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治疗神经性皮炎

 U多远跑多远 2012-08-02

     甘肃永登   张 帆  李广英  2011-3-25

 

神经性皮炎中医称“顽癣”,是一种慢性局限性皮肤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有关,少数有过敏史。衣领摩擦,进食辛辣食物可诱发或加重病情。好发生于肢体受摩擦的部位,颈部占90%以上,其次在骶尾部。初发时局部瘙痒,皮纹加深。由于瘙抓致局部皮肤逐渐肥厚革化,出现针头大小不规则的三角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干燥而坚硬,发展成苔藓样变,皮损与周围正常皮肤之间有鲜明的界线。由于经常搔抓,局部可见抓痕、血痂及鳞屑,常合并继发感染。

本病可分为两型:局限性和播散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肘部、胫前、骶部,有一块或数块;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分布广泛,四肢、颈部和軀干等处,常对称分布。总之这种以瘙痒和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虽治疗方法很多,但复发率很高,常拖延数月和数年。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湿热毒邪侵袭所致。当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结为治。笔者常采用艾条薰灸,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经济,很受患者青睐,是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上乘疗法。

《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谓:“艾叶苦辛,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方法一般有二种:一种是将一端点燃的艾炷悬于穴位或病损部位,称薰灸或悬灸。另一种是隔蒜、隔姜灸:将艾絨制成半个枣核大小的艾炷,在穴位和病灶部位放置2~3mm厚的蒜片或鲜姜片(姜片用牙签刺成数个小孔),将艾炷置于蒜或姜片上点燃,若局部皮肤灼烫难忍时,稍挪动即可,然后放回原穴位,一般灸13~15炷。治疗神经性皮炎用薰灸法时,使穴位发热、红晕、微痛、能耐受为度。操作者可用一手指(食或中指)置于施灸部位,通过手指来测定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之距离,以防烫伤。现代药理证明:艾灸后红细胞、白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增加,吞噬能力增强,激发人体正气,显著提高人体抵抗力、免疫力和防御能力。艾灸后使病损皮肤的真皮和皮下组织的神经、血管、淋巴和肌肉功能渐趋正常。《黄帝内经》云:经络具有“行气血,营阴阳”“ 决生死,处百病”的作用。艾灸的特殊药物、光和热效应,作用于体表,通过穴位,深达经络,环流气、血、津液,渗灌脏腑组织,即达到温经散寒,燥湿健脾,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一般艾灸三日后,瘙痒明显减轻或消失,确有明显的抗过敏、止痒和镇静作用。若在病损处涂皮炎平、尿素软膏等软膏后,再用艾灸,可加速皮损消退。

典型病例: 苗××女,42岁,颈、胸、腹部苔藓样皮疹半年余,满布针头大小不规则扁平丘疹,见抓痕、血痂及毛囊炎,痒甚,严重影响睡眠和休息。曾到省城医院皮肤科求治,诊断为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囗服及外用药物后略有好转,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未能治愈。接诊后停用任何药物和外涂药膏,用艾条薰灸治疗。患者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遂用三支点燃的艾炷直接在颈、胸、腹部移动薰灸,每日2次,每次15分钟。三日后瘙痒明显减轻,安然入睡,治疗信心倍增。十日后颈、胸和腹部皮损消退,皮肤颜色逐渐恢复正常,彻底治愈,随访五年未复发。

 临床上对一些原因不明的皮肤病,用艾灸后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擅长用艾灸法治疗多种疾病,如对久治不愈的慢性皮肤溃疡、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宫血、中风偏瘫(出血性或缺血性)、胃溃疡、慢性肠炎、肩周炎和三叉神经痛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艾灸治百病”,灸法有着极为广泛的适应范围,但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无论隔蒜、隔姜灸或薰灸,常可显示出针所不及,药物难能的神奇效果。耐人寻味的是无论在大医院或乡卫生院,难觅用艾灸治病了,实在令人惋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