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教学和解答各地读者的来信时,发现很多已认识到站桩训练重要性的读者,又提出了如下的问题︰(1)需要站多长时间基本桩才能学新桩?(2)这么多桩法是否需要一一练习?(3)据说一个桩内含一个劲力,共有多少桩?多少劲力?(4)正面桩站多久,才能站侧面桩和大式桩?(5)这么多桩如何能学得完,学得会?练其它拳种是否可以从站桩中获益吗?……这些疑问是正常的,笔者以前也曾遇到过此类问题,这些疑问是具有共同点的,是不能分开讨论的,下面我们就讲讲桩的换式,搞清了这个问题再解决其它问题就比较容易了。请读者按下面图示一一试练? (1)按照要领站好基本桩。 (2)整体要求不变,尤其要注意双肘的位置不能变,将双手上抬,至与眉齐时停下不动,开始训练即为常见的齐眉撑抱式;整体要求不变,双肘亦位置不变(以下换式都必须遵守这个原则,不再重复),将双手置于肚脐部相平之处开始训练,则成为所谓提抱式(图40,撑抱式和提抱式)。 (3)双手垂提置于身体两侧为提挟式,继续分争(勿使臂直)练习为分水式(图41,提挟式和分水式)。 (4)分水式不变,抬起一足向前伸出为金鸡式(图42,金鸡式)。 (5)一只手臂扶按,另一只手臂上抬(注意︰初练时肘部不动,功深后肘亦可随臂向上,但需切记,手肘愈高,肩部愈向下松)为斩手式(图43,斩手式)。 (6)整体要求不变,只是稍微变化手腕。手心向前为推托式,手心向下为扶按式(图44,推托式和扶按式)。 如果我们继续试练,还会发现桩的许多变化和规律,仅变化手心的方向就可以成为大、小天星式(手心拧转向外),托婴式(手心相对)和抱球式(手心上下相对)等多种桩式。还可以把桩分为上、中、下三盘︰双手过头为上盘,双手齐眉或高于胸部以下为中盘,双手置于胸以下部位和腹脐以上部位为下盘。每盘之中都可以依上述原则变化出扶云、勾挂、分水、撑托等式,而双手的位置还可以在三盘之中变化,如左手是置于上盘位置,右手则置于中盘或下盘的位置,亦可变化手心的方向。要是算上两式之间的手形(如双手在扶按和勾挂之间则成斜行)则会使桩式更多。 至于侧身桩的变化亦皆以基本桩为原则,只是侧身而立,双足由平行变成了前后而立。而双手的变化仍与正面桩的变化相同,侧身桩以前统称为三体式,现多习惯以外形别名,三体式则专指双手前指一式。 大式桩的变化也非仅有降龙、伏虎二式,依靠本桩的原则改为侧身桩再加大步距,同样可变化成为大式推托、扶云、斩手各式,常见的伏虎桩就是勾挂式加大了步距和运动量而成。 通过以上试练,前面的问题就能正确认识和解答了,答案应该是︰ (1)基本桩(初习为平抱式,有了体认可改为撑抱式,将齐肩的双手抬至齐眉即可)是最基本的桩法,其它各式都是由此桩派生的,统称为浑元桩。各桩无优劣高低之分,内在要领都是一致的。 (2)各桩式的变化原则是“高不过眉(功深后可高举过头),低不过脐,长不逾尺,近不贴身,左手不右来,右手不左去(左、右手变化不许超过自身中线部位)”。其不同之处只是肘部和双手在各桩式之间的外形变化,如依此原则变化,就不仅是24式了,虽有多种桩法流传,但多系前辈个人体会的经验而来,但是,只要是真传,就不可能超出基本桩的原则。 (3)站基本桩时,本身就同时在练着其它各式;同样,站其它任何一式也都在同时练着基本桩。 (4)一桩多式的真正原因是在实作时必须是运用桩的全过程。常识告诉我们︰站桩有得,就会练就强劲笃实的浑元力,但实作时又不能只以“死”桩迎敌,浑元力的施发必须能自如地使桩合理变化,才能适应搏击时瞬息万变的战况,而变化时若失去了桩,就根本不可能再具备浑元力的攻防威力,为了适应搏斗的变化,才派生出很多桩式。大家再试验体认一下就会明白,所有桩式无不是实作时的身体各部在空间变化结构,如果能明白此理,日后训练就不会在试力、发力等其它训练中同站桩脱节。从某种意义上讲,试力是从缓慢的动作中检验每个动作是不是“桩在动”?有不符合桩的要求的试力必须纠正。发力是桩的蓄发,步法是桩的位移,实作是桩的运用,克敌是桩的威力。 桩的外形变化的另一原因是为补充和加强基本桩的功用,如托婴式多用手中盘,利用变化而且能拉伸阴阳两面的筋肉。斩手式和托天式则能加强阴面肌肉的量,以补撑抱式阴面量的不足。
[page]
(5)站桩应以基本桩训练为根本,坚持练功的全部过程。功夫的长进取决于桩内在的变化和深入而不是形式,故应每天必练此桩。侧身桩开始应以撑抱式(此谓之技击桩)为主,亦每天必站,而且必须左右两边都站,万勿只站一边。功深后可改练三体式或勾挂式,可以用此二式代替侧式撑抱桩,亦可只站三式中任何一式。大式桩是习者最为忽视的桩法,故大多数习者(包括不少名家)因于此式欠练而使下肢同躯干脱节,从而严重影响了实作的速度和变化,故欲全面掌握拳法,大式桩训练必不可少。大式以伏虎、三体两式任何一式均可,但不能如常人摆式即收,应扎扎实实训练,才能奏效。其它各式体会一下即可,亦可根据习者的不足或实作变化时常犯的错误而补练于此有关的桩式,如赵道新先生就在一次实作后,将左臂举练了三年。 (6)习练任何拳种都可以站桩,也确能收到奇效,只是以套路和习练局部力为目的的拳种则很难把桩的原则加到动作之中,因其训练方法是根本不同的,倘若能认识到桩的妙用,可弃旧图新,从头练起。而原传的,以求取和运用整体劲力(可称整劲、内劲)为目的的拳种完全可以进行站桩训练,如鹤拳、六合八法拳以及太极、形意等拳种原本就有桩功训练,因此才产生了金绍峰、吴翼、陈伯英、解铁夫、方怡中等赫赫名手。祖国武学的真谛是相通的。芗斋先生吸取各派精华而达“大成”之就,那其它优秀拳种何不再学习“大成”精华而更“大成”呢?如果芗拳和其它拳种的武友都打破武术界千百年的各类新旧门派观念,这个问题就根本无需饶舌。 基本桩的深入︰待基本桩锻炼有体会时(其标准因人而异,通常说能自始地掌握并自始至终地保持上文要领,并能精神饱满地不感觉到疲劳站一小时即可)就应继续深入。深入的要求是加练侧面桩,并且使侧面桩符合正面桩的要求(以后所有侧面桩的要求均一如正面桩,正面桩逐步深入,侧面桩亦应随之精进,后文不再赘述)。 在进行技击桩锻炼的同时,基本桩的内在要求可按阶段提高,如芗拳一书中所说的牵挂、争拉等意念活动都要依次锻炼自如,技击桩在同样依其要领训练时,要逐步加强临敌假借的意识训练。为了加强运动量,可将怀中抱球的意念改为“曲如抱鼓”,在三窝放松的前提下使意念中所抱一鼓不落,表情端庄整肃。意念中的鼓应是长鼓,鼓面于下颌相齐,鼓底同双膝相平。 这里要纠正一个习者的通病,这就是关于进行意念中的“球”、“鼓”或“大树”、“胀缩”和“栽拔推拉”等训练时,不少人只是双臂动,这就失去了整体训练的意义。我们应该首先明确,无论是球、鼓或大树,其形状都是圆的,胀缩时不可能只是向外或两侧单方向的胀大,我们可观察一下气球,其打气胀大是同时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后等整体所有方向的涨大。所以意念中的球体胀大时,不仅仅是不能使双手、双臂处的球面产生“瘪”的现象,而且胸腹、下颌等处的球面也不能发“瘪”。正确的练法应该是,在所抱之球胀大时,与之吻合处都相应地“让位”,这样就形成了手前绷,肘横撑,双臂外撑抱,胸腹同时后让(背后靠),颌部向上让位(头颈上顶),胯横开,臀下坐,膝前顶……等一动无不动的整体微动(外形未动,整体骨骼筋肉都在同时放长)。“球”缩回时亦应注意只缩小到基本桩的所有要求即可,绝不许将球缩至小于基本桩。胀缩运动和本质变化有三︰一是基本桩随球面胀大而整体放长,复收回基本桩,此为整体放长;二是整体胀大后复收缩失桩,此为懈,失去弹性;三是只是双臂或双手胀缩,而整体未参加运动,此谓局部而动,毫无意义。 胀缩训练实际是训练整体的连通松紧,故从开始就应明确其目的,其它意念活动亦应如此项训练,简而言之是桩在“胀大复桩,复桩胀大”。所以进行开合、扯棉等试力均应保持桩,绝不许出现肘、膝外摆等失桩现象。
延伸阅读;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26/11/7916197_220506093.shtml
推荐下面太极拳理论知识文章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推荐下面更多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