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奥运会主办国的名片
奥运会开幕式发展史
1896年在希腊雅典召开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但那时的开幕式还非常简单,除各种基本的流程之外,只演奏了希腊的古典弦乐《奥林匹克圣火》,这首乐曲后来被国际奥委会确定为奥林匹克会歌。
之后的几届奥运会开幕式也没什么大的变化,文艺表演完全属于陪衬。直到19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也只是由四个乐队、两个合唱团进行的集体表演而已。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增添了一个新的项目:点燃圣火。但那届奥运会的圣火是直接在体育场内点燃的,直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人们才用火炬接力的方式,用从希腊奥林匹亚采集来的火种点燃主体育场的火炬。
1936年的另一项革新是开幕式第一次有了电视转播。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两届奥运会停办,奥运会开幕式的发展也一度停滞了。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奥运会逐渐走向稳定发展的道路,开幕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艺表演更是成为了其中工作量最大、准备时间最长、花费最多的部分。成为了历届奥运会的“名片”和“奥运会之花”。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商业经营手段被应用在奥运会的筹办上,开幕式也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越来越豪华。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耗资700万美元,到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便增长到三倍多,达到2500万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这一数字一举达到8100万欧元。
如今,对主办国来说,奥运会开幕式不但要展现出和平、友谊、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向全世界展现其民族文化的契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奥运会开幕式也在新技术的包装下越发好看了。因此,近几届奥运会开幕式逐渐成为各国一争高下的舞台。
开幕式表演的N种套路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场充满东方文化气息的文艺表演让世人震惊。旋转成绚烂花朵的姑娘的传统长裙、世界上最大的一面龙鼓、以及在汉江船歌映衬下表演的朝鲜族史诗,都使得全世界观众对这个之前并不被人熟悉的民族由衷地表示赞叹,开幕式上演唱的这届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更是迅速风靡全世界。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这届奥运会开幕式是无比成功的。
其实,汉城奥运会的这种打民族文化牌的做法也是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核心内容。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适逢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主办方不失时机地以西班牙民族的航海传说做为开幕式的主题,再加上西班牙传统的弗拉门戈舞蹈和叠罗汉表演。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能成为跨越民族间差异的桥梁。巴塞罗那政府找来多明戈、卡雷拉斯等西班牙著名歌唱家在开幕式上演唱歌剧经典唱段,这一切都让人们沉浸在西班牙灿烂的文明史中。无独有偶,2006年都灵冬奥会开幕式上,由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演唱的《今夜无人入眠》将整个开幕式推向顶峰。2000年悉尼则主打“澳洲土著文化”,一位土著裔演员贯穿了整场开幕式演出。
如果主办国民族文化较为单薄,没有什么史诗可供展示,那又该怎么办呢?美国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主办方抓住了“新大陆”和“西进运动”两大主题,由一百台钢琴同时演奏的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让人们领略到美国文化的包容性,另一个节目是演员们在极具美国西部风格的舞曲《hoe-down》的伴奏下身穿西进运动时期的服装,坐着大篷车浩浩荡荡地在体育场中穿行,以此来表现那段传奇性的历史以及洛杉矶在西进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主办地的历史文化特点不够鲜明,或者是太为人所熟悉,那就只能考虑其它方法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决定运用大量抽象的手法表现古希腊文明这个西方文明的源头,大量简洁的几何造型出现在开幕式中。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则规避了历史的厚重感,转而大量运用现代艺术形象,各种光怪陆离的造型在开幕式中比比皆是,即使在涉及到古希腊文明时也以一个别出心裁的“人像投影”来解决。
当然,除了展现地域文化,奥运会开幕式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表现四海一家的奥运精神,每届奥运会开幕式都会在这上面煞费苦心。主题歌歌词一般都是本民族语言与英语交替出现,还会邀请外国艺术家参加演出,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就邀请了20个国家的4000位音乐家。当然,最典型的例子还是连开幕式导演都聘请外国人担当,著名澳大利亚导演伯奇就曾为美国和意大利导演过奥运会开幕式。
点火仪式面面观
每届奥运会开幕式都有一些标准的流程:运动员入场,升旗,点火等等。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流程,这些环节也都和文艺表演一样经过了精心设计,最受重视的当然是点火仪式。
在古希腊神话里,地球上的火是天神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来交给人类的。火的神圣起源使它成为了一种宗教元素,古希腊人常年在他们的主神庙前供奉着永恒的火焰。在奥林匹亚城的圣殿里,赫斯提女神面前的圣坛上终年燃烧着圣火。这里的圣火也是利用太阳光线的热量点燃的,人们还用它点燃圣殿里的其他火炬。今天,圣坛已荡然无存,不过奥林匹克圣火点火仪式却因袭了古希腊的采火方式,用太阳光引燃火种。
自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始,开幕式上的点火仪式就备受重视,但受到从前科技水平的限制,点火仪式一直比较简单,即由运动员手持火炬直接点燃主火炬,后来人们开始用点燃导火索的方式点燃主火炬。突破发生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三位火炬手乘坐巨大的升降机升上火炬顶端点燃主火炬,从此点火仪式也在各主办国的精心布置下越来越新、奇、特了。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采用了由射击运动员将火箭射上火炬台的方式点火,这也是奥运会开幕式上第一次实现不接触火炬台且不利用导火索的点火方式;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正当人们猜测谁将跑上火炬台点火时,最后一棒火炬手、传奇拳王默罕默德·阿里点燃的火种却被一根钢索直接拽上火炬台点燃主火炬;2000年悉尼奥运会,首次采用了可移动式火炬台,而且是在水中点火后将火炬台升上体育场顶;2004年雅典奥运会继续采用可移动式火炬台,不过这次的主火炬被设计得有如吊车,“弯下腰”由火炬手点燃后再“直起身”。
另外,由谁点燃主火炬也历来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每届奥运会之前,各大媒体都会对此进行煞有介事的分析。1988年汉城奥运会由三人同时点火,一改过去只有一名火炬手点火的传统,而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主办方竟然找来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夺得冠军的美国男子冰球队(也就是电影《冰上奇迹》中的那支队伍)的20名成员共同点火,成为了到目前为止参加点火人数最多的一届奥运会。(摘编自《大科技》杂志,博 雅 / 文 ww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