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一组介绍中国现代建筑的图集。这些新建筑都以节能环保为卖点,外形也极富创意。 红色中国的绿色建筑
中国已经意识到,环保型设计,是节省资金与赚取声誉的有效途径。 图片由苏珊娜?马克森(Suzanne Markson)解说 | 2011年7月6日 最近,中国被《纽约时报》认为是世界上“各种建筑理念的大孵化器”。此言非虚。政府手握巨额财富并且急于自我表现,其标志就是,建筑试验正在全国范围内巡回展示。只是,随着对环保标准的关注,当代中国建筑的审美重心也正逐渐契合这一点。在节省供暖费用的同时,绿色建筑,也向中国证明了一种获取国际声誉的有效方式。但是,随着国家建设热潮的持续,其致力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意愿将受到考验。 到底,这仅仅是一个用以吸引外国人的风尚;还是,北京为了争取在21世纪环保型经济领导权的赌注呢? 在中国,最近的一个绿色建筑设计的例子,就是位于深圳的万科中心(见上图)。它是一座集办公、酒店、会展于一体的复合式建筑。这座由设计师史蒂文?霍尔设计的建筑,获得了具有国际声誉的建筑认证系统LEED颁发的“白金”级(最高级别)认证。 万科中心的建造,使用了众多可再生和可回收的材料,比如竹子。此外,设计中的可持续特性随处可见,包括最高可为大厦办公区提供15%电力的屋顶太阳能电池板组,循环水系统,以及充足的公共绿地。 数年前开始的全国性建筑热潮中,中国明确承诺将采用绿色建筑的准则。早在2004年,当位于北京的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大楼破土动工时,国家强调“这是一座引人注目且打破传统的地标性建筑”。 这幢建筑34层的回环形建筑,由6个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分别独立的区间组成。这座建筑极具视觉冲击力,但是,却没有一条是符合任何国际绿色建筑标准的。 2008年,当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的时候,绿色建筑理念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著名的例子:国家体育馆,也以“鸟巢”一名广为人知。由于其具有的一些特色,比如雨水收集系统、可以不阻碍阳光直抵下层草坪的半透明顶盖、自然通风系统,以及一系列保护体育馆抗拒气候变化和防水的顶层“气垫膜”;国家体育馆被一些人誉为是一部“最佳的绿色机器”。然而,批评者也指出,实在太奢靡了。用4.5亿美金,且耗费如此多的钢材来打造和装饰这座建筑;如今,却大部分时间是空置的。一位建筑评论家向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谈到:这座建筑绝不可能有机会被认为是贯彻可持续性的典型;因为“修建的代价太庞大了,而且耗费了过多的钢材和能源……是建造类似场馆或体育设施所需的10倍,甚至20倍”。 因为采用了太阳能和绿化屋顶,以及通过收集和循环利用雨水进行供热和冷却的热能交换系统;占地160英亩的奥运村,被吹捧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建筑群”。根据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调查,奥运村里的42幢建筑中,有超过一半在能源使用效率上高于北京的一般民居。因此,在落成时,北京奥运村获得了LEED于美国本土之外颁发的第一个金牌认证,而且是最大的通过LEED认证的项目。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游泳中心,是构成绿色奥运建筑工程的三大支柱之一,又被称为“水立方”。其设计是一个有着天然“气泡”外观的盒子,这些“气泡”可以通过吸收太阳能来向水池和室内供热。 位于北京,面积达2百万平方英尺的当代MOMA(当代摩码寓所),于2009年落成,是众多极为出色的中国绿色建筑中的一员。与万科中心一样,出自同一个建筑师的设计。楼栋之间,由别具特色的引桥相连。正如一项评论所称的,它提供了“一味解救那些窒息生活、没有灵魂的亚洲城市住宅小区的解毒药”。这幢建筑,配备有咖啡厅、游泳池、废水循环工厂,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地热系统之一。设计者史蒂文?霍尔说:“我们正在打造北京历史上最大的绿色社区。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城市建筑来说,它将成为标杆。” 在中国投资的外国公司也开始追赶起环保的时髦。位于北京的诺基亚中国园,是由这家芬兰手机公司建造的第一间区域总部,遵循了国际绿色建筑的最高标准。其双薄层的玻璃幕墙,据估计,可以降低大约15%的能耗。 且大楼的建造,27%的材料来自本地。 2006年,在声誉卓著的北京清华大学校园里,一支来自意大利,由工程师、建筑师以及环境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设计并建造了中意生态节能大楼(简称:SIEEB)。作为环保研究的研究中心,该大楼运用了最新的绿色技术,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中国政府希望通过高调推崇绿色建筑,来帮助减低其漠视环境的“名声”。为2010年11月在广州开幕的第十六届亚运会而修建的广州塔,采用了最新的太阳能电池板技术——集成光伏发电。 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中国国家展览馆,也以“东方之冠”的名头广为人知,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设计。展馆的外围结构,给其室内部分提供了一个气温缓冲的区域、以及自然通风效果。倒置的形状,决定了整个建造的形体特征,以及地面的院落。 屋顶则包括环保绿化及雨水收集系统。 中国东北部的天津,一辆卡车驶过一个正在建设中的‘生态之城”楼盘。中国的挑战在于,不仅仅使绿色建筑成为大城市的面子工程,而是应成为正在全国范围进行的建设热潮的标准要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