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
英雄不问出身
蔺相如是战国后期人,生卒年不详,他出身低微,原只是个舍人,相当于今日的生活秘书,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但他最后一跃而成为赵国的相国。他的事迹,对战国时代众多到处谋职的门客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号召作用。
从个人角度而言,"完璧归赵"的故事不但体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也体现了他面对强大秦国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表现出来的胆魄,比之齐鲁会盟时的曹沫,一点也不逊色。而他处理与廉颇关系的手法,也堪称政治平衡术的经典之作。总之,蔺相如是战国时代平民政治家所能达到的极致。
找个好主人很重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战国时代的文士剧增,如何谋职也因此成了个大问题。因为各国之间竞争厉害,互相吞并已成常态,于是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更大了,有眼光的人个个求才若渴,纷纷加以招揽。蔺相如的故事,若从谋职角度来看,还别有一番道理。
蔺相如的头位雇主是赵国的宦官头领缪贤。蔺相如开始只是他的舍人,职责类似生活秘书。缪贤有次得罪了赵王,因为怕受到惩罚,决定逃到燕国去。蔺相如及时地阻止了缪贤,并问他何以肯定燕王甘冒得罪赵国之险来收留他呢?缪贤于是透露了他在一次跟随赵王出席宴会的时候,燕王私下和他攀过交情,他觉得凭燕王的这句话,有可能得到关照。
蔺相如分析了一番,告诉缪贤说:"你得到当时燕王的友情,不过是仗着赵国的强大,以及赵王的宠信。现在你若从赵国逃亡的话,弱小燕国怎敢得罪赵国呢,到时候大有可能会把你抓起来引回赵国。所以你不如主动脱了衣服,做出可怜的样子给赵王请罪,这样倒有脱罪的机会。"
缪贤觉得很有道理,就照着做了,而赵王果然也赦免了缪贤。缪贤因此认识到蔺相如的才华,更可贵的是,他没有因为遮掩自己的过失而埋没蔺相如的才能。他不但把这件事情讲给赵王听,也把蔺相如推荐给了赵王。于是,蔺相如一举进入了赵国的政治舞台。
完璧归赵---智慧、勇气一个都不能少
楚国人卞和把和氏璧献给楚厉王,结果被砍掉了左脚;后来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御用鉴定师仍然没分辨出宝贝,结果害得卞和又被砍断了右脚。一直到楚文王的时候才昭了雪,那块宝玉也因此被命名为"和氏璧"。因为卞和的执著,这块宝玉显得更加难得。
人常说"怀璧其罪",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麻烦也跟着来了。秦国强大,秦昭王自然可以傲气,他要求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关口,被自己的原主人缪贤推荐上去。因为不能得罪秦国,赵国不得不答应交易。蔺相如为赵王分析两种可能,认为两害相权取其轻,宁愿让秦国先拿了和氏璧理亏,而不得罪秦国;并且自荐出使秦国,他对赵国君臣表示,如果交易不成,一定会完璧归赵。
到了秦国之后,秦王果然没有多大诚意,拿到和氏璧之后,顺手就交给身边的漂亮妃子和侍卫们把玩,不把它当回事。蔺相如看出秦国不像要诚心交换城池,于是上前说:"和氏璧有斑点,让我指出来给大家看。"拿到和氏璧之后,蔺相如倚着柱子,愤怒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贪婪,不想割爱,但不想秦国不高兴,斋戒了五天之后,才派我把玉璧送来。但是现在大王不仅接见在下的宫殿、礼节与常无异,还把玉璧给身边人玩弄,羞辱我这个使者。大王要是逼迫我,我就一头撞在柱子上,把和氏璧撞个稀烂。"
秦王没办法,一番安慰之后,答应自己也斋戒五天,然后在大殿里举行隆重的礼节,请蔺相如到时再献上和氏璧。蔺相如回到宾馆之后,马上派人偷偷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过了五天,待秦王群臣行完大礼,蔺相如面不改色地说:"你们秦国二十多位国君里头,还没有一个遵守承诺的,因此我害怕上当,已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大王要是真的想要,先把十五座城池交予赵国,赵国即会马上把和氏璧送过来。我欺骗了大王,按理该杀,大王就杀了我吧!"
有理有据,再加上无赖手段,让同样无赖的秦国没办法。既不值得因此杀掉蔺相如,也无意用十五座城池去换玉璧。这场让赵国君臣心惊肉跳的危机就这样过去了。回到赵国之后,蔺相如因此被擢升为上大夫。
渑池之会显勇气
公元前280年,秦国为了攻取楚国,主动与赵国修好;次年,为了全力用兵,便邀请赵国在渑池相会修好。当时赵惠文王不了解秦国的意图,害怕而不敢去。蔺相如劝赵王切不要显出赵国的软弱,非去不可。
出发之前,大将军廉颇与赵王都做好了万一被扣留的准备。没想到秦国一副正经谈判的态势,不过谈判期间,秦王的态度很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