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物馆
(器皿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陶瓷,包括上始新石器时代,下迄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材料质地多样,工艺技法全面,表现题材丰富,历史延续完整,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中国古代陶瓷的艺术成就。可分为色釉陶瓷、彩绘陶瓷、雕塑陶瓷等三大类,其中尤以彩绘类的青花瓷更为丰厚,明清两代青花瓷高峰期的产品均有体现。
上为(清·乾隆)青花山水带盖坛,口径7.5厘米,腹径17.8厘米,足径11厘米,高20.3厘米。坛盖上绘有两组竹叶纹,坛腹主体纹样类似一幅生动、自然的山水画。坐落于深山密林的村舍,营造出静谧闲适的氛围。从清早期开始,青花瓷彩绘使用了“分水”技法,因此提高了青花的表现能力,既能表达浓艳粗犷的纹饰,又能表现淡雅纤细之特点,不论远山近水、跌宕高古、重峦叠嶂,还是阴阳反侧、疏朗茂密,均能得心应手。
下左为(清·雍正)青花飞凤纹磨口罐,口径4.3厘米,高12.5厘米。罐圆体,小口,口沿收拢,罐身饱满,敛腹,平底。通体施釉,底部露胎,口部磨去一周,工艺痕迹明显。器表素白地上以青花绘凤纹二。凤纹展翅翩飞,尾羽飘舞,曲颈昂首,如欲啼鸣,身周散布流云及近似火焰的几何纹作为衬饰。近口部及足部还勾描波浪纹及弦纹,构成响应。此罐外形小巧,但轮廓清晰,比例匀称,所以颇觉大气。釉面洁白,有玻璃光。磨口一周,显露胎质,与光滑的釉层恰成对照。所施青花,呈色灰蓝,稍显枯淡,却能细分深浅,在翎毛、脚爪、等局部加以重点强调,使凤纹更显鲜明。而凤鸟的颈部及尾羽均以细密的平行短线表示,一丝不苟,其效果奇特,装饰性很强。上下的云纹初看散乱,其实云头的方向有左右之别,聚散之分,很有趣味,填空的火焰纹,则为纹饰增添了自由率意的气息。
下右为(明·嘉靖)青花鱼藻纹罐,口径6.8厘米,高12.8厘米。罐直口,短直颈,圆折肩,圆腹,腹以下渐收至底,足微外撇。罐外青花装饰,颈、肩、足三部各饰不同图案一周,腹部绘莲塘游鱼纹。画面上塘水泛波,莲花、莲实、水莲随波漂浮,鲤鲢鲭鳜四鱼穿游其间。莲、鱼、水草鲜明醒目,以青花浓淡不一的呈色,表现了不同的物象。由于“鱼”与“余”同音,因此鱼纹就成为富足的象征纹样。鱼纹在宋瓷上就已多见,明清瓷器上更为普遍。它常同莲池组成鱼藻纹。所谓鱼藻纹就是以游鱼、水草、荷花、浮萍等组成的装饰纹样。宋时初具雏形,元时以景德镇青花器为代表,通常以两尾游鱼之间布满水草、浮萍,以飘动的水草表示细细的流水,极为生动。明清时的官窑器常以鲭、鲢、鲤、鳜四鱼为题材,表示“清白廉洁”。
(明·万历)青花仙鹤大瓷盒
上左为(清·乾隆)青花三友盘,高4厘米,直径18厘米。盘撇口,弧腹,浅圈足。青白釉,釉色青白,釉汁莹润,胎薄,致密。青花淡雅。盘心松、竹、梅,盘外壁庭院人物,外底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上右为(现代)青花三果盘,高5.1厘米,直径25.3厘米。敞口,浅弧壁,圈足。内外施白釉,并饰青花三果图案。底满釉,足边无釉。盘内口沿用青花饰绘一周回纹,内壁绘有三组折枝花果,分别为石榴、枇杷和荔枝。盘内底在两周青花弦线内绘有一菊花图案。现代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往往体现在胎细腻,釉色洁白,青花图案颜色翠蓝并伴有浮于釉面的感觉。此盘内的三果图案源自明代永乐和宣德时期,喻示有多子多福,子孙万代之意。分析此图多给人以呆滞死板的感觉,这是补色的工艺所至,形成了成品率高,工艺简单,节约成本的现代生产工艺的特点。
下左为(明)青花富贵千秋罐。
下右为(清初)青花茶花水仙小罐。口径5.4厘米,高12.5厘米。圆口,短颈,圆肩,鼓腹较直,足内敛,圈足。内外施白釉,酱口边,足底满釉。外部饰有青花纹饰,从口沿直腹底边共饰五道青花弦线。肩饰青花如意云头纹,腹壁绘有青花折枝茶花和水仙花。此图成为这件器物的主题图案。清初瓷器中的,常以酱口作为口沿的装饰,特别在民窑器中较为常见,青花花卉的画法继承了晚明时期双线平涂的绘画技法。图案自然流畅。此时的青花料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青料,色泽略显得灰暗,这一缺陷不能掩盖陶工们赋于画面生动的活力,也不会使他们生动自然的笔触减色。
(清)青花鱼龙变化大盘
上为(清)青花冰梅开光博古图罐。
下左为(明)青花人物瓜棱罐,口径5.2厘米,高10.3厘米。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器身为瓜棱式,罐外以青花描绘:一男子头带冠巾,身穿长褂,坐在庭院中的石凳上,吹箫自乐,庭院中花朵怒放,花叶舒展,表现出人们安逸和谐的生活情景。万历时瓷器器型丰富,几乎日常实用器和陈设品都可在同期的瓷器中见到,装饰技法多样,有镂雕、镂孔、开光、暗刻等,青花纹饰开始采用淡描、铁线描及涂抹手法,铁线勾描人物图,是此时流行的画面。此罐造型为嘉靖、万历时期最为流行瓜棱形,青花色泽淡雅,纹饰布局繁密,青花线条纤细,具有典型的万历青花器特征。
下右为(明)青花钩莲罐。
(清·康熙)青花牡丹寿石盘,口径34.2厘米、足径19厘米、高6.2厘米。康熙青花瓷在陶瓷史上以清明爽朗著称,彩料发色鲜丽纯正,代表着入清后青花瓷器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件大盘的纹样布局是康熙间的典型绘法,在周沿大花瓣之间的空白处,加饰锦纹,烘托主体纹样。盘中的牡丹山石及各色花丛都吸收了传统绘画的营养,宛若一幅水墨花卉图。
上为(清)青花蕃莲缸。
前左为(清)青花勾莲牡丹罐,口径6.5厘米,高12.5厘米。罐圆口,短颈,丰肩,平底,近底渐收。胎厚釉色青白,青花灰兰,口部有青花、弦纹两道,肩部有四个云肩纹。形似如意,绘变形凤凰,罐腹折枝牡丹,近底亦为两道弦纹。此罐肩部所绘云肩纹,元代就有,一般用在琢器的肩部。它以两根细线夹一根粗线绘成,粗细线之间距离十分狭窄,给人以两道银边的感觉。图案多填海水,花卉等。一般认为瓷器上的云肩是服饰上“云肩”的移植。
前中为(清·康熙)青花夔龙马蹄瓶,口径3.8厘米,高18厘米。这件马蹄瓶前后各绘一夔龙,头面上昂至瓶颈,龙的身形铺张器身,造型与装饰纹样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因器形极似马蹄而得名。足底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前右为(清·康熙)青花菊花山石罐。
(明·嘉靖)青花婴戏纹大罐,口径24.2厘米、腹径34厘米、足径26.3厘米、高34厘米。此器直口、卷唇、短颈、丰肩、硕腹,腹自中部以下渐收敛。通体施透明釉,以青花为主要图案。其口沿、肩、足等处饰有两道弦纹,肩部为锦地开光,足则为一圈仰莲花瓣纹。腹部描绘一群天真烂漫的儿童嬉戏玩耍。通体用回青料绘制花纹,青花呈色鲜艳,蓝中泛紫红,底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款。虽然早年曾经锯复,仍不失明嘉靖时期官窑的典型风范。
左为(清·康熙)青花锦地花鸟盘,右为(清·康熙)青花仕女戏婴盘
(清·乾隆)青花四足壶,口径12厘米,腹径15.2厘米,足径12厘米,高17.5厘米。乾隆朝青花瓷器产量较高,传世品较多。此时官窑青花喜用“点彩”,追慕明代宣德青花的铁斑效果,在纹样中点绘斑点。这件四足壶,是乾隆间的典型器物。青花发色浓丽,加饰斑点。主体纹样为佛家“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分别象征不同的吉祥含意。
左为(清·宣统)青花三友碗,口径13.4厘米,高6.7厘米。完整清代宣统年间的青花瓷器突显峥嵘,一反同光以来的平庸与衰减,胎体洁白细腻,釉色清新浓丽,令人耳目一新。在陶瓷史上,素有宣统青花“回光返照”之说。“三友”指“松竹梅岁寒三益友”。足底有“大清宣统年制”六字款。
中为(清·道光)青花番莲盖碗,口径11.5厘米,高9厘米。
右为(清·康熙)青花花卉压手杯。口径9.5厘米,高6厘米。杯呈花口,腹部较直,圈足。外璧白地绘青花纹饰,圈足内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款。此碗采用单线平涂方法,描绘了一幅桃花盛开的春日美景。青花色调浅淡,纹饰虽器满全身,但以青料绘花叶,以白釉表示花朵,使画面达到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效果。花朵式造型,使器物造型与纹饰合谐统一于一体,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传统意义上的青花器物,是以青料在釉下描绘主体花纹,但此碗主体纹饰却采用留白方式,即以白釉表示花朵,以青料描绘花叶。这种方法早在元代青花瓷上就开始采用,其特点是使釉色产生变化,达到更加装饰效果。此碗款识为伪托款,为康熙器物仿写明代成化年款。
(明中期)青花花果提梁壶,口径10.5厘米,高21厘米。此壶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胫略收敛,呈平圈足底,肩上端附有一提梁,壶侧有一流,附盖,盖顶是一宝珠形钮。通体施透明釉,盖与肩饰青花如意纹,流与梁饰火焰纹,口沿及肩、腹下处各有一道弦纹,腹部的折枝花卉纹为主体纹饰,其胫则为变形仰莲瓣纹。折枝花是明中期成化、永治、正德时期花卉装饰的常见形式,与文人画册页手卷中折枝花题材增多不无关系。
左一为(清)青花山水纹美人肩瓶。
左二为(清·乾隆)青花釉里红花蝶天球瓶,口径7.8厘米,高39.5厘米。瓶器型高大规整,敞口、直颈、溜肩、鼓腹、圈足。里施白釉,外壁满饰青花釉里红花蝶纹,釉面莹润细腻,青花釉里红色泽纯正,纹饰绘众蝶纷飞于百花丛中,颇富自然情趣。口沿及底边饰青花下垂如意云头纹和焦叶纹各一周。青花和釉里红虽均属于高温釉下彩,但二者性质不同,对窑内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将两者施于一器之上,并且要求红、蓝二色呈色纯正稳定,决非易事。青花釉里红始烧于元代,明代早中期均有生产,但色泽纯正的制品并不多见,直到清代雍正时,这一品种的烧制技术才趋于成熟,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器物呈色都很稳定,深浅浓淡互为补充,和谐统一,所绘花鸟和青叶红花更具写实艺术风貌。
右二为(明·天顺)青花“携琴访友”梅瓶,口径5.5厘米,高29厘米。此瓶小口、圆唇外卷、短颈、肩略丰,腹自上而下渐内收敛,呈平底。通体饰透明釉,青花描绘的主要图案有:一老者在前行,一仆人抱琴随后,主仆二人行进在山间小道上,目的是:携琴访友觅知音。瓶口沿、肩、足处饰有弦纹、缠枝花卉及蕉叶纹等。瓶身上半部所绘青花卷云纹饰,行笔灵活,是明天顺时期具有独特风格的青花纹饰。
右一为(现代·福建)脱胎蓝漆花瓶。
(清·雍正)仿宣德青花白花盘,口径33.3厘米,足径20厘米、高6.2厘米。蓝底白花的青花瓷少于白底蓝花,其工艺难点在于大面积的蓝色不易均匀。这件大盘,蓝底面积较大且较为分散,却能匀净整齐,发色统一,是难得的上品。在白色花纹中又用剔刻手法,刻出花叶的脉络,形成浅浮雕效果。白花布局疏朗匀称,色泽对比强烈鲜明,是陶瓷装饰设计的典范。
(现代·江苏)脱胎金漆23头咖啡具
(现代)紫檀木雕牧童
左为(现代·福建)脱胎绿漆镶口瓶,中为(现代·福建)脱胎蓝漆踏雪寻梅双耳瓶,右为(现代·福建)脱胎朱漆大瓶。
(现代)硬木雕刻双狮戏球马鞍
(现代)六眼暗八仙糕饼模
上左为(现代·广东)金漆木雕花鸟家具配件,上中为(现代·上海)双面竹雕荷花春蚕臂搁,上右为(现代·广东)金漆木雕家具配件,下左为(现代·江苏)脱胎雕漆刘海戏金蟾,下右为(现代·广东)素白木雕蟹篓。
台湾著名收藏家王度夫妇捐赠的织绣藏品,详情请移步女红心境——王度织绣藏品展(上辑)… 、女红心境——王度织绣藏品展(下辑)…。
左为(清)白地平针绣青绿山水挽袖。
中为(清)白缎地三蓝拉梭绣庭园仕女挽袖,505×95毫米。“三蓝绣”取多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购成图案,是受青花瓷器影响而生成的著名刺绣针法。挽袖是清代上衣袖口的带状边饰,起于乾隆,流行至同光。李斗《扬州画舫录》:“女衫以二尺八寸为长,袖广尺二,外护袖以锦绣镶之。”即指挽袖。此作绣迹工致均匀,坚实挺括,是三蓝绣中的珍品。
右为(清)白缎地拉梭绣亭台楼阁挽袖,512×95毫米、512×110毫米。这两条绣作分别取自两副挽袖,宽窄不一,表现内容也不同。但是所用针法相同,都是“挽针绣”。挽针绣也叫拉梭绣,做法是用大小二针互相配合,大针用于盘排线条,小针用于钉固,形成条状绣痕。这里的挽袖除挽针绣之外,尚于花朵、树叶、佛手等处加饰“珠绣”,以为点缀。所绣亭楼塔桥、树木花卉无不精准简练,构成了山水画般的意境。
上左为(现代·湖北)黄釉划花寿字提梁壶,上右为(现代)黄釉四耳带盖砂罐,下左为(现代)红釉双耳带盖砂罐,下右为(现代)茶色釉五耳酒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