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式高雅文化走进中国

 渔翁很快乐 2012-08-21

四年前,展示最优秀及最新中华文化的艺术节——《时代中国》(China Now)在英国首次举办,各种艺术活动旨在全方位向英国介绍中国,西方社会认为中国在许多方面并不透明,具有威胁性。透过文化这扇大门,能清晰地看到封闭而又神秘的社会。中英双方筹划了很多文化交流计划,英国人蜂拥而至,近距离感受这种全新及充满异国情调的艺术语言。

在中国人看来,这是实施“软实力”的典型做法,给通常视为毫不妥协的外交政策增添了一丝人性化因素。艺术节这样宣传道:文化有助于凝聚民心,即便各国政府依然处于困境之中难以自拔。这种合作受到各方的欢迎,被广泛视为属于双赢。

如今该轮到《艺述英国》(UK Now)登场了。该活动目的旨在向中国介绍英国文化。两年前,英国首相就宣布将在中国举办《艺述英国》艺术节活动,如今正在中国的20个城市进行巡回进行,直至今年11月底。但《艺述英国》艺术节的宗旨稍显不同,英国社会透明程度很高,不久前举行的一场活动就告示我们:英国的文化大使在全球家喻户晓。

艺术节活动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a)如今正在展出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以及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馆藏陶瓷精品,此外还有阿喀郎公司(Akram Khan company)、曼切斯特哈雷交响乐团(Hallé Orchestra)以及英国皇家芭蕾舞团(English National Ballet)等文化团体的倾情演出。但是,正是透过这些关注度极高的演出,才更加揭示出两大悠久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天津大剧院(Tianjin Grand Theatre),只见一位年轻姑娘肩背旅行包,正对着屏幕敲打定音鼓。视频展示的是爱乐管弦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首席指挥埃萨-佩卡?萨洛宁(Esa-Pekka Salonen),他正在指挥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春之祭》(Rite of Spring)。姑娘独自一人,神情专注,动作基本上合拍。这座规模宏大的全新艺术中心坐落于天津这座二线城市,从北京坐高铁只需半小时。

演出属于“模拟演奏”的一部分,这种数字化设备可以让观众全身心感受交响乐的精髓,鼓励他们参与其中。那天早上看到的那个场景,应者寥寥,在中国耗资巨大而市场开发程度很低的文化设施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天津大剧院建于市中心,占地面积90公顷,由歌剧院、音乐厅、戏院以及一座演奏厅组成。整个大剧院耗资1.5亿英镑,于2012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体现中国行政机构推行雄心勃勃文化项目的典型例子,它们自认为老百姓会大肆参与高雅文化:文化设施只要建起来,百姓就会蜂拥而至,但结果往往难遂人愿。

“在中国,气势恢弘的音乐厅建好后,往往长期处于空置状态,”大剧院教育总监安德鲁?韦伯-米歇尔(Andrew Webb-Mitchell)说。“总体规划往往考虑欠缜密。但天津大剧院显得与众不同。”韦伯-米歇尔是英国人,是北京King’s College Beijing的前校长,本人又是一位作曲家。他说把观众吸引至天津大剧院的模式就是借鉴Sage in Gateshead音乐中心:“绝对震撼人心,它能吸引社会各阶层来听高雅音乐。我在天津大剧院设法复制英国的那套做法。”

他成立了成人合唱团,他们就在大剧院演出及排练(“有了人气,大剧院就会有生气”),诸多独创做法中,英国行事理念(在中国一般不大可能实施)贯穿其中:儿童合唱团全用英国作曲家来冠名。“我的着力点始终是英国,因为我们在这方面遥遥领先,”他说。

韦伯-米歇尔已经甄别出中国喜欢高雅音乐的特定阶层,对方将是他成功经营大剧院的坚实基础:“你若是中产阶层,想要出人头地,那么就会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喜欢古典音乐是社会公认的身份标志。他说中国乐队里有很好的弦乐器演奏者,“但铜管乐队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我希望通过打造铜管乐队良好的传统,来改变目前这种局面。把英国模式移植到天津大剧院,定会大获成功。潜力不可限量,我们能在两年内让情况彻底改观,在英国这通常得花20年时间。”

大剧院共聘请了两名外国专家,另一位就是国际节目策划总监雷?阿姆斯特朗(Wray Armstrong),两位专家把前沿知识带到了天津。中国人有足够的决心与充足的财力推动文化事业,但聘请这些专家的目的就是把对高雅音乐如饥似渴的观众及学生吸引到这些宏伟的音乐殿堂里来。

这是英国人的专长,是《艺述英国》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卫?埃略特(David Elliott)说,他是北京英国大使馆(British Embassy)艺术项目主管。该项目前负责四个计划,给年轻艺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文化遗产与创意经济产业的从事人员提供指导。文化基础建设也许最为平淡无奇,但它又是英国少数几个具有无可争辩世界水准的领域。

埃略特坦承:到中国办展览,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所有活动均需官方正式批准,整个过程存在不确定因素。他指着摇滚乐队Massive Attack成员Robert del Naja嘴叼醒目大麻烟的照片(它选自该摇滚乐队巡回演唱会照片)。“对这张照片,我当时心里就没有多大把握,”他对我说。电影最易引发争议:举个例子,最近举办的一次艺术节,萨姆?泰勒-伍德(Sam Taylor-Wood)执导的《无处的男孩》(Nowhere Boy)就不允许放映。“给的理由语焉不详,”埃略特说。“总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比如‘太无聊,’或者就是‘这部电影想给中国观众传递什么思想内容?’”

也许《艺述英国》最具想象力的内容是艺术家蹲点计划,共派出四位音乐家,与中国本地艺术家及节目制作人员进行合作 。其中一位就是伊莫珍?希普(Imogen Heap),精通数字科技的她是位全才型作曲家,在其即将问世的专辑中,单曲《只有西子知道》(“Xizi She Knows”)是在杭州谱曲与录制完成的,她借用了反映杭州城市生活的“本地原样声音”作为音乐节奏(单曲《只有西子知道》的视频能从YouTube上欣赏到,让人触景生情)。

希普在杭州城蹲点了六周时间,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其音乐创作呈现出眼花缭乱的技术,人与人的亲密交往是突出主题)。她说这段时间对她影响甚大:“我看到的是生机勃勃的新生活,它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发现中国人朝气蓬勃,十分在意外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形象。”

她说:负责接待她的当地报社的编辑一开始对她的动机存疑。“他当时对我说,‘我觉得英国人创意一般,您这一趟也不会有多大收获。’但事后他说,我所做的一切改变了杭州人看待自己城市的态度。”

相比四年前的文化互相交流项目,如今这些创意做法让《艺述英国》内容更丰富、而非纯粹营造轰动效应的艺术节。刚结束的奥运盛会的庆祝方式——憨豆先生(Mr Bean)、007(James Bond)之流悉数上阵——让全世界交口称赞英国的文化。但赢得朋友与发挥影响力还有更多微妙的方式。中国的画廊、音乐厅以及剧院以独特的英式节拍,正逐渐发挥着填补作用。

《艺述英国》由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经营,并得到博然思维集团(Brunswick)及汇丰(HSBC)的鼎力相助,活动截止日期11月30日,网址:www.uknow.org.cn。

译者/常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