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扶南明残局的黄奇遇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闯大军攻陷北京,年仅34岁的朱由检自缢于煤山。接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清铁骑一路南下,朱明王朝在东南数省勉力支撑残局,小皇帝屡次迭更,南明政权岌岌可危。在这艰难的岁月里,潮人中的数位精英人物,奋起辅明抗清,在南明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可歌可泣的一幕。其中就有被称为潮州后七贤和揭阳戊辰四俊之一的黄奇遇。 黄奇遇,字亨臣,号平斋,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卒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揭阳渔湖广美村人。黄奇遇的祖先原居住于潮阳坡美,迨元代中叶,黄凤溪始迁渔湖,至黄奇遇已是广美黄氏的第11代。祖父黄植槐,号少斋。父黄弘宪,字浩然。黄奇遇共有三兄弟。奇遇居长,二弟洪遇,三弟正遇。 黄奇遇小时家境贫寒。父常于农余外出谋生,后竟一去不归,客死他乡。为此,一家生计全落在母亲林贞慈身上。黄奇遇事母至孝,从小就负起了拾粪积粪之责。他是个苦学成才的典型。无钱进学,就在书斋外静听塾师讲课。他聪慧强记,不但对塾师所讲书史、诗文耳熟能详,而且常为塾中学子代续字句。塾师陈宝石发现后,既爱其慧,也怜其贫,于是将其收进塾中培养。黄奇遇进学之后,更加勤奋攻读,终于在弱冠之年考中秀才,接着又考取府学廪生。 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去世,朱由检即位,是为思宗。翌年,改元崇祯。思宗“即位之初,审机独断,割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的确很想来一番作为。他除了大诛魏党,还传檄天下,会试贤才。黄奇遇得此机缘,应时大抒蕴藉,于天启七年乡试秋闱中举。第二年即上京应戊辰科试。终于春闱脱颖而出,得登进士。这一科,潮人同榜登第的共有揭阳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海阳辜朝荐,饶平梁应龙、杨任斯,普宁陈所献以及程乡李士淳。因程乡后改嘉应州,后人遂将李士淳计开,称其余七人为潮州后七贤。辜朝荐因在揭阳投考,列为揭阳举子,故与同榜三位揭阳举子一同被称为揭阳戊辰四俊,并建“龙飞首盛坊”于揭阳城宣化街。这就是民间所称的“四俊坊”。 黄奇遇登第后,按例给假四月省亲、完婚。他回乡后,一连数月寻访乃父而未得,只得返京候选。但尚未授官,却惊接父亲客死异乡之确讯,旋即挂孝、告假,回乡守制。直至崇祯三年(1630年)冬,黄奇遇终三年之制,孝满服除,方才回京等待起复。第二年,固安县令空缺,吏部拟选能人出任。固安县位于永定河畔,邻接京城,乃属水陆要冲,向称难治。前两任县令均因故或下狱或被贬,令人视为畏途。经一番遴选,黄奇遇被认为有“边才”,终于被授为固安县令。 到固安履任不久,黄奇遇即发现县尉不尽守土安民之责,只知敛财扰民、以至诬良为盗,以从中渔利。为此,衙役更是为虎作伥,残害百姓。黄奇遇决意安抚循吏,严惩奸宄,革除弊政,宽待良善。他及时受理对虐民虎役的控告,严治现案,追究前恶,一一按律治罪。他还将办案惩奸情况刻于碑石,以儆后人,使“残者苏,毁者葺”,生聚教训,士庶以安。他见前任县令刘伸,因获罪下狱,未有后嗣,怜悯之下,购买了一婢女入狱服侍,使刘伸生得一男。后刘伸获释,感戴不尽。其宽厚之怀,即此可见。 崇祯七年(1634年),黄奇遇秩满按例晋京,听候别调。这往往是个升迁机遇,但当时太监张彝宪专权,黄奇遇不为屈服,加上固安建城之事未完竣,故请求仍回固安继任原职。固安向来未筑壅城,“濠浅堞卑”,防御不力。前任县令秦士奇曾予兴修,但资费不足而未竣。黄奇遇上任后力主续建。他朝夕犒劳役工,加紧修筑。见资费不足,他一面带头捐资,一面多方筹集,还用犯人赎罚的款项,购置铁器,鸠集锻工,制造各种大小铳炮,练兵备警。 崇祯八年(1635年),清兵南侵,直人畿辅,所至掳掠烧杀。固安的富户人家为避兵祸,已有不少人带着家眷,携着资财逃往内陆。面对兵临城下,人心惶惶的局面,黄奇遇一面晓喻百姓,表示大敌当前,决当坚城御敌;对倡逃者,将杀无赦,多方安定人心。一面亲自率兵登城守御,日夜防备,以至膳宿均上谯楼。对士卒,他既能严令约束,又能爱惜有加,病者及时授药,寒者及时添裘,并不时以牛酒进行慰问。对四乡百姓避乱入城者,也借给粮食,以助不足。在林木茂密的地方,黄奇遇虚立边帅旗号,以为疑兵,使清兵探不到虚实,未敢妄动。黄奇遇以逸待劳,直至清兵老营主力到来攻城,他即“命擂鼓传喊,声振林木”,并指挥以炮火轰击敌群,一下子“毙数十人”,大队清兵见状,知防守周密,于是披靡而逃。这一役使清兵丧胆,也使固安人感念不已而祀其为名宦。 不久,朝廷调黄奇遇任东安县令。他到东安之后,即着手革除宿弊,剔除了侵害百姓利益的摊派银三千余两。崇祯九年(1636年),黄奇遇又一次上京朝见皇上,因“对策称旨”,被提拔为翰林院编修,参与修撰《熹宗实录》。接着任太子春坊中允兼皇上起居注之职。此后因母逝,黄奇遇告假回乡丁忧。这一去,恰遇甲申国变。李自成大军入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闯农民军,河山为之变色,而黄奇遇尚在守制之中。 清兵入关,一路南下,福王朱由崧于同年五月继立于南京。第二年改元弘光,时已是清顺治二年。这时,黄奇遇在家,既因孝服未除,又因耻与弘光朝中擅权的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共事,所以没有前往辅政。一年后,清兵攻陷南京,掳福王北去。接着唐王朱聿键于顺治三年(1646年)闰六月继立于福州,建元隆武。隆武帝登位后,即传檄众故臣,共匡明王朝。黄奇遇闻召登时赶赴福州,辅明抗清,被任为少詹事。当时闽粤两省故臣多前往辅政,出谋献策,修械练兵,使局势稍有好转。惜辅臣苏观生兵败于江西,福州兵力锐减,以至在李成栋大兵突袭下,城门无法守住,隆武被杀,苏观生撤至广州。南明辅臣多有到李成栋军前乞降的。黄奇遇则与兵部主事陈邦彦、大学士陈子壮、监军御史张家玉、简讨陈世杰、副使黄公辅、推官陈子升、举人黄维璟等从海上潜回广东,图谋东山再起。李成栋乘胜进兵广东,悬赏搜捕抗清明臣,黄奇遇也在搜捕之列。 福州陷落后,时已嗣为唐王的朱聿钅粤与桂王朱由榔于同年 (1646年)十一月分别继立于广州、肇庆。十二月,广州被清军攻陷,广州绍武帝君臣死难。朱由榔于第二年建元永历。永历帝即位后,同样檄令诸故臣辅政。当时,黄奇遇因在逃亡之中,未及应召。永历三年(1649年),李成栋反正归明,湘粤尽复。永历帝由桂林移驾肇庆,特旨征召黄奇遇,授与詹事府詹事、礼部左侍郎,主持部事并充经筵讲官。由于江楚渐次收复,捷报频传,加上某些善于阿谀邀功以营利之辈谣传虚假信息,使不少朝士以为早晚间就可以奏凯恢复河山了。乐部马吉翔率先为永历帝组建出巡用的仪仗队,准备好车驾,大献谄谀。诸权贵也跟着仿效奢侈之举,至天天“纵歌酣饮”,“中夜炬烛相望”。黄奇遇看不过,毅然进《孟子•禹旨酒义》,极言酒之为害,痛切指出“狂歌痛饮,何以收匡复之功”。黄奇遇为人端庄凝重,进止有度,智略兼备,每与议政,深合永历帝的旨意,其戒酒之议,更得到永历帝的赞许,奈何风气已开,积重难返。但永历帝对黄奇遇更为器重,于永历四年晋升其为礼部尚书,并依然兼经筵讲官。 当时,朝中史官缺乏人才,黄奇遇遂与黄士俊、严起恒等议拟效唐宋开特科取士办法,诏令三品以上廷臣各荐一人参选。黄奇遇并荐同从福州返粤的举人黄维璟就试。永历亲自主试,选取了 8人,授为翰林庶吉士。黄维璟未能入选。当时朝中吴楚二党交讧,互相猜忌。因黄奇遇平常较接近楚党,所以吴党的万翱和杜永和即利用黄维璟的落选捏造事实,攻击黄奇遇得了黄维璟的贿赂。黄奇遇上疏抗辩,终得澄清,不但没被加害,还兼任兵部尚书。吴党的王化澄怕楚党得势,于自己不利,即联合万翱、杜永和大肆造谣中伤黄奇遇。值此国难当头,诸朝臣不思鞠躬尽瘁,共图恢复,反而勾心斗角,结党营私。对此,黄奇遇深为痛心,也深为失望。他深知已无力回天,于是连上三疏,“迄骸骨归”。黄奇遇回乡后,杜门不出,自号绿园居士,尽日纵情于山水,怡情于诗文,直到寿终。 黄奇遇一生所作诗文甚多,原著有《绿园诗草》一集和《平斋文集》,惜未及付梓而散佚。现存世者,仅得《揭阳县志》所录的《涵元塔记》一文和《过旧园亭诗》一首。此外,还有一些散处于民间的诗联遗墨。试看其《过旧园亭诗》: 夙昔烟花地,于兹杖履游。 揭山犹历历,榕水自悠悠。 爽气侵江月,清风入古楼。 搀枪今扫净,景物自清幽。 据近人所考,此诗当作于李成栋反正,永历帝移跸肇庆诏令黄奇遇辅政,黄应召过揭阳城所作。诗人既借题发挥,以所见山水景物,无限感慨地咏叹了伤败之气(爽气)的侵扰,异族(清风)的进犯,又抒发了灾星(搀枪)已净,景象将清的振奋心怀。立意新颖,词雅韵丽,手法曲晦,内涵深邃,充分体现了这位君国重臣在那严峻的时势中大智大勇的心境。仅此一阕,已足可证见黄奇遇为诗为文的造诣之高。 ■ 忠肝义胆郭之奇 明崇祯元年(1628年),郭之奇与黄奇遇、辜朝荐、梁应龙等潮籍名士同登戊辰科进士,又一次证实了顺德冯奉初的赞语:“有明一代,潮州人才之盛,足以凌跨中州。” 郭之奇,字仲常,别字寂子,号正夫,又号玉溪,揭阳县城东门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乾隆四十年(1775年),赐谥忠节,人选《钦定胜朝殉节诸臣通谥录》。嘉庆二年(1797年),崇祀忠庙,兼祀乡贤。 郭之奇的先世为福建莆田人。入潮始祖先居海阳县登云都。至郭诚,号原兴者始迁居揭阳县城东关。郭诚五传而为郭之奇。兄弟共8人,之奇排行第二,嫡出。乃父郭应试,字国征,号首鸿,邑庠生,授州同知。其生平恂恂,闭门扫轨,人称南极老人。郭之奇先后娶妻6人,为林氏、周氏、张氏、陈氏、谢氏、侯氏。生子4人,为天祯、天禔、天社、天禂,并生育8女,还有义子天祉。 史称郭之奇22岁中进士,那是以虚龄计,实际尚未满21周岁。郭之奇及第后,选授翰林院庶吉士。第二年夏天请假省亲,一连4年家居。这期间,赋诗撰文唱酬不辍,并曾担任揭阳邑志总纂。当时恰逢海盗袭揭阳城,贼船多达80余艘,还配有佛郎机大铳。郭之奇带头捐资招募壮士140多人,悬以重赏,配合地方兵,击退了海贼。接着,又与知县冯元飙率兵驱逐从五华、丰顺侵入的流贼。 郭之奇于崇祯六年(1633年)晋京后,左迁礼部主客司主事,提督会同馆;翌年奉使册封荆藩;又翌年转任礼部员外郎。九年 (1636年)主试河南,而后转任郎中,因母卒,“与兄用章痛哭回籍”治丧。二年后服除,补复原职。十四年(1641年),升任福建提督学政,布政使司右参议兼按察司佥事。 郭之奇闽中视学四载,孜孜罔怠,力振学风,奋兴士气。他选拔良才,务使一士不遗,也“务使宫墙芜秽,廓然汰清”。为此,他“严绝竿牍,力杜蹊径”。经他复试,有700余人被黜退、降等,对逐利徇私的提调教官也严加劾革、逐放。当时,郑成功为泉州诸生,其父郑芝龙仗势为其谋置高等,郭之奇坚决不答应,终只能获得二等。汀州揭榜之时,黜降较多,有数百人当场咆哮,递呈辩说。郭之奇予以严厉批斥,平息了闹事风波。 崇祯十六年(1643年),郭之奇转任福建副使,不久摄按察司事,又摄兵备事。他断强豪,平冤狱,修会城,弭通夷,甦疲驿、催裁站,的确是知无不为,为无不力。时尤溪贼集结剽掠闽清、永福一带,郭之奇亲自督兵500余人,历一昼夜,驰三百里赶往福清搜剿,平定叛乱。不久,流寇啸乱江西袁、吉诸州,益藩邕宁王逃走入闽;邵武樵川告急,全闽震动。郭之奇赶至邵武,提师扼关,两谒邕宁王,安置其回江西,建南得以安宁。闽人建坊于诏安邑郊,学士黄道周题其额“一代儒宗”、“八闽山斗”。第二年以“廉卓”受到举荐,擢升为太仆寺少卿。 正当郭之奇刚刚受知于当朝,开始得到重用之时,李自成于是年三月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接着,清兵入关。正所谓“拜命甫下而北都陷”。不久,兵部尚书史可法等奉立万历帝之孙,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以翌年为弘光元年。郭之奇被提拔为詹事府詹事。时南明王朝已风雨飘摇,国库空虚,军饷奇缺。郭之奇为挽狂澜于既倒,毅然“输金千两助饷”,为此,弘光下旨嘉赞:“郭之奇毁家输助,数以千计,可谓急公之最。” 翌年,清兵南下,攻陷扬州,史可法殉难,朱由崧国破身亡。礼部尚书黄道周、福建巡抚张肯堂、南安伯郑芝龙等奉立唐王朱聿键继位于福州,称号隆武。郑芝龙以拥立功,势更炽,竟挟宿怨,会同张肯堂排挤郭之奇,使郭遭谗去职,返揭家居。隆武二年(1646年),郭之奇虽尚未有出山意,但一旦闻知军饷短缺,又即罄祖遗家产,再捐银1500两,命义子天祉解赴军前。其父及三弟之章也各捐银500两,故有旨褒赞:“父子兄弟,一捐再捐,可谓一门风义。” 与此同时,郭之奇上《为恢复先审定略疏》,详尽地分析了当时的进取形势,提出“今国家肇基闽南,当以江右、两浙为枢”,可先“暂住富沙,绸缪牖户”,然后“移跸章贡,号召楚江”。这样可达到“勋臣在关而藩篱固,抚道在汀而寝奥安”,而且由于“背枕两粤,咫尺湖广”,所以“有犬牙交错之势,无添兵措饷之扰”,进而号令西江,必定“忠义奋发,闻风响应”。不然,“假令闽兵失援,寇突汀境”,局势将十分不利。隆武帝曾决意入赣,与闽南互为声援,但为郑芝龙所阻,遂驻延平。至清兵越仙霞岭时,关门竟无一守兵,遂长驱直入。隆武帝被迫自延平奔汀州。清兵至汀,隆武帝逃至福州死难。二个月后,郑芝龙以福州降清。隆武败于失援,果如郭之奇所言。此期间,郭之奇在家乡经历了“九军”之乱,与乃父一同被执81天,可谓九死一生,为此赋诗81律,是为《九九》名篇。 隆武亡后,神宗之孙,桂王朱由榔在晏清、瞿式耜和潮人黄奇遇等的扶持下,即位于肇庆行府,改元永历。郭之奇被任为詹事正詹。不久,镇守广东的原明将李成栋反正,何腾蛟督师于湘南,郝尚久受封新泰伯,复为潮州总兵,湖南两粤尽复,一时匡复之势颇盛。于是郭之奇赶至惠州待命。永历三年,清兵入湘潭,何腾蛟殉难;接着清兵又取长沙,李成栋兵溃信丰,渡水溺死;兵部尚书揭重熙兵败程乡,形势又一次急转直下。郭之奇受命于败军之际,奉诏抵肇庆,永历帝亲自召见问政,郭之奇针对当时盗贼不散,兵多内顾,难以尽力对敌的情况,疏奏“慎选守令”以“安民散盗”,达到“可守而后可战”;然后分兵二路,由潮取闽,并与平远监军在武平、上杭间成犄角之势。永历未能用其言,但拜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是年十二月,郝尚久降清;越年正月,清兵破南雄,取韶州,明总兵吴六奇降。永历帝驻跸梧州。郭之奇充经筵讲官,掌詹事府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旋又转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郭之奇面对南明残局,抛家舍宅,勤王佐政,毫无退缩之意。他曾手书示子天祯:“儿当勉力有成,毋坠家声。予死生随吾君,未知相见何日也。”当时,孙可望拥兵自重,先后二次遣使求封秦王,大学士严起恒等坚持否定态度;郭之奇也上疏论其所求不当。是年十月,郑成功据南澳招兵,而清兵攻广州,入桂林,执瞿式耜、张同敝,迫使永历帝仓卒从梧赴浔,然后奔南宁。 永历五年(1651年),孙可望遣贺九义等带兵至南宁,伪称护驾,杀严起恒等阻封者19人。郭之奇正自思州趋召,永历乃密旨留其在外。于是郭之奇辗转于雷州、廉州之间。不久,又往钦州,抵龙门,拜为太子少保,礼、兵二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督师闽粤,兼制江浙等处,恢剿军务,综理粮饷,并获赐上方剑,便宜行事。郭之奇再次受命于危难之际,誓以死报。他一面上疏奏称潮镇郝尚久“反正有日”,潮州豪杰李士淳、罗万杰、赖其肖、谢元汴等将行举义,应抓紧联络各地义兵,以恢复两粤闽省,一面与陈奇策、王兴、邓耀等互为声援,并派遣包嘉胤东连郑成功及八闽士绅卢若腾,派遣邢祈长联络虎贲营,以期大举。永历六年,李定国复取桂林;郭之奇移舟于钦州诸海岛,历矛戟风波,复舟溺水,妾丧子殁之厄。永历七年,郝尚久与恢剿总兵蔡元并副将蔡俊、蔡杰等于潮州反正。数月后,李定国出师广州,攻肇庆,复化州、吴川、信宜、石城,取贺县、平乐,为此,“人皆以中兴可望”。可惜仅及半载,潮州城复为强敌所破,郝尚久退至金田山垒,与其子一起投井而死。 与此同时,孙可望一直心怀叵测,于永历六年初派遣总兵高天贵等将永历帝接至安隆所,并改名安龙府。然后拟国号为后明,画尧舜禅受图,显有僭窃之意;至永历八年,杀大学士吴贞毓等18人。十年,李定国于田州打败孙可望。十一年孙可望终于降清,移师犯滇。李定国等奉命讨伐。 在这弱主无能,强敌压境,抗清局势忽起忽落,各路将领或殉难,或骑墙,甚或互相残杀,内耗严重,形势十分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郭之奇为匡复明朝,矢志不渝。潮州再次陷落后,他退守防水,训练水军,并继续上疏进谏忠言。永历八年,拜为文渊阁大学士及太子太保。此后,他继续转徙于粤滇各地,招兵策反,联络盟军。李定国在一度打败孙可望,被封为晋王之后,也曾奏称郭之奇“数年拮据苦心”。在两粤各州县多已落入清兵之手的形势下,郭之奇依然“往来海上,委蛇观变”。永历十一年(1657年),郭之奇晋少保及武英殿大学士,改兼吏、兵二部尚书。此后,滇都、南宁相继陷落,永历帝被迫退入缅境。郭之奇长子天祯曾致书劝其归家,他坚决表示“虽有家,义不得顾”;“光复则归,扫垄有日,陆沉则望乡无期”。由于漂泊海上,音讯隔绝,避处交趾,转徙于凉台、黄约、马爹、万宁诸夷地,饱受荒滩野岭、毒烟瘴气和饥饿之艰。永历十五年(1661年),郭之奇为交夷韦永福诱执出卖,献于清兵,移解桂林。途中作纪事诗二首,描述了“十载艰虞”,“居夷避地”的艰辛的斗争历程,表达了“成仁取义”,“苌弘化碧”的决心。 郭之奇在桂林被囚375日,每天唯以诗赋志。两司以下官吏,多为郭之奇的门下士。郭之奇坚决拒绝他们的委曲劝降。当他听到永历帝在滇被吴三桂杀害的消息,连作三首《滇叹》以吊,其辞甚是哀愤。如: 日落风飘万里云,天阴雨坠百城氛。 金戈铁马威灵怒,白骨青燐怨恨纷。 哭野安知夷夏鬼,战场谁继古今文; 沉沉幕幕伤魂处,姓灭名销那可闻? 永历十六年(1662年)八月十九日,郭之奇被害,“就义之日,慷慨从容,面无改色”,年仅56岁。 郭之奇平生著述甚丰,至永历十五年,自编诗共十八集,35年间,共作诗2840首,赋3篇,箴4首,词14首,琴操3阕,总称《宛在堂集》。居交趾日,著《稽古篇》五十五卷。自鸿荒至赢秦,仿《汉书》体例,论次人物,严褒贬之义,比于《春秋》。长子天祯与次子天禔俱为明经,但都不仕清。天禔随父出走交趾,父被执时“以身蔽父,刃挥其颅,血涔涔不少却,裹创随行”;郭之奇就义后,“扶榇归里,负土筑茔,结茅芦墓”;著有《屯园尺牍》、《溪堂诗集》,娶尚书黄锦之女,终年74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