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极端天气渐多,灾害预报必须给力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7-28

极端天气渐多,灾害预报必须给力

2012年7月27日   A1叠03:A1叠03-评论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王兴栋

  王兴栋

    这次北京暴雨成灾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气象预报和服务存在短板。针对“7·21”当天的暴雨,气象部门称广发预警短信存在一定障碍。而就在前天,气象部门本来预测会有暴雨再袭京城,结果暴雨爽约。反倒是很多市民的手机一下收到几十条预警短信,保险公司、银行、团购网站等都在发短信提醒暴雨预报。从发短信有难度到短信成灾,从预报有雨到暴雨爽约,气象预测和服务的水平大有提升空间。

    实际上,有关气象部门预测不准的新闻并不少见,民众对此也多有抱怨。放在平时,要下雨的天气报成了多云或晴天,大不了也就淋点雨或花钱买把伞。然而,在极端天气面前,预报失灵的社会成本会非常高。就拿前天的京城暴雨爽约为例,有关部门为此做好充分准备,应急车辆也已就位,一些公司单位则提早下班疏散员工。然而在措施充分到位的情况下,最终的结果却是暴雨没来。未雨绸缪是没错的,但如果类似的“预报不准”多发生几次,民众在预防时恐怕也会产生惰性。预报不准是一方面,预报准确却无法将信息最大限度并且有效地传播出去,进而真正影响民众的出行决策,那么其社会效应恐怕也会大打折扣。 “7·21”当天,气象部门对暴雨有所预报,但却因所谓的广发预警短信存在技术障碍,而失去了一条直接通知民众的最有效途径,这从客观上讲相对于放大了暴雨所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

    鉴于此,应该在预报方面加大投入,而信息传播的问题则相对容易解决。天气预报是个技术活,我国的天气预报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加大投入以缩小差距很有必要,但把钱花在刀刃上同样关键。在当今社会,估计没有部门会说自己的经费已经足够,这就需要我们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把钱花好。之前曾有报道,同样以预报为主要职责的中国地震局,去年曾公布过一年的经费细则:地震预报预测270万元,震情跟踪1700万元,地震信息传输及管理5012万元。相比之下,根据不久前刚公布的地震局 “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2011年,中国地震局 “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为5770.37万元,全年支出5607.43万元。也就是说,地震局花在地震预测方面的费用还不及 “三公经费”的1/20。对于地震局而言,虽然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仍是世界级难题,但不管怎么说,地震监测预报显然还是其最核心的职能之一,主要的预算资金投入应放在与预报有关的项目上。而预报方面的资金不及 “三公经费”的1/20这样的安排无疑是本末倒置。

    至于气象局方面,以中国气象局2011年的预算收支为例,年度总支出148.9亿元,其中用于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的支出为124亿元。表面上看,气象事务似乎占据资金总支出的八成以上。但实际上 “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主要用于保障各级气象机构正常运转的人员和日常公用支出,以及保障气象业务运行和完成各项专项任务的经费支出,如气象探测、气象预报、气象信息传输等项目支出。也就是说,具体到气象预报方面到底有多少资金投入从这个数据中读不出来。

    一句话,在极端天气渐多的今天,灾害预报必须更给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