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闲暇草书汇013

 安之然 2012-07-28
sosola 书点汇(感觉精辟,特汇此处,容细品)之十三
  1.弱水三千瓦一瓢 说:“我们书法老师教运笔,是推着走,不是拖着运笔。这点我学到了。”非常关键的一点,写字要象扫地而不是拖地,恭喜遇到好老师。
    但我们还应该细化一下:用哪个部位推笔走?也就是发力的源头在哪里?现在多教初学者从臂膀处发力,手腕相对固定,因为要写大字嘛。但这样做的后果是,运笔速度提不上去,发力不干脆。所以我们不妨对“推、托”之说换个形式,以“平移”和“圆转”对两种运笔方式进行区分。
    所谓平移,是指平行于纸面发力,也就是弱水三千老师所说的拖字,是最不可取的发力方式。而“圆转”之圆则是同纸面形成垂直面的一个球面上发力,圆心是手腕。留心古典笔法者请于此处深思!
  2、散世物和隶碑提出了练习和创作的脱节问题,实在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为什么我们临习的碑帖不能化成创作时的元素?这是个大问题,很多美院毕业学生都未解决。但解决方案其实不复杂,练习的时候写快点就可以了,切忌缓慢描画字形。
    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落入这个陷阱?首先是过于求像,总认为写字就要写得像才对,其实关键是看能不能抓住古人运笔的轨迹。古人运笔轨迹是立体的,要抓住并不容易,需要不断揣测、实践、验证等等。今人喜欢做体力活,不喜欢动脑筋,因此抓不住笔法,纷纷去当复印机。其次是过于重视视觉效果而忽略了身体感受,尤其受过西方美术训练的人,恨不能找出每个笔画的精确坐标。现代书法之失误,多在于迎合西方注重视觉冲击力的习惯,而忽略了自己的身心感受。也有些野狐禅,以提倡心性为主,胡写乱涂,在下也不敢苟同。心性太过高妙,暂且不论,先把身体的感觉找对再说其他!
  3、快速运笔和笔画质量问题看似是一个矛盾,其实是一对好友。现代人习惯于磨磨蹭蹭描字,一旦提速,立刻不成形状。其实自从清末阁馆体兴盛,此弊端已经开始发作,总认为慢慢写出来的字比快速写出来的要好。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一定的速度作基础,笔画质量不可能太高。
    关键在于这个速度如何形成?我见过当代几位草书名家,运笔速度也很快,但笔画质量不如人意。而唐代草书大家写字同样飞快无比,而点画布置精到无比。其中差别何在呢?发力方式不同而已。这就如同当代人打拳用肌肉,古人打拳用筋骨,同是速度为上,但效果截然不同。速度不是万能的,没有速度是万万不能的。这个速度的形成不是运用助跑形成,而是靠手腕的猝然发力而成
  非常正式地向关注本贴的同仁道歉!
    之所以这么长时间没有更新,是因为我自觉涵养和观点都不太稳妥。又专心写了一段时间字,果然发现自己以前的观点有问题。其实不仅观点有问题,心态也不好,听到别人赞成就沾沾自喜,有人反对便怒火中烧。
    意识到自己的毛病,因此不敢乱说,但又觉得对不起天涯的朋友,因此再续前缘。请诸位原谅:我不能保证自己所说的观点明确无误,尽管我以前的态度不乏自以为是。
    看了大家上传的作品,感到其中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其实已经无须我点评了,因为比我写得不差。在此只是集中解释几个技术问题:
    1、执笔:执笔的确是无定法,但前提是虚而宽。所谓虚,是掌心要虚;所谓宽,是手掌运转的范围要宽。合乎这个原理的执笔法应该说都是古典执笔法。
    2、速度:写字到底是要快还是要慢?古人的论述是快慢结合,这听起来好像是公文报告,其实有道理。庄子在庖丁解牛寓言中讲,庖丁合乎桑林之舞,说明他的动作是有节奏的,请三思。我以前一味强调快,未免有矫枉过正的嫌疑,更为稳妥的说法应该是: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奏。
    3、要不要悬腕?当然,即便是写小楷也要悬腕。ciqliwei的讲述很清晰,宋代以前中国没有桌子凳子,写字当然要悬空写,臂部可以有支撑,但腕部肯定没有。米芾写小楷也是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