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论文〗浅谈对仗与对联

 雨中笠翁 2012-08-18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雨中笠翁图书馆
 
 
 
 浅谈对仗与对联

     
    
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一种新题型——写对联,难住了不少考生和老师,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对联,把对联与对仗混为一谈;而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编写的苏教版新教材,仅七——九年级六册的《语文》课本编入“诵读欣赏”的古代诗词即达43篇,古文7篇,现代诗14篇,文笔精华16篇,连同编入讲读课文的古诗文近60篇,总共140多篇,可见古诗文分量何等的重!因此,针对上述情形,笔者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梳理,浅谈对仗与对联,以帮助师生及古诗文爱好者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首先,我们看对仗与对联的产生。在格律诗中,把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这好像古代达官贵人的仪仗队,总是两两相对,排列整齐。而对偶亦称骈偶。所谓“骈”,即指两马并驾齐驱;所谓“偶”,是指两人合在一起。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使用对偶。在古诗文中,出现了偶语俪句后,才逐渐形成对偶修辞和技巧。
  两千多年前,《诗经》里就已经出现对仗了。如《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继《诗经》之后,《楚辞》也有对仗。如《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汉魏以后至六朝,骈俪之风大盛,骈辞俪句充斥诗赋;至唐代,对仗便成为格律诗的一个重要标志了。
  对联又是怎样产生呢?有的学者认为,对联是“骈文的后裔”。它的起源同骈俪文的形成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骈俪文由汉魏曹植开先河,至南朝梁、陈趋于成熟,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也有学者认为,对联是唐初律诗、律赋的衍生品。唐初律诗句式对称工整,与对联的写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后兴起的律赋,对仗工稳,更强调音韵和谐,诗作中的许多上下句,其实就是一副对联。
  对于对联的问世时间,学者说法不一。据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学篇》说,南梁时代就有对联了。那时的文学家刘孝绰罢官不出,在自家门上题了“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两个句子。他的三妹令娴续道:“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谭嗣同认为,其虽似诗,而话皆骈俪,又题在门上,故堪称对联面世之首作。这种说法又比清朝纪昀和梁章钜说“对联产生于后蜀时期”,上推了400余年。
  东汉末年,孔融将其诗中一联单独写出,悬挂于客室: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这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宅室联。另据敦煌遗书SO610卷明确记载:唐开元十一年(623年)八月,刘丘子书写有岁朝和立春日的十余副对联。如:宝鸡能辟恶,瑞燕解呈祥。又注明“书门左右,吾傥康哉。”这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春联了。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明、清两代,是对联的繁盛时期。明初,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受民俗影响,大力提倡对联,命令公卿士庶家家必贴春联。洪武初年的一个春节前夕,他微服巡视,发现唯独一户门口不贴对联。询问后得知,户主是个阉猪佬,不识文墨,无法写联。朱元璋即帮他写上一副:“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自那以后,对联在民间蔚然成风。随后的大清皇朝康熙、雍正、乾隆帝也热衷对联,北京城内外都有他们的联宝墨迹,推动了全国对联的大普及,大提高,促使清朝达到了对联的鼎盛时期!
  其次,我们看对仗与对联相同的格律要求。诗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对仗的格律也就是对联的格律,即严格的对偶。对仗和对联有以下六点格律要求:
  1、字数相等。对仗与对联,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2、句式一致。句式是指句子节奏形式。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有四种:a、“二三”式: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b、“二一二”式: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鸣。c、“二一一一”式: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d、“一四”式: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几十字,甚至数百字的长联,上下联句式都应一致。
  3、词性相当。对仗与对联,都要求出句与对句所用字词的词性保持一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颔联、颈联: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颔联的“月”对“露”,是地理类名词相对;“明”对“白”,是形容词相对;“是”对“从”是动词相对;“故乡”对“今夜”,是名词相对。颔联是较工整的对仗。
  颈联的“无”对“有”,是动词相对;“家”对“弟”,是名词相对;“死生”对“分散”,是动词相对;只有动词“问”与副词“皆”词性失对,故颈联属宽对,但仍为对仗。
  前两句对仗有人书写成条幅,送给远在他乡的亲友悬挂,成了对联;后两句未见有谁这样独立悬挂运用,仍是杜甫那首律诗中的一组对偶句,不是对联。可见,对仗与对联都要求词性相当。
  4、结构相应。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即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依此类推。此外,还应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如林则徐赠湖南某知县联:
  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
  偏正 偏正   动宾   偏正 偏正 介宾
      主语     谓语            主语    谓语
  “好”与“秋”虽然词性不同,但是“好山”与“秋水”都是偏正结构,同类结构相对;“留客住”与“为君清”,虽然结构不同,但是都属于宾语结构,大致对应;上下联是主语“好山”对主语“秋水”,定语“一县”对定语“五溪”,主语与主语对,谓语与谓语对。
  5、平仄相对。对仗与对联,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要求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一三五”次要处的字,平仄可以不拘,“二四六”重要处(如节奏点)平仄要合乎规范,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李白七绝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尾联:
  孤帆远影碧空尽,平平仄仄仄平仄,

  唯见长江天际流。平仄平平平仄平。
  上句第五字应平而用仄声“碧”字,下句相应地在第五字应仄而用平声“天”字。两句第五字都对平仄“不论”了。
  此外,还有一条铁则,即上联脚仄声,下联脚必须平声。这是千百年来积淀成的审美习惯,否则,读起来会别扭、压抑!
  在语句里讲究平仄声的适当搭配,读来抑扬顿挫,具有一种音乐美。否则,平对平,仄对仄,声调就像敲木鱼似的,单调乏味,缺失和谐铿锵!
  6、内容相关、相反或不相关。
  ①内容相关的对仗与对联,上下联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如内容相关、相互配合的吉林龙潭公园门联:
  龙峰疏柳笼烟暖;潭水劲松锁月寒。
  上联写白昼景象,下联写月夜景色,共同表现龙潭公园的优美。
  ②内容相反,也可形成对比映衬。如李商隐《无题》律诗中的颔联: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上联描写了身无翅膀飞去相聚产生思念与无奈;下联描写只要有两情相悦,就默契互通。反义词“无”与“有”,鲜明对比,共同表现出心灵感应的那份欣喜和欢愉之情。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配合,思想相通,感情共鸣。
  ③内容不相关的对仗与对联,依靠巧妙构思,使字面对仗工整,而实际意义不相关(无情),这叫无情对。内容越不相关,越称佳作。无情对是对联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意境优美,趣味横生,耐人咀嚼。如相传明代李东阳与客人的对句: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客人来李家作客,李东阳指着庭前的花木出句。客人马上应对。对句本意是:“您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先生”,与出句“庭前花始放”绝不相干,可是字面对得很工整,语意双关,堪称工绝。
  又如以唐诗一句作出句,对句是现代国名:
  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
  上下联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可是每个字却对得工整,妙不可言!
  其三,我们看对仗与对联相同的分类。根据是否合乎格律要求,对仗与对联可分为工对、宽对、自对、流水对、借对、扇面对等等。
  1、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是用同类事物相对,如数目对数目,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颜色对颜色,人名对人名等。如赵州桥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苍龙背上行。尽管“玉环”和“龙背”是不同门类事物的名词,也不失为工对了。
  2、宽对。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在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大致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即可。如杜甫《蜀相》中的颈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除首字“三”可以对“两”,末字“计”可以对“心”外,其余各字均不对,明显属于宽对。
  3、自对。又称当句对。在上下联中分别自行对仗,又在全联中两两对仗。如安徽乌江霸王庙联:
  山襟水带;虎啸龙吟。
  上联“山襟”对“水带”,下联“虎啸”对“龙吟”,是工对。全联对仗亦工整。又如敦煌阳关长亭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上下联部分自对,“悲欢”对“聚散”,“南北”对“东西”。全联对仗亦严,不失为工对。
  自对丰富了对联的内容和表现方法,使对联活泼变化,多姿多彩,整个对联就容易显得工。诚如王力《汉语诗律学》所云:“既自对而又相对,虽宽而亦工。”“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工对,全联也可以认为工对了。”
  4、流水对。流水对又名串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上下联往往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表示连贯、递进、条件、因果等种种关系。
  如四川太白故里联,表示连贯关系:
旧是谪仙栖隐处,犹闻昔日读书声。
  又如清李世瑛题陕西武侯墓联,表示递进关系:
  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
  还如唐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诗句联,表示条件关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如毛泽东一九六五年春改陈毅的五律《西行》的颔联,表示因果关系:
  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涌。
  5、借对。借对是通过借义或借音来求得对仗工整的一种对仗方法。
  ①借义。如唐李商隐《马嵬》诗的颈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上联的“驻马”是说停下马,是动宾结构;下联的“牵牛”实指牵牛星,本是一个名词。这借其字面义,把“牵牛”作动宾词用,以便与“驻马”构成对仗。
  ②借音。如兰州河神庙联: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
  上联“沧”的读者应为“苍”,表示颜色,借音求得与下联颜色“黄”相对。
  6、扇面对。又称隔句对。在诗歌中,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如唐朝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在对联中,凡全联四句的,大多数是扇面对。如山东泰山亭联:
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从前面的对仗、对联分类看,古人的诗联创作是丰富多彩的。但应用较多的还是工对、宽对和流水对。不论运用哪种对仗方法,其对仗的工拙与否,主要因素不在于选择何种对仗形式,而是看作者阅历的深浅和驾驭文学的艺术。
  其四,我们看对仗与对联相同的避忌。当我们认识了对仗与对联的格律要求和分类后,在运用时应注意:
  1、避免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词义雷同,内容重复,好像左右手掌相对相合。对仗与对联,都是用最精炼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内容,如果合掌,全联仅剩半联,岂不浪费笔墨?如:九州千古秀;四海万年春。除“秀”、“春”略有一点区别外,其余完全同义。又如:奇勋传百世;功绩耀千秋。完全合掌,可见作者思维单向,缺乏逆向、发散思维。
  2、避免同字相对。①对仗、对联忌用同字相对,如“石”对“石”,“百”对“百”。又如:
  国泰民安,一岁强一岁;

  年丰人寿,一年胜一年。
  上下联“一”对“一”,此联后半联合掌,意思雷同,失对!
  ②上联用过的字,一般下联不宜再用。如果错位重用,上下联彼此相对的字应当相同。如李桂樟讽刺送礼风的对联:
  小情尚可大包送,大礼须从小处来。
  上联已用“小”,下联对以“大”;下联再用“小”,上联必对以“大”。此联对得较好。
  最后,我没看对仗与对联的区别。虽然说对联具有律诗对仗的一切特点和要求,但是,对联与对仗也有区别:
  1、字数不同。诗词中的对仗字数少则三字,多则七字,骈文的对仗字数稍多;而对联则可以突破此限,甚至百字以上。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竟长达180字。
  2、内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不同。诗词中的对仗,大部分写景状物抒情,其内容只是诗词中的一部分,缺乏独立性,它依托上下文而存在;而对联的上下联所组成的内容必须是完整的,通常一副对联就是一个艺术整体,表达一定的主题,具有独立性。如流传的樵夫出句,过路的主考官对句: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出句、对句都巧用合字格,只求对仗工稳,不表达特定主题,对上、对好也就算完成了。此联虽然有趣,但没人张贴悬挂,故这是对仗而非对联也。
  3、用途不同。对仗,无论用在诗歌,还是散文,都讲究语言形式工整醒目,声音和谐动听,能增添语言的韵律美。但它终究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对偶修辞方式。
  而对联,已是一种具有文学韵味和民族形成的应用文。过去开科取仕,任贤选能常用对联;文人交往,互相题赠也用对联;游览名胜古迹,也会即兴题联;高人雅士求友征婚,有的也采用征联。到了现代,对联的用途更广泛:民间在岁时节令、婚生寿丧、乔迁新居、喜事庆典、行业开张及官方的央视春晚等等,均使用对联来渲染气氛,因为它广为群众喜闻乐见!
  从实用角度来划分,对联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贺联、挽联、行业联、格言联、讽喻联等等。
  对联,在对仗基础上发展而来,兼容并蓄,它将更加枝繁叶茂,摇曳多姿!
  综上所述,对偶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对仗是律诗中对偶修辞的习惯说法;对联则是一种以对偶形式组成的应用文体。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对仗与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
  对仗与对联,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丛香花。
  对仗与对联,是世界文学库中的一箱奇珍!
  
参考文献:

1、傅德岷《唐诗三百百首鉴赏辞典》 崇文书局    2005年1月第一版
2、周琼《中国古典诗歌》 作家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一版
3、吴熊和等《唐诗宋词探胜》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4、艾治平《古典诗词艺术探讨》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5、傅德岷、卢晋《诗词句名鉴赏辞典》 长江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一版
6、王文书主编《中国皇帝百传》 中国文史出版社
7、王永义《格律诗写作技巧》 青岛出版社 1996年版
8、余德泉编注《天下名联》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一版

 
 
作者:左

 
  雨中笠翁图书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