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沁源灵空山风景

 友爱共同成长 2012-08-10
灵空山旅游简介

灵空山又名九顶山,位于沁源县西北冰洋40公里处的五龙川乡,海拔2000米。灵空山方圆百里,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在灵空山山腰,有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座落在这里。据史籍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削发为僧。这位皇太子死后,被封为“先师菩萨”。唐景福二…


灵空山又名九顶山,位于沁源县西北冰洋40公里处的五龙川乡,海拔2000米。灵空山方圆百里,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在灵空山山腰,有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座落在这里。据史籍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削发为僧。这位皇太子死后,被封为“先师菩萨”。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之后历代增补修缮,相沿至今。

除寺院之外,灵空山还有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芽庵建于寺东崖畔石洞之中,是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勾通南北、贯连三山。其中恋桥上部,丹柱长廊,雕龙绘凤,斗拱斜插,工艺精巧。跨过恋桥,穿林海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东钟楼以南,是苍黄色的“舍身崖”。再向南,山峦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据说那是李太子初到时结庐的地方,名叫“唐山寨”。

灵空山门票:

23元

灵空山交通:

位于沁源县西北冰洋40公里处的五龙川乡

灵空山图片 灵空山图片 灵空山图片 无标题 灵空山图片

沁源灵空山
灵空山景区主要风景线有三条:风洞沟,将军墓沟,草沟。风洞沟是从仙桥开始自北向东南延伸的一条大约5公里的深谷,山崖如鬼斧神工削劈。沟中怪石磷峋,跌宕错落,有如野牛狂奔,卧虎啸月,也有的如龟鳌惊惧缩脖贴地。一路行进,只见东西两边峰峦竞秀,危崖峭壁扑面而来,有山塔崖、叠翠峰、前后寨门,龙胆、龙尾、望壁回头等胜景。从第一川往寺院由西向东而来的沟叫草沟,全长约六、七公里,沿途林木茂盛,山花缀锦,峰迥路转,柳暗花明、真乃一步一景,景景宜人。寺庙东北,是由仙桥向五龙川而去的将军墓沟,沟中溪流缓缓,涓涓有声,时有数丈落差之地,积水成潭,倒映翠屏倩影。沟中有一座荒丘,人称 “将军墓”。传说,墓丘中这位将军就是李侃太子削发为僧后朝廷派来劝他返朝的那位大将,因李侃太子不肯回朝,这位大将军后来也追随流落于灵空山,死后葬于这里。此幽谷中最引人入胜的是“百米龙槽”和“虎潭映月”。 沁源灵空山
灵空山名胜古称十景,即东钟楼、十八盘、甘露泉、茅庵、净身窑、五龙池、盖海洞、舍身崖、须眉山、仙峦桥、皆有碑文记叙,也有诗词咏叹。这十景至今犹在,历千万载春秋,更增其无限风采。除十景以外,灵空山还有许多引人入胜,令人惊叹的古迹胜景,奇松名木,以及神奇洞穴。沁源灵空山

景区地图
景区方位交通示意图

景区相关资料

景区概况
  灵空山又名"九顶山",位于沁源县西北。灵空山方圆百里,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
  在灵空山山腰,有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座落在这里。除寺院之外,灵空山还有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枯树青藤倒挂,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 ,勾通南北 ,贯连三山。
  另外,灵空山随处可见的巨松,也足以令你叹为观止。山上两人合抱的巨松数不胜数。著名的有"九杆旗",堪称"山西巨松",它一茎出土,派生九株,株株笔直挺拔。巨松各有名目,有"二仙传道",有"一炉香",有"三大王",有"一佛二菩萨"等,为灵空山增色不少。
  灵空山自然风光的精华还在于峡谷风光。灵空山中心的三座山峰夹成的峡谷组成了一个"Y"字形。峡谷正南方,是风洞沟;西北方,是草沟;东北方,是将军墓沟。由百步崖下到谷底后至仙桥,游客游览的只是灵空山峡谷风光的极小一部分,其它部分目前尚未开发。有兴趣的游客可以携带地图深入峡谷其它部分饱览山川秀色。灵空山峡谷风光的代表是风洞沟,游客可以由仙桥底部南下进入,至螺旋口断崖处返回,往返约半小时。如果想游览断崖后的风光,可过仙桥后沿小路经唐王祠南行下到谷底,沿谷底北上,可行至望壁回头,沿谷底南下,因为沟中没有开发,道路条件不佳,建议游览至石门或龙尾处即可返回。
  如果想游览灵空山全部峡谷,最好有一定的穿越经验,并携带专业装备。具体行程可以参考如下安排:第一天下午穿越草沟,返程时游览圣寿寺等人文景观;第二天一早,经龙脊、百步崖、仙桥进入风洞沟,深入螺旋口,最后一直抵达前寨门和百亩草坪;第三天上午,穿越将军墓沟,下午踏上归程。


景区看点
  九杆旗
  九杆旗是一株罕见的油松,树围约5米,高约40余米,堪称华北油松之王。九杆旗枝出一径,派生三株,再生九枝,冲天挺立,直插云霄,犹如九面大旗。在灵空山,类似于这样富有特色的树木还有很多,比如"三大王"、"二仙传道"、"四朝云杉"、"一佛二菩萨"等等。
  龙脊
  由九杆旗沿石台阶下山,低头钻过一块名为"虎口"的巨石,前面是一道狭长的山脊,这便是龙脊。它的长度不足百米,宽度只容一人通过,两侧都是陡峭的石壁,如果不是石壁下的万丈深渊,远远望去,还以为只是乡间的黄土小径。据说,这里是世界上最狭窄的一道的山脊。是不是世界上最狭窄的还不敢确定,但"龙脊"这个名称还是相当贴切的。
  一线天
  一线天中,树立着一块刻画着宋太祖赵匡胤的石碑。当地民间传说,宋太祖平定北汉时,兵败晋阳,被刘继业追击至此,藏身于一线天中,北汉追军纵火烧山。千钧一发之际,大雨骤降,方才保佑赵匡胤平安脱险。其实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已,按照正史记载,公元969年,赵匡胤亲征太原,久攻不克,被迫撤军,宋军撤退时,北汉军队无力反击,只是由刘继业等人率军做了些象征性的追击,其主要目的也是以清扫收缴宋军遗弃的军需辎重为主。因此,赵匡胤有可能途经灵空山,但不存在"灵空脱险"这样一个故事。

  仙桥
  过一线天不久,便是灵空山三条峡谷--风洞沟、草沟和将军墓沟的交汇处。站在峡谷交汇处,我们可以看到建立于风洞沟峡谷之上的仙桥。仙桥原本是一座天生桥,一块长石条飞架于两侧悬崖之上,它是过去乡民往来的必经之地。后来,天生桥上架起了一座石拱桥,桥上建有长廊一座,名之曰"仙桥",其地势、形制,与河北苍岩山的虹桥如出一辙。
  关于仙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龙母常来灵空山与老和尚下棋,因而触动了龙子的杀机,于是作法使得山洪爆发,为灵空山留下了五龙川、第一川、韩洪川等地名。龙母和老和尚爬上山腰躲过洪水后,龙子又施展法力企图使两山合并,将他们挤死在峡谷间,龙母于是拔下头上的金簪支撑在两山之间。这根金簪,也就是现在的天生桥。龙子的忤逆惹恼了龙母,龙母一掌将龙子打得四分五裂,龙胆、龙尾散落于灵空山间,刚刚走过的龙脊,就是龙子的脊梁骨。
  圣寿寺
  过了仙桥,顺着东侧山腰的小路,北行不久,走过架设在草沟上的一座石拱桥,便来到了圣寿寺。这是灵空山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座落在这里。据史籍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削发为僧。这位皇太子死后,被封为"先师菩萨"。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沿用至今。由于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已经不是唐代原建筑了。但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处较有价值的寺庙建筑群。
  圣寿寺的规模并不大,全部建在山腰的平台上,从远处眺望或从高处向下俯视时,寺庙的红墙壁瓦掩映于翠绿的松林与薄薄的雾气之间,其意境,使人想起一幅颇为有名的国画:深山藏古寺。
  圣寿寺里,供奉的是先师菩萨李侃。李侃是唐懿宗的四皇子,唐懿宗去世后,那个不擅治国擅踢球的唐僖宗即位,任命李侃前往太原就职,就在赴任途中,李侃流连于灵空山空灵的山水之间,并最终在这里跳出红尘走入佛门。二十出头的年青皇子之所以会抛弃荣华富贵潜入深山做一个苦行僧,很大程度是受他那个崇信佛教的父亲的影响,黄巢起义所引起的社会动荡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圣寿寺最初只是一座龙王庙,灵空山关于龙的故事与传说非常多,在这个地方出现一座龙王庙当然是再天经地义不过。龙王庙后来成为铁瓦寺,李侃在这里坐化后,又被称为"先师菩萨寺",由皇子变成菩萨,这在中国历史上好象并不多见。灵空脱险或许只是传说,但宋朝皇室与灵空山的渊缘确是肯定无疑的,宋太宗赵光义为先师菩萨寺御赐了"圣寿寺"的匾额,这就是圣寿寺之名的始端。圣寿寺这个名字,在山西相当普遍,仅我知道的就有五、六座之多,只不过,灵空山的圣寿寺,因为皇子李侃的缘故,更为有名罢了。
  虽然许多当地人并不知道圣寿寺里供奉的是唐懿宗四皇子,但先师菩萨享受着善男信女们旺盛的香火。当地人经常凌晨就出发进山,为的是在太阳升起之前烧第一柱香,据说这第一柱香灵得很,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在圣寿寺的照壁上,刻着两个写给香客们的硕大的错体字,游客往往难以辩认,其实,仔细一看,它们都是由几个汉字共同组成一个繁体字,联起来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佳心有应,心诚有感,有心则灵。


  圣寿寺背后,还有建立在山崖上的净身窑、茅庵、菩萨阁等建筑。净身窑是李侃圆寂坐化之处,里面原来供奉有李侃的"包骨肉身像",可惜毁于文革时期。茅庵建于寺东崖畔石洞之中,曲阶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净尘绝。这里是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顿觉神清气爽。
  峦桥
  出圣寿寺,前方不远,便是灵空山的另一个标志性景点:峦桥。峦桥飞架于草沟峡谷之上,虽然不如仙桥险峻,但在建筑艺术上更具特色,恋桥上部,丹柱长廊,雕龙绘凤,斗拱斜插,工艺精巧。全部为纯木构建,以多至五、六层的木梁架桥,桥上建有与仙桥类似的长廊。峦桥的木制桥面已经出现破损,一些地方桥面塌陷断裂,露出的窟窿使游客能够看到峡谷底部,不过这倒增添了几分险要。跨过峦桥,穿林海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
  东钟楼
  从谷地沿"十八盘"爬上山,便是东钟楼。站在钟楼里,可以在悠悠的钟声与清爽的山风中远眺山色。当地人介绍说,这座钟楼其实是用来报信的,过去香客上香或樵夫送柴时,都会先敲几下大钟,向山中圣寿寺的僧人们通报,甚至敲几下都代表着是几个人或几担柴。在人民公社时期,村里的农民都是听钟声集体下地耕种的。附近一个小村没有钟,于是便将东钟楼里的铜钟偷偷抬回了自家村子。奇怪的是,自打抬回了铜钟,小村便再也没有安宁过,稀奇古怪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村民们请来风水先生消灾解难,风水先生告诉他们,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口偷来的铜钟。于是,村民们又将铜钟完壁归赵,小山村从此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平和。
  东钟楼以南,是苍黄色的"舍身崖",如切如削。再向南,山峦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峰顶树木葱茏,据说那是李太子初到时结庐的地方,名叫"唐山寨"。
  风洞峡、草峡、将军墓峡
  灵空山的这些峡谷还未开发,山中仍然暗藏着野兽。如果想要游览灵空山全部峡谷,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最好有一定的穿越经验,并携带专业装备。以下是一位亲历者的行走笔记,给前去探险的人们提供一些参考:
  在中国汉语中,峡指两坡陡峭、中间狭而深的谷地;谷指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沟指流水的溪谷,山涧。从字面上,三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前面说过,灵空山中心的三座山峰夹成了三条共同交汇的"Y"字形的峡谷,它们的名字分别是风洞沟、草沟和将军墓沟。从景观上来说,灵空山中的三条沟其实更应该被称为风洞峡、草峡、将军墓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