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状元铁嘴大律师也是苏州特产

 苏迷 2012-07-28
除了状元铁嘴大律师也是苏州特产
苏州广播电视报 szgdb.2500sz.com (2012-7-27 15:08)

 
苏州府衙遗址


职场苏州系列之四

文/本报记者晓洋摄影/葛雷

    香港电影、台湾电影、好莱坞电影、甚至宝莱坞电影,中产阶级家庭,或者勒紧裤带想把孩子挤入中产的家庭对孩子的职业期望几乎是惊人的一致——医生律师。无论男女。医生在古代中国自不必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已经不仅是种职业或谋生选择了,简直是人格诉求。而律师,古代其实没有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律师。人们常把讼师(或称状师)认为是古代律师,虽然两者还是有不小区别的。但如果提到状师,苏州实在很有发言权,因为除了我们在周星驰电影中得知的包括方唐镜在内的广东四大状师外,威震全国的江南四大状师中除了冯执中不能确定外,其余三人谢方樽、诸福宝、杨瑟严都是苏州人。想不到吧,通常意义上在中国语言版图内不擅巧言令色的苏州人居然曾经是“铁嘴大律师”的输出基地——

 
讼师与刑名师爷过招的故事集成


【壹】
    中国史载第一位讼师,该能追溯至春秋末期的郑国士大夫邓析。不过讼师的极大繁荣则是从明代开始的,至清代达到鼎盛。那位在“星爷”电影中知名度极高的状师宋世杰其实并非清人而是明朝人。

    尽管如今律师的地位放诸全球都炙手可热,但很可惜,在古代,讼师在县太爷、府台大人们的花名册中绝对会被划入黑名单。

    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对当地地方官员的考核问题——如果该县、府的诉讼案件少,那么年底该地区官员的绩效考核分就较高。当时提倡的是以道德教化,而不是撕破脸打官司。古人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写状都是件难事,不过自从出了专门代理诉讼的办事员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讼师,诉讼案件陡然增多,这下县台府台大老爷们的年终奖就不免要打点折扣了。自然会对“多事”的讼师们深恶痛绝,不断打压、查禁,情节严重的甚至可以杖责流放。讼师不仅在官方文件中多跟“刁民”同义,讼师、状师在传言、故事中也多是狡诈、诡辩的奸人之相。这让不少讼师不得不另外找个“体面”的职业作为掩护,暗箱操作。

    既然是这么一个为主流社会所不齿和边缘化的职业,为啥到了清代反倒人数激增呢?

    我们来看看苏州地产“大律师”诸福宝的一则诉讼案就能一窥究竟了。一日诸福宝接待了一个将姓的年轻寡妇,丈夫新故,寡妇与夫家中的司账(类似今年的会计)有染。当时女子嫁入夫家一切都得听从夫家安排,丈夫亡故也不能免,待要改嫁,夫家又不同意。于是将寡妇请诸福宝助她一臂之力脱离夫家。诸福宝询问之下发现她夫家目前还有个43岁的鳏居公公,和一个19岁未婚的小叔子。当即胸有成竹,提笔只写下16个字:“氏年十九,夫死无子,翁壮而鳏,叔大未娶”。包将寡妇官司定赢。果然,状子递上,即刻胜诉。因为诸福宝深谙当时的官场之道,大老爷的年终奖们除了跟全年的诉讼量挂钩外,地方道德风化更是考量关键。这状子则处处暗示存在风化事件发生的诸多潜在可能,自然完胜!胜诉后诸福宝收取的诉状费是1600两白银,平均一个字100两!这个时期正是《红楼梦》里刘姥姥所说“20两银子够庄户人家过一年”的物价水准。这样暗中的、巨额的诉讼费诱惑,难怪讼师们要铤而走险了。

    当然这是“大律师”的收费标准,普通讼师是望尘莫及的。讼师们依据名气大小甚至还分为“状元”、“会元”、“大麦”之类的级别。也就是说名气越大,收费越高。因为知名度决定身价,于是不少讼师甚至在未征得委托人同意的情况下将自己参与胜诉案件的来龙去脉写成小广告四处张贴发送,以提高人气。

    江南多读书人,读书人又无法个个做官,退而做个收入不错的讼师,又不浪费肚中学识,何乐而不为呢?加之苏州府在明清时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纠纷自然也与日俱增,衙门提供的法律服务又着实不够。讼师因此快速增长,相应的,讼师了得,官司易赢,诉讼之风也随之见长,由此苏州荣登明清最爱打官司的城市之一。

 
讼师秘籍《萧曹遗笔》


【贰】

    看有关状师的影视剧,最过瘾的莫过于双方状师对阵斗法,或者状师跟另一个古代诉讼事务中的神秘高人——刑名师爷(幕友、幕宾)交锋拆招的桥段。我们再来看看这一位同样段位了得的牛人。

    绍兴师爷名冠府衙,师爷们的职能分得也颇细,刑名师爷,顾名思义主要提供案件审理的咨询。如果说讼师算原始意义上的律师,刑名师爷大约相当于谙熟律法的法官或检察官高参。

    有趣的是,讼师和刑名师爷在法庭上仿佛是敌对的双方。但两者在某些方面竟然有不少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一:两者都“见不得光”。讼师属于“搬弄是非的不法刁民”;幕友幕友,幕后之宾,站在大老爷跟前指手画脚不是显得大老爷太无能了嘛?因此有人也称刑名师爷“帘后法官”。

    其二:两者对法律条款、官场规则都谙熟于心。那位高高在上的法官兼检察官职能太多,而且晚明晚清官场卖官现象盛行,大老爷们良莠不齐。哪里记得那许多条条框框。

    其三:两个职业多为落榜的读书人。善笔墨功夫,都有“刀笔”之称。

    其四:跟讼师类似,刑名师爷圈内也有模糊的级别概念,以人气、名气划分,一旦狼狈败诉,再找工作档次就得降了。

    其五:无论讼师也好,刑名师爷也好都有专业秘籍在坊间流传,仿佛教材或者行规,以供后辈学习参考。

    其六:收入不菲。据清乾嘉年间一位师爷兼史学家王祖辉记载:刑名师爷之前收入260两,乾隆50年左右则升至800两。远远高过其他类型的师爷,绝对属于高收入人群。

    不过刑名师爷属于“正式职工”,大老爷请刑名师爷需要择吉日,递请帖,设酒宴,封聘礼,颇为恭敬。也是能在府衙内被称“爷”的人物,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颇高;讼师属于“个体户”,有时难免会因为收了委托人的钱,颠倒黑白,欺诈恫吓,所以大多讼师都亦正亦邪,社会形象不佳。因此也有不少讼师改行做刑名师爷的;但刑名师爷常需离家跟随大老爷四处赴任,难得与家人团聚,反不如讼师是“自由职业者”,只要有了足够的人气倒也逍遥自在。

    另外,这两个职业之间还颇多制衡之处,例如讼师增多,相应刑名师爷的需求就增多;讼师精于写状,言辞滴水不露,不少刑名师爷启蒙上就得从学习这些状子开始,两个职业渐渐成熟、专业后,其渗入司法领域的程度越加深入,到后期反而成为一种自然制衡的法律秩序。

    (感谢江苏政纬律师事务所宋洪波律师对本文的大力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