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是在明清时期

 寒江读舟 2012-08-07
  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是在明清时期。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窜扰东南沿海,少林派武僧80余人在月空等人的率领下勇赴沙场,屡挫敌焰,先后有30余人为国捐躯。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福建晋江人,其武功学于泉州)途经少林寺,指点拳术和棍法。俞大猷在看过众僧的表演以后,认为少林寺棍法传久而讹,真诀皆失,乃从少林寺众僧中选出宗擎、普从两位少年僧人,让他们随军南下,亲自传授武艺,历时三年有余。普从不久去世,宗擎学得真诀,回寺广传僧众。万历五年(1577年),俞大猷又在京师授给宗擎《剑经》(此为论棍之书,当时把棍称为长剑,故称《剑经》,而非论剑之书)。

  在名家的指点下,又经过实战的磨炼,少林棍术水平在明朝晚期有了明显提高。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把少林棍法列为棍家“正传”之一。其后,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进一步提出“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第一次将少林棍术列为诸家棍法之首。至此,少林棍术已被公认为武术正宗。

  少林棍术名扬四海之后,少林寺僧众又致力于拳术的提高。明末时,“寺僧攻拳”,因少林拳术“犹未盛行海内,今专攻于拳者,欲使与棍同登彼岸也”。当时,少林寺僧洪记又从刘德长学得独步天下的峨眉枪法。与此同时,不少文人感叹国事日非,内忧外患,遂自觉习武,以图报国,一时文人习武之风大盛。在武装抗清失败以后,一些志士仁人耻于剃发留辫当新朝臣民,纷纷遁迹山林,削发为僧。他们大多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些人又有深厚的武术功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民间的俗界武功与原有的少林武功再次交流融合,使少林武功日臻精湛。

  入清以后,中原地区的习武之风依然盛行不衰。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廷曾下旨严禁民间习武,但少林寺僧众依然暗中练武不辍。少林寺的反清民族意识曾引起清廷的注意,而少林武功则通过包括秘密会社在内的各种渠道广泛外传。以少林寺为代表的寺院武功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武术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明末清初之际,少林武术广泛吸收了北方许多拳派的精华,同时也吸收了南方的棍术和枪术,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加以融合提炼,终于形成了内容广博、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全面取得了武术正宗的崇高地位。试看有关少林武技的种种记载,绝大多数见于清人的笔记小说,便是一个佐证。同时,由于僧俗两界武艺的频繁交流,也由于少林武术的名气越来越大,北方的不少拳派,或受到少林武功的影响,或托名少林以自重。这样,少林拳系实际上就涵盖了中国北方地区几乎所有的武术门派,少林武术也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武术的总称。

  近年来,少林武功的名气如日中天,以“少林”冠名的各种武馆遍布大河上下、大江南北。不久前,俄罗斯总统普京等专门到少林寺参观,观看少林拳。然而,物壮则老,盛极则衰,少林武功也自有它的隐忧所在。自我感觉始终良好,少林拳的隐忧也许就在这里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