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现在“形”与“势”总是连用,属于一个合成词,多指事物发展的态势,既表明客观的状况,也用来概括主观努力结果.比如银雀山汉简《奇正》所言:“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又如“股改形势一片大好”等等,这种理解是大家普遍接受的常识。 但是从战略学的角度来看,“形”和“势”是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范畴、是一对矛盾的概念,所以《孙子兵法》中“形”和“势”是分篇立论的。孙子用两句话高度概括为“若积水于千仞之溪 者,形也”;“如转园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具体而言“形”指战争中敌我双方客观、有常的诸因素,如强弱、大小,众寡等等,以及针对不同客体不同力量对比而因应的战术组合,或攻或守、或藏或动等等。“势”是什么呢?“势”就是对客观有常的“形”的主观能动,从本质来讲“势”是一个务虚的概念,是主观对客观的判断从而作出选择和推进的过程,是人为的,变化的,潜在的诸因素。所谓“任势”就是对“形”的充分把握和正确引导。 股市如战场,“形” “势”之道,存乎一心,运用之妙,变化无穷。 在股市中“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市盈率、净资产、税后利、利息周期、资金成本等等。属于基本分析的范围。二是多空演变的真实状态,如价位高低、成交量大小、换手和持仓的情况等,以及因此而表现出来的各种K线形态,比如M头、W底、头肩顶、背离等等不一而足。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客观和实在。这种客观而实在的“形”决定着市场适合作多还是适合作空,是攻击形态还是防守形态,总之是战争面临的客观条件。 “形”表现了市场的客观存在,揭示了多空力量的对比,也预示着变化的方向和制约着变化的力度。所以有的“形”适合作长多或长空,有的“形”适合作短空和短多;有的“形”适合追涨,有的适合杀跌;有的适合观望,有的适合参与。 市场多空双方力量平衡真正打破的时候,往往就是占主导的一方充分认识到市场“形”的本质,而因“形”利导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势”。表现有升“势”有跌“势”。 真正的“势”是对“形”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充分把握的结果。就是在千仞之山推动园石的结果、就是激水漂石的结果、就是轻松流畅“举秋毫不为多力”的结果。 “势”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出奇不意。以正合,以奇胜。正面的对抗和接触往往是势均力敌的,真正改变这一力量均衡往往是出奇不意的结果。 2、来势凶猛。“危如垒卵”用静止的眼光看实际上是安全的,只要垒得起就说明是平衡的,但是一旦打破最下面的一颗卵,危险就直面而来。 3、矫枉过正。一块石头滚下山的过程中决不是同样大小的一块石头能够阻止其前进的,一定是一个比它大得多的力量才能改变它的前进方向。 “形”是“势”的基础和前提,“势”是对“形”的把握和引导,所以一定是先有“形”后有“势”。任何市场的上涨和下跌,一定是有着其基本面或技术面的理由。只有符合“形”的“势”才是健康的持续的“势”,才是有参与价值的“势”。所有违背“形”的“势”都不是真正的“势”,都是不能正确把握的“势”,都是不值得参与的行情。所有的强庄股都是伪“势”,最终的参与者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德隆如是,有着政府背景的国储抛铜亦如是,概莫能外。 其次,有“形”不一定有“势”。“形”是多空双方的力量对比的真实存在,“势”是有利一方正确引导和把握“形”的结果。所以,仅有“形”还不够,还得有对手,有主导力量。简单地说优势的一方必须找到自以为是的敌人并准备消灭之。 如果没有多空的矛盾,找不到对手,那么再有利的条件也形成不了“势”。没有了利益谁会去推动千仞之山上的那颗园石,那只会白白地浪费子弹。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很多很好的股票涨不起来(因为没有空头),很多很危险的时候跌不下去(因为没有多头)。 也正是因为如此, 所以 强弱并不能完全决定胜负,“形”也不能决定行情。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如果客观存在一切能决定胜负的话,那战争也就不用打了,直接兵棋推演好了。行情也不用演绎了,直接计算好了。所以产生变化的因素就是“势”,即对“形”的引导和把握。 因此一个市场的参与者所要作的就是认识“形”把握“势”。“形”有利则准备,“势”有利则参与,“形”不利则提防,“势”不利则回避。 -------------------------------------------------------------- 形与势。 《孙子兵法》的第四篇为“形篇”,第五篇为“势篇”。在这两章中,孙子进行了这样的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