快→频率高→音高
人类语音的音高取决因素:声带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人们可自行调节:16—20000赫兹)
音高的作用:构成声调和句调(汉语靠音高变化区别意义;也可表达特定语气或感情色彩)
思考:听别人说话,在没有看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能听出是男子说话还是妇女说话?是大人说话还是小孩说话来呢?请结合语音知识加以说明。’][x]→排除障碍的方法不同
C、共鸣器形状不同。大提琴和小提琴的音色不同。[i][y]→唇形的圆展、鼻腔的开闭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上述三种方法,发出不同的音色。
(5)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者是从不同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的四个成分,但总的说来,音长、音高和音强三者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音色是最根本最本质的,任何语言的语音系统都是以不同音色的音色为其最基本构成,其他要素则不占据主要地位。音色的变化最丰富,可以满足人们区别各种意义的需要。
3、社会属性(语音区别于其他音的最根本性质)
在语音的属性之中,语音的社会属性是根本属性,或者说是本质属性。因为:只有社会属性才能使语音和其他声音区别开来。
语音的社会属性就是看什么样的语音在怎样的系统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如:音位最小的语音单位具体语言中区别意义
语音的社会性表现(与语言的社会性表现相参照):
(1)语音符号的音义结合是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语音都有意义,音义结合不是个人决定的,是全体社会约定俗成的。
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太阳(日头、老爷子、sun、hi[日语]);同一个音可以表示不同意义
(2)语音系统是由社会决定的。
任何语言和方言都有独特的语音系统;即使物理、生理属性相同的现象在不同系统中的作用也不同。→这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如:汉语有卷舌音,但大部分方言无浊音;英语有浊音,但无卷舌音。
这些差异不是发音器官不同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的,而是不同民族、地区、团体各自选择了自己的系统→所以,经过训练,可以相互学习不同的语音(汉族人学颤音;西方人学会四声→社会习惯改变)
思考:北方人大多会发卷舌音声母zh、ch和sh,而大部分南方人不会发这三个声母,或者发音很费劲,是不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发音器官构造不一样??])
(3)一个字母多个音素(a→?、ei、?)
(二)音素的记录
分析语音→记录下来→书面符号(记录语音的符号就是音标)
1、音标:广义的音标指一切标记语音的符号(国际音标、音位音标、音节音标、语音结构音标)
汉语拼音日本假名汉语注音字母
狭义的音标指标记音素的音标→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分宽式音标和严式音标两种)
世界上最通行的音标是国际音标。(重点注意汉语拼音方案中的符号同国际音标符号的区别)
2、国际音标的优点:1888年,“语音学教师协会”(国际语音协会)
(1)标音准确:音素与符号一一对应,便于准确记音
(2)符号简单易学:国际通行拉丁字母,便于学习使用
(3)使用灵活:有很多附加符号,可以记录人类一切语音。如鼻化音、唇化音等。
国际音标所用的符号主要采用拉丁字母,拉丁字母不够用时则采用反写、倒写、合用、增添附加符号、用小写尺寸的大写字母等方式解决。要求掌握常用的国际音标的书写及认读,要求用严式音标注音。要特别注意汉语拼音方案中的符号同国际音标符号的区别,不能混淆,例如拉丁字母b.d.g.h在国际音标中代表的音素都不是汉语拼音,普通话中没有这些音。要求掌握严式国际音标,因为后面讲互补、讲音位变体必须使用严式音标来表述,所以给汉字注音也要求用严式音标。
(三)音素的构成:元音和辅音
1、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1)气流在发音通道上有无障碍(元音无,辅音有)→最主要区别
(2)发音器官各部位的状态(元音:各部位均衡;辅音:成阻部位紧张)
(3)声带是否振动(元音:振动;辅音:不一定振动)
(4)气流的强弱(元音:弱;辅音:强)
(5)是否是纯乐音(元音:纯乐音,响亮;辅音:乐音+噪音,不响亮)
(6)能否自成音节(元音:自成音节;辅音:一般不能自成音节)
2、元音
(1)元音的特点(与辅音相区别):声带振动、气流不受阻碍、可以自成音节
(2)元音的分类:区别不同元音主要根据共鸣器形状→主要是口腔形状(与唇、舌的状态有关)
每个元音又具有自己的特性,根据口腔里舌头起作用的部位,可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和舌尖元音两类。
发元音时,舌面起调节气流的关键作用,所以通常说的元音即指舌面元音。
舌尖起作用的舌尖元音(普通话两个:舌尖前,舌尖后)
舌尖同时上卷,向硬腭翘起的卷舌元音(普通话一个)
舌面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形的圆展决定的。
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决定的。
A、舌位高低:分七级(高、次高、半高、中、半低、次低、低)→与口的开闭程度相关:开口大→舌位低
B、舌位前后:三类(前、央、后)
C、唇形圆展:两类(圆、不圆)
元音的描写必须综合三大因素的作用。[i]: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舌位图(补充)
八个正则元音(标准元音):四个极限音[i][u][a][ɑ];四个定位音[e][ε][ο][(]
普通话七个舌面单元音:[i][y][u][o][(][ε][A]
元音的种类:
A、口元音(主要依靠口腔)→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
B、鼻化元音(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流出)
C、松元音/紧元音:发音器官紧张程度的松紧可以区别意义
D、长元音/短元音:元音音长可以区别意义(广州话、英语)
第3学时
3、辅音: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并克服阻碍发出的音(成阻+除阻)
(1)辅音的特点:气流受阻、发音器官各部分紧张;发音时声带有时颤动有时不颤动
(2)辅音的分类
辅音音色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
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受到阻碍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肺部呼出的气流总要在口腔的某个部位受到阻碍,气流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例如发辅音[p],双唇闭合阻挡气流,发[k]时,舌后部抬起,与软腭接触形成阻碍。辅音的发音比较复杂,包括唇、齿、舌、喉各个方面。这些部位互相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发音。人类语言所能构成阻碍的部位约有十余种,汉语普通话有六种发音部位,从前往后依次是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
发音方法:发音方法就是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也能形成不同的音素。一般来说,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排除阻碍的方法。
第一、用送不送气、发不发声、通过鼻腔还是口腔排除阻碍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用形成和保持阻碍的方法分析,包括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所谓塞音,就是发音部位紧闭,阻碍气流通过而发出的音。’、n、l]与齐齿呼相拼时,就带有腭化色彩。“电”、“题”
C、唇化辅音:发辅音时伴随圆唇动作,一般在辅音下方(或右上方)加“w”。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常见,特别是舌根唇化明显。[kw、khw、gw]
普通话,多数辅音与合口、撮口韵母相拼时带唇化色彩。“都”“居”
D、清鼻音、清边音:声带不震动,然后经鼻腔、口腔的舌边流出,在辅音下方加“o”
汉藏语系中瑶语勉话多见。
小结:音素(元音、辅音)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单位,它着眼于语音的物理属性来分析所有语音共有的声学特征;着眼于生理属性来分析其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局限于语音的自然属性的研究
音素是孤立的考察语言片段在一次发音中切分出来的单位,是语言具体使用中的资料实体。
而要考察语音的社会属性(即一个音在怎样的系统中起到怎样的功能),还需要引出音位的概念。
第4学时
三、音系的基本单位——音位
(一)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在多次发音中划分出来的具有辩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它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且音位总是属于一定语言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研究音位就没有了意义。
1、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辩义功能)
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凡是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且具有辩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不同的音位。如普通话”度/tu/”、“兔/t’u/”、“怒/nu/”、“路/lu/”中的/tt’nl/与“巴/pA/”、“逼/pi/”、“逋/pu/”、“拨/po/”中的/A(uo/语音环境相同(韵母、声调),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意义,所以分别属于四个不同的音位。
2、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单位。
在区别意义的前提下,是最小的,不可以再切分的。如”听/t’i?/”与”灯/t??/”韵母不同,元音不同,还可以再切分→所以音位应该是/i//?/。
3、多次发音中归纳出来的语音集合单位。
在一次发音中音素和音位并没有什么区别→音位在一次发音中只能由具体的音素来体现。
多次发音→多个音素(一个音位总包含许多语音相同和相似的音素)
人的发音制约(每次不可能完全相同);语音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声音本身不同→却没有辩义作用(人们意识不到它们的区别)→当作一个音位
4、总属于具体语音或方言的。
每一种语言或者方言都有着自己的一套音位系统,这些音位都在具体的语言或者方言中起着区别意义的作用,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或者方言,它们的作用也就不存在。比如我们不能将英语中的音位和粤方言中的音位等同起来。
不同语言中,语音体系也不同→音素和音素的差异是否构成功能差别也不同→相同的音素进入不同的音系,其相互关系可能不同(每个语言/方言的音位及其内容不同)
英语[P][P'']不出现在相同的环境中,不会造成意义差别。people/speak→一个音位/p/
汉语则是两个音位。英语/p//b/两音位,汉语则没有对立。再如/n//l/的对立。
以上说明了语音的社会性→本质上是社会现象。音素能否区别意义取决于语言的社会习惯,而与实际音质无关(如苏州话/i//Ι/分两个音位;而成都、武汉/n//l/成一个音位)
一种语言里音位的总量很少,大多在15—50之间,以30左右常见→人们对发出的语音进行选择,组成有限的区别性单位。
补充:音位学说的创立
最早提出的是俄国人(波兰籍)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语音分生理和心理语音学。其学生克鲁舍夫斯基明确提出“音位”的名称,另一学生谢尔巴发展音位理论,使之自成体系。理论产生后向英美传播,英国的语音学家D·琼斯接受并融合本国学者斯威特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音位观;美国的萨丕尔、布龙菲尔德也注意到了语音德辩义作用,发展了音位理论;东欧、俄国的特鲁别茨柯依撰写了《音位学原理》→成为集大成之作。随着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又在研究中衍生出生成音系学,使音位理论深入拓展开来。
第5学时
(二)音位变体
同一音位往往包括很多音素→属于同一音位但却无辨义作用的不同音素就是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一个音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有不同的发音特点,表现为不同的音素,它们出现的场合不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互相替换后不影响意义,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就是这个音位的变体。
1、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条件变体
一个音位因受语音环境的制约而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音素。这些不同的音素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它们互相排斥,处于一种互补关系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条件变体的音位在语音上相似,就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又比如:zi.zhi.yi,三个音节的-(读音不同,出现的语音环境也不能互相替换,是互补关系,所以归并为/i/音位。?n]中,受韵头[i]影响→半低前元音/?/
英语清塞音/ptk/有两个变体:出现在词首读送气音[p''t''k''];出现在/s/和元音之间读不送气音由于它们不区别意义,所以都是/ptk/的条件变体。
(2)自由变体
自由变体是指能自由地出现在某种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不受条件地限制,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替换,不区别意义→虽然音质上存在差别,但该语言的人意识不到。
如:四川话、湖南话、湖北话/n//l/不分→/n/的变体;傣语[x][k'']可以替换。
一般地说,每个音位往往有几个条件变体(有些明显,有些不明显,可以忽略);但不一定有自由变体→无主次之分,共同构成一个音位。
2、典型变体和一般变体
能单独出现或出现频率较大的音位变体是典型变体。一个音位中只有一个典型变体,其余为一般变体。
为了标示方便,要给每个音位选择一个提示其语音特征的最常用符号→通常选择典型变体。
有时为了书写印刷方便,亦可采用通用符号表示音位。如
在宽式标音中往往标的是音位(典型变体),而其他变体则不再分别标示。
如鹅→/e35/在读音时可根据条件读变体的音[(35]
音位、音素、音位变体的关系?
(1)音位和音素的关系:音位和音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着眼于自然语流中的语音单位分类而言的)
区别:A、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孤立地考察语言片段在一次发音中切分出来的最小单位,不具有区别意义作用;音位是从特定音系中分析出来的具有辨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B、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和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侧重语音的物理、生理属性;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研究。音素就像人类共有的制造语音外表的原材料,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人从中取走不同的音素组成自己的语言或方音的音位系统。
C、音素只能从音质角度上切分,音位却可以从语音四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划分与归并。
D、音素是一次发音就可分析出来的,音位则往往涉及一类发音。
联系:音位是比音素更高一级的语音单位,音素是音位所使用的语音资料实体。音位是在音素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从不同角度看,可能是音位,也可能是音素。例如普通话的声母b和p,可以区别意义,是音位,但它们同时也是音素,具有一般音素所具有的生理、物理属性。’/分属不同音位。/b//p/则属于同一个音位。
这种对立包括所有音位之间的差异,每个音位都包含一些相似的音(音位变体),但必须与音系中全部其他的各类音形成对立并互相排斥才行。
事实上,如果仅靠对立原则,划分出的音位会有很多,所以还要对这些音进行合并归纳→互补原则
2、互补相似原则:同一语言或方言中,有相似或相近的几个音各有自己出现的语音环境,绝不出现在相同条件中,那么这些音的分布状况互补,就应作为同一音位的变体归并起来。
所谓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我出现在甲处,你出现在乙处,他出现在丙处,各守一个地方,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独立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以后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
如[a、A、α、ε]:a为前元音、A为单元音、α为后元音、ε用在[i][y]和韵母[n]之间→归为一个音位
其中,语音相似或相近是非常重要的(音感特征),它是们对本族语或本方言的语音的直接感受。
[i][(][(]三者在普通话中形成互补分布,且三者在发音上具有相似性→归并为一个音位。
如果音感差异太大,则不能归并。如[f][?]分布互补,但音质差别太大,所以不能合并。
思考:[t(t(’(]与[tsts’s][t(t(’(][kk’x]均构成互补分布→语音相似→能否合并?
舌面中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后(舌根)
3、随意替换性原则: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可以自由替换而无辨义作用的若干音位归在一起。
语音上不同的音素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并且在一切活语言环境中可以彼此替换,没有功能差别,那么就属于同一个音位的自由变体。如普通话[u][U][w]→/u/的变体;方言/n//l/→/n/的变体。
任何音系中,一个音位内的所以变体与另一个音位内的所有变体相互具有辨义作用→对立性原则是最根本的
互补相似性原则将条件变体加以合并;随意替换性原则将自由变体加以合并→归纳音位数目
作业:归纳下面的音位(使用方言)
1、[t(t(’(]与[kk’x]2、[n]与[l]3、[d]与[t]
4、[t(t(’(]与[tsts’s]5、[a]与[?](鼻化音)6、[i((]
补充:归纳音位有多种因素。赵元任在30年代发表《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一文,是早期音位分析理论的经典之作。他指出:对一种语言进行音位归纳,不能要求得出唯一正确的音位答案。归纳音位时,强调或侧重音位得不同方面,音位归纳的结果就回不同。比如,要求音位与音位变体之间的联系简单化,或要求音位成员之间在语音上尽可能地相近,或要求音位符号有最大的可逆性(见符得音),这样音位的数目就会偏多;如果侧重音位单位的经济简明,或要求音位符号的选择不超出常用的拉丁字母的范围,音位的数目就会减少。
第7学时
(四)音位的分类→音质音位和超音质音位
前面我们所讲的音位(包括元音、辅音音位)都是根据音质特征所构成的功能差别来考虑的,而不考虑其他方面的特征,单从音质辨义的角度归纳出来的音位就称作音质音位。
但任何一个音素又都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的统一体,每一方面的特征都可能构成功能差别→把根据音高、音强、音长的特征归纳出来的功能差别单位称为超音质音位。
音质音位:主要指元音、辅音音位。在语流中总是按出现时间的先后一段一段地排成线性序列→音段音位
超音质音位:不局限于一个音的音位,常附在音段音位的序列上面→超音段音位
在词平面上,超音质音位主要指调位、时位、量位。
1、调位: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高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由调位变体组成。(声调)
音高及音高变化在具体语言中被划分为一定数目的调位,每个调位在具体语境中至少有一个调位与之对立。
这是汉藏语系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成为区别形位、词位的语音形式的重要标志。
表现:一个音节中调位不同→语音形式不同→意义不同
(1)不同语言或方言中调位的数目不同。
(2)方言调位最少的是河北滦县话(3个),较多的是广西玉林话(10个)。福州、厦门(7个)
(3)普通话有4个调位→4种音高对比模式(高平、中升、降升、高降)五度标记法/55、35、214、51/
(4)邻近调位相互影响会产生条件变体→/55/(包括/44/、/35/等一般变体)→采用典型调位变体来表示
音高对比模式每个人要保持相对的一致性(相对性)
2、量位:具有辨义作用的音强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轻重音)
(1)它由量位变体组成。begin/bi’gin/(/12/、/13/、/23/……)
(2)构成量位的音强也是相对的,通常重读音节要读重些,只要造成轻重差别就可以了。
(3)一般只有具备自由重音的语言才可能有量位,重音位置固定的语言由于不能形成对立差别因此无量位。
(法语的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芬兰语的重音在第一音节;波兰语的重音在倒数第二音节)
(4)汉藏语系多属非重音语言。一般情况下,音强不能造成功能差别。
英语permit:重音在前一音节,名词“允许”;重音在后一音节,动词“允许”。
俄语mука:重音在前,“痛苦”;重音在后,“面粉”。
普通话的轻声比较特殊,如虚词“的、地、得、了、着、吗、呢”等,它有辨义作用,是一种弱化音节,但与音高、音长、音质都有关系
3、时位: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长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
(1)它也由时位变体组成(长短也具有相对性)
(2)英语中明显的长短元音的差别可看成时位的对比。Sit[sit]→seat[si:t]
(3)我国广州话和少数民族语言中有这种对立。辅音的长短差别也可以形成时位。
(4)普通话一般无时位。元音长短差异表现在个别“儿化韵”中→无普遍意义
第8学时
四、语音的组合和聚合
在一定的语流交际或语音环境中,语音总是处于各种关系中,最重要的也是组合和聚合关系。
(一)语音的聚合→(音位的区别性特征)
1、音位的区别性特征
音节的组合又不是任意的,受语音系统的制约→聚合规律的制约→具有相同特征的语音聚合在一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聚合体(音位→音素→元音、辅音)→怎样区别内部的各个成员?→区别性特征
一个音同其他音区别开来的语音特征→区别性特征(音位与音位;音素与音素之间都有区别性特征)
音位的区别特征就是能够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这个语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特征,一个音位实际上是若干个区别特征的总和。要求掌握常见音位之间的区别特征,并能结合具体的音位进行分析比较。
(1)音素与音素的区别性特征主要靠语音的发音的生理特征和声学特征来确定。(语流切分)
如辅音[p]是由辅音性、清音性、不送气性、塞音性、口音性、唇音性等特征聚合而成。
(2)具体音系中能将一个音位同别的音位区别开来的语音特征→音位的区别性特征
不同音位之间至少有一个区别的特征(它是音位内各个变体所共有的、与其他音位对立)相区别。
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是现代音系学的重要概念,对音位进行微观分析得出的最小单位,具体音系中最基本的区别性单位。
并不是所有的语音特征都能用来区别音位(与音素不同),不起作用的叫非区别性特征。
(3)因为音位总是属于具体语言或方言的,构成它的区别性特征同样受到系统的规定和制约。
如普通话/p/音位的区别性特征(五个)与英语/P/音位的区别性特征(五个)不同。
普通话:辅音性(与元音音位区别);双唇音(与非双唇音区别);塞音(与发音部位相同的非塞音如擦音/f/区别);不送气(与送气的/p’/区别);口音(与鼻音/m/区别)→/p//b/属于同一个音位
英语:辅音性(与元音音位区别);双唇音(与非双唇音区别);塞音(与发音部位相同的非塞音如擦音/f/区别);清音性(与浊音/b/区别);口音(与鼻音/m/区别)→/p//p’/属于同一个音位
(4)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按二元的偶分法来确定→区别性特征表现为二元的对立
一个音位实际上是一束区别的特征的集合。这些区别特征的核心是二元对立,斜线的左边用”+”,右边用”—”。音位描写可采用矩阵方式→便于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语言处理
音位
区别特征 i u y e a 元音性/辅音性 + + + + + 前音性/后音性 + - + 展唇音/圆唇音 + - - 高音/中音 + + + - 低音/中音 - +
2、音位的双向聚合和单向聚合
具有同一区别特征的各个音位构成一个聚合群。音位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一对或几对语音特征的对立。音位的聚合具有平行、对称的结构特点。’//m/
/t//t’//n/整齐对称分布
/k//k’//?/
送气不送气唇音性口音性
单向聚合:有的音位只靠一项对立特征与别的音位区别。如/(//(/仅是清浊的对立→孤立对立/单项对立
汉语普通话音位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中,往往出现不平行、不对称的现象。
①从聚合关系看,擦音不是每种发音部位都有,如双唇部位无擦音;唇齿部位只有孤立的一个部位/f/,不能与其它音位形成平行、对称系列。
②从组合关系看,/η/、/m/、/n/三个音位虽同属鼻音,但/η/只能出现在元音之后(不能做声母);/m/、/n/都可以出现在元音之前(能做声母),其中/n/还能出现在元音之后做韵尾,而/m/不能。三个音位在组合关系上既不平行,也不对称。
补充知识:音位的区别特征
20世纪50年代,布拉格学派(音位学派)创始人雅柯布逊在瑞典声学家方特和美国语言学家哈勒的帮助下,创立了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理论,他考察了上百种语言,从世界语言中概括出12对音位的区别特征。后人陆续增加,到乔姆斯基和哈勒的《英语的音型》,已经把区别特征发展到30多对。
12对区别性特征:
(1)元音/非元音(2)辅音/非辅音(3)突发性/延续性(4)急煞性/非急煞性
(5)粗糙性/柔润性(6)浊音/清音(7)集聚/分散(8)沉钝/尖锐
(9)降音/平音(10)升音/平音(11)紧张/松弛(12)口音/鼻音
(参看《语言学资料选编》p58—59)
第9学时
(二)语音的组合单位——音节
语音组合起来→形成更大的语音单位→表达复杂的语义内容→构成音节(有限性→组合规律的制约)
1、什么是音节
说话时自然发出的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语音结构单位,可由一个或多个语音单位(音位)构成。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在由音位的组合构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音节。
音位组合规律通常在音节范围内进行研究的,其组合特点表现在音节构造上。
普通话音节最少有一个音素,最多有四个音素。(音位通过具体的变体来体现→由音素构成的音节包含在由音位构成的音节中)[nA]→/na/(/na/、/nA/、/lA/、/nɑ/)
2、语音单位为什么要组合?
(1)语音单位是语言符号的组成元素→在语流中不可能孤立存在→形成各种关系
这种组合是音素按时间顺序所作的线性排列→音节是一连串声波形成的语音流
(2)语音单位(音素、音位)有限,语义内容无限→组成更大的语音单位表达丰富的语义
实际语言中音节的数量(语音单位的组合数量)有限→语音的组合要受一定规律的制约→具体语言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形成不同的音节结构类型
3、音节的发音过程
发音器官由松到紧再恢复到松。弱→强→弱的形式,多音节相连就是松紧不断更替。
两音节交界处是最弱的(音谷),处于音峰位置上最强的音大多是一个音节中最响亮的元音或开口大最大的元音或紧张度最强的辅音(鼻音或边音)
4、音节的构造
音峰阶段→领音;渐强阶段→起音;渐弱阶段→收音。
其中领音是必不可少的,起音和收音是可有可无的。
构造模式:起音(多由辅音充当)+领音+收音(辅音充当→闭音节;元音充当→开音节)
音节构成的四种方式→领音;起音+领音;领音+收音;起音+领音+收音
汉语音节通常可以分为声母(起首的辅音)、韵母(韵头+韵腹[领音]+韵尾)、声调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声母和韵母是由音质音位构成的,声调由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构成。
特殊的例子有:(1)、没有声母,如“昂”(ánɡ),“杨”yáng。(2)、韵母没有元音。这种情况只有很少的几个语气词,如“”(m)、“哼”(ng)z.c.s,舌尖后音声母zh.ch.sh,舌根音声母g,k,h可以和开口呼、合口呼组合成音节,而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组合。舌面前音j,q.x可以和齐齿呼、撮口呼组合,而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组合。’/;口音与唇音/m/、/p/、/p’/)→共同的区别性特征→聚合/pp’m/
/p//p’//m//f/(唇音)
/t//t’//n//l/(舌尖中音)→既对立又联系
k//k’//?/(舌根音)
各种语言有各自的音位系统,无普遍、抽象的,只有具体的音位系统。(英语、汉语、厦门、北京)
(三)音位系统的内容
在某一特定系统中,音位系统大致包括以下四大方面的内容:
1、它的全部音位(音质音位和超音质音位)普通话:元音音位+辅音音位+调位
2、音位的全部变体及条件变体的出现条件
3、音位之间的对立关系(各种各样的区别性特征)
4、音位与音位的组合原则及规律:如普通话声韵拼合规则(/p/组只与/i/相拼,不与/y/拼;/k/组只与开口呼拼,不拼齐齿呼和撮口呼)
研究方言或外语,必须从这方面加以说明。
(四)普通话音位系统
1、全部音位
(1)辅音音位:→[t(t(’(](独立;合并/k/组)
合并理由:互补分布+音感相似;历史音韵;经济简约;方言
(2)元音音位→[i][o]的处理
普通话10个单元音:[A][o][(][?][i][u][y][-(][-(][(]
A、将[i-I-ι]合并为/i/→理由:互补+音感相似;经济简洁,书写印刷方便
B、卷舌元音[]切分为两个音段,[?]作为/e/的变体;[]作为辅音/r/的变体→理由:经济简化;使音位的聚合更有序,网络系统明显(单独一个[]显示孤立性)
C、[ε]经常见于[i][y]之前,与[(][(][(]恰好互补→归并为/(/音位
D、教材把不圆唇元音[γ]与圆唇元音[o]合并→理由:互补+音感相似?
从音位的定义看,“辨义”是首要的→有辨义作用,可独立为音位→但[-?][-ι]在某些方言中也可单用,且有辨义作用(如山西汾阳话“姨”)
但考虑到书写方便、印刷需要和经济原则,尽量减少音位,所以把它们进行合并(合并时违背音位归纳原则)本身就包含4个变体,这4个变体不辨义。本身包含3个变体将合并为一个音位(书写方便),汉语拼音都用[]表示。实际上它们有对立原则。
(3)调位
普通话4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2、全部变体(常见变体)及出现条件
(1)辅音音位的常见变体(P130)→符号说明,看教材‘
(2)元音音位的常见变体
/a/→[a、A、ɑ、ε]/e/→[(?e]/u/→[uwU]/i/→[i–I-ι]/y/→[y?]
(3)调位的常见变体
邻近音节相互影响:上声+上声
前一个上声变为阳平[35]:本身为独立调位,不应再作变体,可作变调处理,用“不”“一”等)上声([211])+非上声
调位本身的变体:/51/→[41、31、51……]
3、音位之间的对立关系→区别性特征的异同(不同音位至少有一项对立特征)
如/P//P’/→一项对立(送气不送气)/P/与/ts’/三项对立(唇音、送气、塞音)
/a/与/i/有一项对立(低音)/a/与/u/三项对立(低音、前音、圆唇)
4、音位的组合规则
不是随意组合的→受规律规则的制约。如辅音音位除/?/外都可充当声母(音节开头)
只有/n//?/可出现于音节的末尾,无复辅音。
/f、ts、ts’st?t??/不能与/i//y/相拼;/pp’mtt’/能与/i/拼,但不与/y/拼。
注意:汉语音位的组合格局:分开、齐、合、撮四呼;没有复辅音;能够形成的音节数目比较少。
补充:汉语音节构成特点——声、韵、调。参见普通话音节结构表:
成分
例字 声
母 韵母 声
调 韵头
(介音) 韵腹
(元音音位) 韵尾 元音 辅音 移i O i 阳平 蛙ua O u a 阴平 爱ai O a i 去声 恩en O e n 阴平 养iang O i a ng 上声 火huo h u o 上声 残can c a n 阳平 静jing j i ng 去声 庄zhuang zh u a ng 阴平 鸟niao n i a O 上声 关于韵母的说明 只有/i、u、y/?t?’?y/,英语、俄语没有;英语/θ/,汉语无;俄语颤音/r/,汉语、英语无。
3、音位对立重点不同(区别性特征不同)
汉语普通话送气、不送气对立:5对(/pp’//tt’//kk’//tsts’//t?t?’/)
英语的清浊对立:8对(/pb//td//kg//fv//θ(//sz//((//t(d(/)
4、音位的组合规律不同
体现为不同语言音节结构类型和音节数目的差异:
夏威夷语:45个音节,两种类型(1)元音(2)辅音+元音→全是开音节
汉语:418个音节(带调1332)四种:(1)元音(2)辅音+元音(3)辅音+元音+辅音(4)元音+辅音
英语:4500个音节,除了辅音/h//?/外,既可在开头,又可在尾和之间,辅音可连用。
第11学时
六、语音的发展变化
包括共时变化→语流音变;历时变化→历史音变
(一)语流音变
1、什么是语流音变
语流交际中音位并非孤立出现,而是表现为音位之间的组合和连续,必然要发生关系,相互影响。
特定语流中的音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强弱、高低的不同,或者由于所处的位置特殊,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也叫连读音变。
大多数情况下,语流音变都发生在音位范围内条件变体的替换。(邻音、语速高低、强弱等都可能成为条件变体的出现条件:如/a//u/音位的变化)
但有时语流音变却超出了音位的范围,如英语名词复数加-s,清辅音后读[s],浊辅音后[z](我们主要讲这种情况)
2、语流音变的主要情况
常见的语流音变情况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
(1)同化与异化
同化:言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语音变化,指两个不同或不相近的音连读,受影响而变得相同或相近。
英语(初学时不解):think/?/looked/t/→同化作用(发音部位一致,为了顺口,增强邻音的共同性)变化了的音→被同化音;未变化的音→同化音
土耳其、匈牙利语多音节词所有元音都具有某个共同特征:“元音的舌位必须相同或相近”→前元音+前元音;后元音+后元音
元音和谐是导致元音同化的一种较为特殊的规律
同化的具体表现:(种类)
A、顺同化(前进同化)/逆同化(后退同化)
顺同化:前面的音同化后面的音(英语)广州话:今日[kamjat]→[kammat]莆田话:红旗[a?ki]→[a??i]
逆同化:后面的音同化前面的音难免[nanmian]→[nammian]辛苦[φink’u]→[φink’u]面包
B、近接同化(邻近同化)/远接同化
近接同化:莆田话(光明[kο?mi?]→[kommi?])
远接同化:藏语(太阳[ima]→[im?])
C、完全同化/部分同化/互相同化(溶化同化)
完全同化:广州话“一元”[jatman]→[jamman]
部分同化:勤恳[tφ’ink’?n]→[tφ’i?k’?n]金榜[tφinpa?]→[tφimpa?]
互相同化:福州话:“新妇”[si?pou]→[simmou]“皇帝”[xuo?ta]→[xuomna]
异化:两个原来相同或相近的音连读→受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原因:避免拗口,增强邻音差异性)
俄语里最丰富;法语“militɑire”[militε:r]→[melitε:r]
汉语主要表现为声调的异化:如两个上声连读,前一个变阳平(好好学习、粉笔、野草、悔改)
也有顺异化、逆异化;远接异化和近接异化
(2)弱化和脱落
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发音时受所处地位(位置:在词的末尾、作助词等)的影响而引起的肌肉紧张度减弱的音变现象。
A、辅音弱化→发音阻力减弱(清→浊;塞→擦):大的[tat?]→[tad?];哥哥[kγkγ]→[kγg?]
B、元音弱化:前、后元音→央元音李家[litφiA]→[litφi?]
高、低元音→中元音妈妈[mAmA]→[mAm?]歇着[φi?t?uo]→[φi?t??]
复元音→单元音木头[mut’ou]→[mut’o]脑袋[nautai]→[naudε]
C、声调弱化:有调音节→轻声(上面的例子)→汉语中最常见的音变
脱落:语流音变中连读的某个音消失的语音现象。(往往弱化的某个音节进一步弱化形成脱落)
A、汉语轻声音节经常出现脱落情况。如:我们[wom?n]→[wom];豆腐[toufu]→[touf];意思[yisi]→[yis]
B、为了连读方便,儿化音节里韵尾-i-n常脱落。([i][n]韵尾与儿化的卷舌不协调,所以先减音再儿化)
如锅盖儿[kuokɑi?]→[kuokɑ?];小孩儿[φiɑuxai]→[φiɑuxar];茶缸儿[t?’ɑka?]→[t?’ɑk??](只留鼻化的痕迹)
英语音节的连读或语速加快时,常出现脱落现象。
(3)增音:语流中连读发音时音素增加的语音现象。
现代汉语“啊”音变→表句末语气时,受前面音的影响增加一个声母或韵头。天啊[t’i?nA]→[t’i?nnA];好啊[xauA]→[xauuA]
英语:places→[pleisiz];冠词在元音前加[n]:如anactor
(4)换音/合音
换音:语流中连读的两个音的正常位置发生了变化。如北京话“言语”[i?ny]→[y?ni]→[i][y]互换
有时候也发生在不相邻的两个音节之间。
如山东·新泰、曹县“脖拉颈”[p?lak??]→荷泽、阳信“疙拉绷”[k?lap??]
合音:相邻的两个音节会产生融合而变为一个音节。
北京话“不用”[puyo?]→[p??]“这一”[t?γi]→[t?ei]“那一”[nAi]→[nei]
第12学时
(二)历时音变
1、什么是历时音变
具体语言的语音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所发生的变化(被历史固定下来的变化)就是语流音变。
而语流音变(共时音变)是临时性的,有条件的,同一时代内的变化。
历时音变不仅是具体音位的变化,还包括整个音位系统的变化。→考察历史音变要拿不同时期的语音作比较
如古今诗歌押韵不同→语音演变(远上寒山石径斜)
中古塞音有清有浊→现代汉语塞音全是清声母→有演变,找规律
2、历时音变的规律性
(1)历史音变往往涉及整类现象的有规则的变化,音位聚合中整个系列的有规则的变化
→在一定时期具体语言中所的语音的有规则的演变现象称为“语音规律”(要概括演变过程→挖掘出公式或规则→总结规律)
(2)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雅各布·格林在《德语语法》中提出了语音演变的规律性,“认为类同变化同,语音按一定的分类规律地进行演变”。→被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的语言研究证实。
语音规律的严整性→凡是时间、地域、条件相同的某一类音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3)汉语“浊音清化”、“知组、照组合流”、“重唇分化出轻唇”等都是重要的语音规律。
浊音清化:中古时期10个全浊声母到元代(13世纪)都清化了。
并/b/奉/bv/定/d/群/(/澄/(/从/dz/邪/z/床/d(/禅/(/匣/(/(崇d(/)
清化过程:全浊塞音(并、奉、定、澄、群)→同部位的清声母:平声→送气清塞音;仄声→不送气清塞音
/b/→平/p’/(滂)仄/p/(帮)/d/→平/t’/透仄/t/端
全浊塞擦音(从、床)→同部位的清声母:平声→送气清塞擦音;仄声→不送气清塞擦音
/dz/→平/ts’/(清)仄/ts/(精)
全浊擦音(邪、禅、匣)→同部位的清擦音/z/(邪)→/s/(心)→/s/;/φ/(后来又分化)
(4)语音演变的制约条件(有规律也有条件)
具体的语音规律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种种条件的制约
A、时间条件:语音规律只在某段历史时期起作用。如卷舌音[t?][t?’][?]只能出现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而不见于中古和上古音;“浊擦音”“日母”只所以没有清化,是因为它出现在“浊音清化”过程之后。
B、地域条件:语音规律只在特定地域内进行,如广州话无[t?][t?’][?][],保留了入声。
浊音清化在北方方言中都已完成,但吴方言、湘方言中仍保留浊声母。(特定语言/方言的重要性)
C、语音条件:语音演变要受到演变音本身或其他相邻音的音质与非音质的限制。
如浊音清化有送气、不送气清音之分→受演变音自身声调的影响(声调成为声母变化的条件)
例如“浊音清化”只限于口音,不涉及鼻音、边音
“平分阴阳”的条件→演变音是清音还是浊音。
[kk’x]与[tsts’s]两组音只有在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时才变为[tφtφ’φ]
3、音位体系(系统)的演变
语音演变从根本上说是具体音系的演变,语音的历史演变引起整个音位系列有规则变化→导致整个音系变化
(1)音位的分化与合并(新音位的出现,旧音位的消失)
某几个音位或几组音位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合并和分化产生出新音位。
如:轻唇音的出现(从双唇音中分化出来)→“阿房宫”(唐以前无轻唇音)
帮/p/滂/p’/并/b/明/m/→非/pf/敷/p’f/奉/bv/微/(/→唇齿音/f/
分化条件:凡出现在以jw-开头(合口三等韵)前面的双唇音都变为轻唇,其他韵前仍读重唇。东韵、屋韵、钟韵、微韵、虞韵、废韵、文韵、物韵、元韵、月韵
再如:见组和精组分化出[tφtφ’φ]
“见组”先清化→只剩下“见、溪、晓[kk’x]”三个
→再细音[i][y]前变成[tφtφ’φ]
“精组”先清化→只剩下“精、清、心[tsts’s]”三个
“知组、照组”→合并为[t?][t?’][?](发音部位变化,旧音位消失,新音位出现)
超音质音位的演变→汉语声调的变化
现代汉语4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4声:平、上、去、入
演变规律(过程)→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是分化,而”浊上归去”和”入派三声”则是合并。
平上去入
清/浊→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清/浊
现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2)音位对立关系的改变(聚合关系的改变)音位的分合导致
中古汉语塞音有清浊和送气不送气的对立→近、现代汉语只剩下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
知、照组合流,原来的发音部位的对立关系将改变
(3)音位组合规则的变化(组合关系的改变)
中古汉语可以出现塞音音尾/p//t//k/,现代汉语入声消失→以塞音收尾的闭音节消失
古汉语舌尖音/ts//ts’//s/和舌根音/k//k’//x/都出现在音位/i//y/之前,如酒[tsj?u]心[sj?m]饥[ki]欺[k’i],而现代汉语则不行→分化出[tφtφ’φ]
补充: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语音对应关系:方言或者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者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
语音对应关系着重的是:
(1)在方言或者亲属语言里考察。
(2)这种差异是系统性的,而不是个别的。
(3)形成的对应关系是同义的或者是意义上有联系的词语。
汉语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是由语音演变规律及其特点(条件性、时间性、地域性)决定的。
关于语音对应关系的几个问题:
①语音对应关系主要是通过方言和亲属语言基本词根中存在的成系统的语音差异来考察。
②语音对应不等于语音近似。
③方言和亲属语言间的成系统的语音差异,是语音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复原语言未分化时早期(原始“母语”)的语音面貌或语音变化各个阶段的面貌。
考察语音对应关系,有助于了解语音的发展历史。因为很多语音的古代读发是大量保存在不同的亲属语音或者方言里的。
《语言学概论》教案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语言教研室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